第四百二十章 諸侯討董

字數:3986   加入書籤

A+A-




    在187年的最後兩個月一直到188年月的5個月時間裏,整個大漢王朝處於一片紛雜混亂之中。

    在大漢王朝各地,此起彼伏的叛亂依舊在不斷上演,而在王朝的最中央皇都洛陽,一場關於權力的角逐和變更也是開展得如火如荼。

    187年11月4日,漢靈帝劉宏駕崩。

    11月15日,年幼的少帝劉辯繼位,由於年少,其生母何太後臨朝稱製,整個大漢帝國的權力幾乎大半掌控到了何氏兄妹手中。

    而何太後有感於十常侍曾經對她的照顧之恩,不顧其哥哥大將軍何進的反對,將曾經橫行朝野的十常侍庇護在自己的羽翼之下。

    11月27日,初掌朝中軍政大權的何進有感於朝中眾臣以及天下百姓對其並不信服,何進聽從了中軍校尉袁紹的勸諫,決意誅殺十常侍以招攬天下民心。

    為了打消妹妹何太後的執意阻撓,何進遂下令召西涼軍統帥董卓和並州牧丁原帶兵入京協助平叛,不料消息泄露,被張讓、趙忠等人提前得知。

    得知何進欲誅殺自己等人的消息,張讓、趙忠等人經過一番商議,命蹇碩帶兵暗中控製了整個皇宮,然後以何太後的名義假傳何進入宮。

    不知有詐的何進聽從妹妹的傳召,欣然入宮,卻被張讓等人事先安排埋伏在宮中的刀斧手直接一擁而上,取了他的人頭。

    矯旨誅殺了何進之後,張讓等人本欲以何進之人頭震懾諸人,重新掌控局麵,卻被中軍校尉袁紹直接帶兵殺入皇宮,然後搜捕宦官,不論大小,全部一律斬殺。

    心驚膽戰的張讓等人趁亂劫持了天子劉辯、陳留王劉協出逃北邙山,一直到第二日才在閔貢的急追下投水自盡。

    就在閔貢尋得少帝,準備護送其返回洛陽之時,正好遇上了領軍而來的西涼軍統帥董卓。

    當初在接到大將軍何進的密令之後,董卓麾下的第一謀士李儒就預料到了機會已經來臨,立刻諫言董卓帶領百萬西涼軍南下東進。

    一路上,董卓拋下了身後的百萬大軍,隻帶著萬精銳飛熊騎兵一路急進,這才在北邙山剛好碰上了護送少帝劉辯返回的閔貢等人。

    麵對帶著大軍趕來的董卓,閔貢倒也識趣,直接將頭等的護駕之功讓給了董卓,與其一同護衛著少帝劉辯返回了宮中。

    在護送少帝劉辯返回洛陽皇宮,得到了護駕首功之後,董卓再一次聽從例如的諫言,暗中命令麾下的萬精銳飛熊騎兵分成數隊,在夜晚暗中出城,第二日再帶兵入城,一連數日如此,造成一種西涼大軍已經抵達洛陽的假象。

    麵對這種情形,因為大將軍何進身亡之後本就無所歸屬的西園八校尉很快紛紛臣服,數十萬西園八校禁衛軍盡歸董卓掌控。

    一直到12月18日,董卓麾下的百萬西涼大軍也與並州牧丁原麾下的並州軍一同抵達洛陽。

    在洛陽,掌控著百萬西涼軍和數十萬西園八校禁衛軍的董卓很快與帶著60萬並州軍精銳而來的丁原產生衝突,因為懾於丁原麾下並州軍第一勇將呂布的實力,數次勞而無功,慘敗而歸。

    為此,董卓遂命麾下李肅帶著寶馬良駒和大量金銀財寶,最終誘使呂布倒戈相向,親手殺了自己的第一位義父丁原,轉而投到了董卓麾下,並再次認了董卓為義父。

    同時掌握了西涼軍和並州軍全部精銳,以及西園八校禁衛軍的董卓一時間權傾朝野,無人敢與之抗衡。

    實力膨脹之後,董卓的野心自然也跟著膨脹了起來。

    188年1月初,就在整個王朝的百姓開始進入一年一度的春節之時,董卓在朝堂上公然廢黜少帝劉辯,提劉協繼位,是為漢獻帝。

    在朝堂上,董卓第一時間就遭到了朝臣的激烈反對,中軍校尉袁紹更是差點直接拔劍相向。

    最終,為自身謀慮,袁紹最終直接棄官返回了袁家大本營渤海郡,而朝中的袁隗等人則不得不同意了廢立之事。

    完成了皇帝的廢立之後,董卓的氣焰更甚,在188年1月18日直接彈劾並毒殺了何太後。

    此舉頓時引得朝中眾臣以及天下的有識之士嘩然大驚,時為典軍校尉的曹操經過一番密談,從司徒王允處借得神兵七星寶刀,行刺董卓未遂。

    行跡暴露後,曹操一路倉皇逃回陳留,然後得衛氏及家族支持,賣盡家中物資,招募萬精銳鄉勇,然後一紙討董詔文傳遍天下,號召各路英雄共同討伐篡奪朝廷大權、胡作非為的董卓。

    188年月,渤海郡太守袁紹率先做出反應,親自領兵0萬離開渤海趕往酸棗與曹操匯合。

    隨後,天下各路共計十八路諸侯先後響應曹操的號召領兵趕來酸棗會盟:

    第一鎮,後將軍南陽太守袁術。

    第二鎮,冀州刺史韓馥。

    第三鎮,豫州刺史孔伷。

    第四鎮,兗州刺史劉岱。

    第五鎮,河內郡太守王匡。

    第六鎮,陳留太守張邈。

    第七鎮,東郡太守喬瑁。

    第八鎮,山陽太守袁遺。

    第九鎮,濟北相鮑信。

    第十鎮,北海太守孔融。

    第十一鎮,廣陵太守張超。

    第十二鎮,徐州刺史陶謙。

    第十三鎮,西涼太守馬騰。

    第十四鎮,北平太守公孫瓚。

    第十五鎮,上黨太守張楊。

    第十六鎮,烏程侯長沙太守孫堅。

    第十七鎮,祁鄉侯渤海太守袁紹。

    十七路諸侯,再加上發出倡議的曹操本部兵馬,共計十八路諸侯共同討伐董卓。

    十八路諸侯兵力各不相當,少則數萬,多則數十萬,共計近400萬大軍齊聚酸棗會盟。

    在會盟中,因袁紹乃是出自東漢名門“汝南袁氏”,家族之中一門四世三公,門生故吏遍及天下,被眾人公推為盟主。

    188年4月2日,在酸棗歃血為盟之後,十八路諸侯大軍兵分兩路,一路由烏程侯孫堅為先鋒,直取汜水關,另一路則由袁紹親自率領盟會大軍主力逼近虎牢關。

    坐鎮洛陽的董卓軍得知關外十八路諸侯的動向之後,董卓軍也迅速做出反應,一麵派西涼猛將華雄為先鋒,領0萬西涼軍精銳進駐虎牢關抵禦聯軍主力,另一麵則派東郡太守胡軫和大將徐榮領兵20萬進駐汜水關,抵禦聯軍先鋒孫堅軍的進攻。

    隨著十八路諸侯聯軍與董卓雙方沿著汜水關和虎牢關兩地擺開聲勢浩大地擺開陣勢,在東漢末年有著重要意義的曆史任務劇情“諸侯討董”正式開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