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雷擊先鋒與帶刀侍衛

字數:4687   加入書籤

A+A-




    家祖左宗棠!
    除了這些外購的戰列艦,國內其實也在努力的追求自產,從1895年12月起,江南造船廠就在嚐試建造更大的裝甲巡洋艦和戰列艦。
    在考慮過本國國情、船廠技術水平和戰略需求,建造航速適中、火力凶猛的岸防戰列艦成為了首選。
    事實上,日俄戰爭中,俄國確實派了數艘岸防戰列艦到遠東來,真不能理解是怎麽想的,純純意氣之爭……
    因此,在甲午戰爭結束後,江南造船廠就開工建造了兩艘岸防戰列艦,是橫海級岸防戰列艦的放大改進版本,均為法式戰艦。
    首艦名為“伏波”,1895年12月開工,1897年6月下水,1898年12月才服役,排水量7900噸,航速165節,裝備有兩座雙聯裝30535倍徑主炮,十門152副炮,反雷擊炮群為十2門57機關炮和十2門47機關炮,並且裝備兩具457魚雷發射管,其防護同樣是使用了克虜伯裝甲,通過大量削減航程和動力來換取重炮重甲,以至於適航性進1步下降,其在10節航速下隻能行駛950海裏,在南海航行時就出現了1定的晃動。
    第2艘戰列艦名為“安瀾”,目前尚在設計之中,預計1900年開工,其設計排水量為11500噸,航速175節,裝備有兩座雙聯裝30535倍徑主炮,十2門152副炮,反雷擊炮群為2十門75速射炮和十2門47機關炮,裝備兩具457魚雷發射管。
    與伏波1樣,安瀾號同樣采取了以航程換裝甲的操作,10節航速下,安瀾隻能航行988海裏,而作為回報,該艦的主裝甲帶厚度為354,裝甲隔艙壁為305—354,指揮塔裝甲最厚處為335,采用徐州煤鋼總局生產的克虜伯硬化裝甲,動力係統為江南輪機廠生產,火炮由江南製造總局生產,是真正意義上的國產戰艦,而且還是1艘萬噸戰艦,在建成時,其風頭甚至壓過海若級1頭。
    由於建造時間較為靠後,所以這兩艘戰艦的火力和裝甲都是要遠勝於俄國同級艦的。
    例如伏波號,憑借著7900噸的排水量,做到了火力、裝甲、航速均超過了沙俄的納瓦林級近海裝甲艦(10206噸),而且由於上層建築的設置合理,伏波級的適航性也比其高上1點。
    而安瀾號在這方麵還專門做了調整,火力、裝甲、航速、適航性遠遠超過沙俄最大的近海裝甲艦——3聖人號(13318噸)。
    本國建造的兩艘岸防戰列艦在建成之後就1直在北洋艦隊中服役,同時還兼任著“訓練艦”1職,因此兩艦在裝備上非常齊全,設計上也對訓練需求多有考慮。
    而在戰列艦進入到東南海軍之後,另1種不起眼的戰艦也隨著1項重要的技術變革在海軍的序列中發揮出重要的作用。
    這種戰艦就是雷擊艦——
    隨著魚雷艦艇的發展,1893年1艘被稱為“魚雷艇驅逐艦”的新式軍艦“哈沃克”號在英國建成。該艦擁有遠大於1般魚雷艇的排水量,設計航速26節,裝有1座3英寸火炮和3座47毫米火炮,能在海上毫無困難地捕捉敵方魚雷艇。
    此外,該艦還攜帶3具18英寸魚雷發射管,可用於攻擊敵方的大型戰艦。
    魚雷艇驅逐艦這1新式軍艦的出現,立刻引來了列國海軍的廣泛注意。盡管各國對其的定義千差萬別,賦予其的作戰任務也不盡相同,但都不影響他們對此類發展潛力巨大的戰艦進行大量的建造和改進。
    魚雷艇驅逐艦在發展了1段時間之後,開始被1些國家稱為“雷擊艦”,以與傳統的“驅逐艦”進行區別,同時也能充分體現其主要功能。
    而東南海軍內部則給予了這種艦艇兩個稱呼——“雷擊先鋒”、“帶刀侍衛”。
    這也說明了該艦的兩個主要用途,進攻時主要作為魚雷艇行動,而陪伴艦隊護衛時則主要發揮驅逐艦功能。
    東南海軍在驅逐艦方麵的應用也有1段曆史了,當初建造的“建威”級魚雷炮艦事實上就可以被稱作驅逐艦,但由於魚雷艇未在甲午戰爭中發揮出真正的作用,該艦的驅逐艦功能就1直不太明顯,以至於在相當長的1段事件內被作為通報艦使用。
    因此,對於雷擊艦這1近似艦種,東南海軍也在1896年初開工建造了1個單位,以便於與建威級進行對比。
    這1級雷擊艦被稱為“黃浦”級,以建造地上海的縣來命名,其規則與驅逐艦1樣。
    黃浦級共建造6艘,為1個作戰單位,排水量350噸,航速27節,常規武器為1門75速射炮和4門57速射炮。
    其主要武器,魚雷武器為兩具單裝可旋轉式18英寸魚雷發射管,沿中線縱列安放在後部的上甲板上。
    該艦的製型與福州船政局同期製造的立春級魚雷艇無異,基本是將對方放大了。
    而黃埔級與同期建造的“閩侯”級驅逐艦相比,兩者發揮的作用基本相同,但後者對於近海的雷擊任務而言,似乎有點大了,性價比降低。
    因此,在後續的發展中,黃埔級依然保持建造,在1897年6月開工建造了第2批雷擊艦,被命名為“江寧”級。
    但這批雷擊艦正在建造時,突然被左念微的1封電報叫停,隨後,1批蒸汽輪機被送到了江南輪機廠進行測驗。
    而世界第1艘安裝蒸汽輪機的軍艦就在黃浦江上誕生了,這是1艘廣左級魚雷艇,在改裝後更換了蒸汽輪機。
    然後,該艦在長江口跑出了39節的高速,而參與實驗的海軍官兵做出了1個大膽的決定,準備駕駛這艘魚雷艇沿岸航行,北上至海州基地。
    於是,該艦在6月29號上午從長江口出發,僅用5個小時多便從上海航行至海州,期間蒸汽輪機表現良好,平均航速達到了403節。
    隨後,實驗人員又進行了1次往返測試,證明蒸汽輪機可以保持最高航速超過12個小時。
    這1數據震驚全場,海軍立即要求江南造船廠為江寧級雷擊艦更換蒸汽輪機。
    1897年10月,首艦江寧號下水進行海試,在航行中跑出了38節的航速,並保持該航速長達13個小時,成為了“世界第1艘安裝蒸汽輪機的雷擊艦”。
    蒸氣輪機的優秀表現讓海軍在其他艦種上動起了心思,海軍首先想到的就是速度為王的巡洋艦。
    在1896年6月,福州船政局內開工了兩艘防護巡洋艦,分別被命名為“閩江”號、“錢塘江”號,屬於十年擴張計劃的1員。
    閩江級艦體全長1294,寬144,吃水583,標準排水量4600噸,采用艏艉樓製型,穹甲防護模式。
    不同於英國,東南海軍並不需要參與殖民地作戰的1等防護巡洋艦,因此,在東南海軍看來,1艘防護巡洋艦的噸位不需要超過6000噸。
    在這種指導思想下,魏瀚在1896年4月完成了1艘防護巡洋艦的設計,這艘防護巡洋艦參考了濁水溪號(吉野級)和英國為阿根廷建造的布宜諾斯艾利斯號,同時吸取了9龍江級的經驗而成,其最終結果就是1艘修長優美的英式巡洋艦。
    在海軍最關注的動力方麵,閩江級采用8座雙頭鍋爐,4座霍索恩萊斯利複合蒸汽機兩軸推進,最大輸出功率17000馬力,航速為24節(閩江號稍快,達到243節)。
    武備方麵,閩江級裝備有兩門203阿姆斯特朗45倍徑主炮,沿中軸線分布。副炮為8門120速射炮,安裝在兩舷的耳台上。中間炮為十2門75速射炮,小口徑速射炮為6門47機關炮,分兩層分布在兩舷。
    防護方麵,該艦吸收了甲午戰爭中的經驗,在多層水密艙等方麵進行了改進。
    除了擁有極高的航速,優秀的武備布局和良好的防禦,這級戰艦的價格也令海軍相當滿意,兩艦總價為2863萬元,約合409萬英鎊,同與其同時期、艦型相似的海天艦相比,其價格降低了足足3分之1。
    事實證明,隻要工業基礎足夠,自造軍艦的價格會比購買便宜很多。
    閩江級兩艦在今年的6月和7月相繼完工,雖然不至於說1下水就落5,但也是讓海軍感到惋惜。
    要是讓左念微來看,其實也沒什麽好惋惜的,現在的蒸氣輪機技術還不完善,各海軍大國還要再過十年才將蒸氣輪機用在中大型軍艦上,在1戰之前,擁有24節航速的閩江級在實際作戰中都不算落後。
    但對於海軍的想法,左念微還是很支持的,可以先建造1兩艘權作實驗,蒸氣輪機在目前使用上,還是放在驅逐艦作為合適。
    因此,1898年,第1艘使用蒸氣輪機的防護巡洋艦在旅順造船廠開工,該艦依然以“閩江級”為藍本進行改進,被命名為“遼河”號。
    其最主要的改變就是裝備了兩台由1座高速汽輪機和1座低速汽輪機構成的蒸汽輪機組,4軸推進,輸出功率達18000匹馬力,航速接近25節,同時,節省下來的空間為該艦贏得了更大的續航,在12節的巡航速度下,該艦可以行駛7000海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