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教育大業

字數:5308   加入書籤

A+A-




    3q中文網 www.3qzone.io,最快更新家祖左宗棠 !
    遠東這盤大棋不過剛剛開始,慎始敬終,1切皆須萬般小心。
    這項條約為東南巡閱府帶來了1個好的開始,但也讓1些人生出了別樣的心思。
    華夏疆土遼闊,各地發展情況不盡相同,曆史影響不容小覷,各地執政的官員也是千差萬別。
    種種錯綜複雜的局勢就隱藏在大清國表麵的1片寧靜之下。
    毫不誇張的說,大清國內的情況就跟歐洲1樣。
    東南1家獨大,6海皆強,獨占6省之地,占天下稅收6成有餘,治下之民萬萬,又新敗日本,國內威望正盛。
    皇帝與北洋合流,餘威尚在,下控直隸、中原3省、西南3省,與東南共享山東和東3省,朝廷明麵上掌控著這4省,但實際上,這4個地方已經開始被東南滲透了,工具便是東南手中的4省築路權。
    而其他各地,如兩廣、湖廣、甘陝、蒙古、西域新疆和藏區,則各有各的考量。
    湖廣總督張之洞對付朝廷自不必多說,老兵油子了。
    而兩廣總督譚鍾麟是個守舊派,也是個經世派,他提倡洋務,希望富國強兵,但又對維新變法冷眼旁觀,對革命鬥爭酷烈鎮壓,這正是光緒皇帝將他放在這裏的原因。
    兩廣並不平靜,在鴉片戰爭之前,這裏就是反清大本營,大量的天地會成員聚集於此,時不時搞點動作,而隨著鴉片戰爭後,西方列強入侵中國,這裏又成為洋務派、維新派和革命派的發源地。
    就在剛剛,《中日江寧和約》商定的結束階段,廣州就爆發了1場激烈的具有革命性質的城市暴動。
    盡管這個時空,中國沒有戰敗,但也正因為沒有戰敗,這才讓1些人看到了維新和革命的必要性,作為新式軍隊等東南6海軍與北洋的軍隊完全不同,是真正的強軍。
    因此,興中會這些組織依然出現了,並在孫先生的帶領下開展革命運動,試圖建立這樣的強軍和強國。
    甚至,這些人還找上了東南,試圖尋求合作,但被左念微委婉的拒絕了。
    倒不是左念微看不起這些人,而是時候還未到。
    左念微自己就組織了多個類似的組織,其中的主幹是被稱為“中華黨”的現代政黨,其成立時間為1894年,其中包含了大量的新學校畢業的學生和留洋學生、技術工人、軍隊骨幹、1部分政績、人品均可的洋務和維新官員,具備組建政府和國家的基本條件。
    還有1個關鍵的組織成立時間更早,名為“興國青年會”,成立於1885年,其中主力是新式學堂的學生、夜校裏的青年工人和開明的青年士子。
    除此之外,左念微還創立了旅歐同學會、旅美同學會、南洋4海會等學社和組織來收攏愛國英才,充實自己力量。
    縱然這樣,各級官員的任用,依然是1件令左孝威和左念微頭疼的事情。
    這些新生力量依然過於弱小,舊官僚和傳統士紳們依然在這片土地上有著核心影響力,許多頑固守舊的士紳,或是因為經濟問題,或是因為政治問題,無法接受東南自治這種“大逆不道”的行為,選擇出逃,甚至暴動。
    對於這些人,左孝威秉持著1個態度,好走不送,呆在東南的就要好好服從改造,聽話還能多活幾年,不聽話的就連根鏟除,以警尤效。
    其實,對於這些士紳和舊官吏,左念微依然保持著很大的容忍度,目前的東南依然是在雞蛋上跳舞,所以隻能在保證自己核心力量純潔性不變的情況下盡可能的團結1切可以團結的力量來維持自己。
    不過,該做的事情還是要做的,東南與清廷1樣,都開始了維新運動。
    清廷在康有為公車上書後,決定開始維新,開始製定憲法等。
    但左念微很清楚,清廷的變法不過是裱糊而已。
    整個國家政治製度的改變的難度遠高於編練1支軍隊,北洋新軍練得容易,但真正的共和政府可不是北洋政府那塊牌子。
    這也是左念微為何沒有在擁有絕對的軍事力量後立即與清廷翻臉的原因,東南需要時間來培養自己的治國班底。
    教育乃百年大計,要想培養自己的治國班底,那就必須要大力發展教育。
    不同於日本,東南在戰爭賠款的分配上更側重於教育和實業,價值1500萬英鎊的賠款,被分做3部分,其中有300萬英鎊被投入了教育事業。
    巨大的投入這也說明了這是1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
    左孝威與左念微1同製訂了《東南十5年教育計劃》,擬訂建設1套完整的可複製的現代教育體係。
    在這些方麵,東南不僅擁有著左念微的超前設想,也有著多年開辦新式學堂的經驗。
    但僅僅依靠這些設想和經驗就想實現全域普及近代教育、推廣新文化,那肯定是遠遠不夠的。
    所需要麵對的首要問題就是新式教育同以科舉應試為核心的傳統教育之間的尖銳矛盾。
    作為曆代選才取士的基本製度,科舉製在中國已經實行了超過千年。
    經過長期的演進,其體製已經完全成熟固化,考核內容以儒家經學義理為核心,以“8股文”為形式,來選拔治理國家的人才。
    然而,8股文僵死的形式禁錮了人才的思想,使得科舉製度喪失了原本的積極性。
    而4百年的8股文發展又讓儒教難以接受新的思想和學術,極度缺乏革新精神。
    但是,縱然它有多重問題,存在徇私舞弊的情況,存在思想壓製的問題,但科舉考試卻是曆朝曆代最為公平的人才選拔形式。特別是對那些寒窗士子們來說,科舉是扭轉個人和家族命運的唯1途徑,誰要動這命根子,他們就要跟誰拚命。
    這也是清末新政崩潰的重要原因,由科舉向新式教育過渡的失敗導致各地士子人心離散。
    這對於如今的東南巡閱府也1樣,東南6省9成9的官員都是科舉上來的,下麵的讀書人8成以上都是科舉士子,1旦不能處理好科舉問題,東南縱然有十萬大軍也沒用,低效的統治將使這1切變為空中樓閣。
    因此,在新式教育建立的同時,左孝威選擇了改革明清的社學製度,製定完整的升學體係,向其中加入新學思想,逐步將科舉士子吸納進這1套流程。
    這套社學製度與新式教育的學校1樣,有小學堂、中學堂、大學堂,每年按級晉升,小學之後進行考試分科,少部分人繼續學習儒學,其他人向數學、物理、實業等方麵鑽研,中學畢業考試通過後授予秀才身份,進入大學堂學習,畢業後授舉人,可以入京參加科舉考試,也可以選擇考東南巡閱府的公員考試,成為東南巡閱府下的公務員。
    為此,左孝威設立了6座國學院,分別是設在江寧的東南國學院,蘇州的江蘇國學院,安慶的安徽國學院,南昌的江西國學院、杭州的浙江國學院和福州的福建國學院。
    相比於教資充足、生源充足的社學,新學的教育就要難的多,首先就要從廣建學校,增加補助等方麵入手,循序漸進,引導東南的百姓進入新式學堂學習。
    同時,左孝威還特別將新學建設作為官員考核的重要指標,要求各地官員嚴格督辦。
    而督辦的標準則是東南巡閱府臨時出台的《臨時學製令》,這套教育法令主要針對的就是如何改革科舉製度和初步建立新學製度。
    至於義務教育,還要等經濟改革完成之後才能談起。
    文化事業的根本是教育,但不止教育,以史為鑒,凡是在學製上動刀子的,總免不了文人士子的口誅筆伐。
    在古代,這些人的這套方法確實相當有效,大部分政府都對其束手無策,隻能以相互妥協收場。
    但隨著時間的進步,左念微隻能告訴他們:“時代變了!”
    不同於在科舉製裏摸爬滾打過的左孝威,左念微沒進過科舉,對於科舉改革自然也說不出太多有用的東西,但對於這些文人的輿論戰,左念微可就太有經驗了。
    為了充分應對這些文人對科舉改革的討伐,左念微在左孝威的幫助下組建了1個宣傳部門——文宣司
    早在光緒十8年,左念微就授意創辦了《南洋日報》,是國內最早的官辦新式報紙和租界外的報紙。
    《南洋日報》輻射範圍極廣,十餘省內均有流傳,其匯報內容也是時政、民生、商業無所不收,在辦理途中為現代輿論行業積累的大量的經驗。
    而《日報》也為南洋在加強輿論管控,防止虛假宣傳、負麵引導,防範情報泄露等方麵做出了巨大貢獻。
    尤其是如今自治之後,東南巡閱府開始提倡合法言論自由、學術革新等,這些事情在有好處的同時也給了敵人機會,有守舊派暗中借此詆毀自治政府,有列強實力借此搞文化入侵。
    如此種種,不勝枚舉,在這個科舉改革的重要關頭,對輿論行業的嚴格管理勢在必行。
    文宣司的建立就正合此要求,在文宣司的建議下,東南巡閱府參照西方列國法令,製定了《出版標準令》,並由文宣司負責執行監管。
    同時,文宣司還創辦了多家新報紙報刊,包括針對東南政府重大決策、社會熱點、國內外重要事件的《東南時報》,針對列強和國內外大事的月刊《列國博聞》,關注國內實業、工業、科技的周刊《自強》。
    利用文宣部下的這4大金剛,東南巡閱府開始向民眾大力宣揚新思想,樹立國民意識,提倡優秀民風,鼓勵實業進步,振興國家。
    而文宣部也沒有辜負巡閱府的期望,成功調解東南民間情緒,輔助政策實行。
    新式教育和科舉改革成功在東南6省鋪下去,為富國強兵打下牢靠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