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五章 朝廷的調解

字數:3850   加入書籤

A+A-




    敵人的勢力進一步擴大,就相當於自己的勢力縮小。

    對於有心要爭霸天下的董卓來說覺對不是什麽好事。

    “主公,我看不如我們以朝廷的名義,給兩人調和。”

    董卓一想便覺得這個主意太好了,現在自己占據著朝廷大義,有皇帝在手很多事情變得太簡單不過。

    公孫瓚這次的漁陽之戰,被殺得丟盔棄甲,差點連自己也交代在了漁陽,恐怕現在已經和李遠是不死不休的地步。

    兩人不死不休,對於董卓來說是好事,最好的是兩人能同時敗亡,自己坐收漁翁之利。

    李遠絕對知道這一點,因此現在李遠要做的一定是,盡可能快的掃平公孫瓚,不給自己留下禍患。

    而公孫瓚想到,卻是怎麽的趕緊逃跑,給自己留下足夠的喘息的時間。

    倘若讓公孫瓚死灰複燃,連想都不用想,時機合適的時候,公孫瓚一定會再次帶著人,飛奔廣陽,來打李遠。

    即使不能打贏李遠,長時間的來回騷擾,也能令李遠沒有南下的心思。

    這對自己來說太好了,董卓連忙一口答應了,下來,“就這麽辦,同樣都是我大漢的好臣子,哪裏有互相征戰的道理,在此關鍵的時候,就應該朝廷站出來,為兩人調和。”

    “你看,我們派誰去好?”

    李儒想了想,腦海中便有一人選,“太傅馬日磾漢室元老,威望甚高,讓他去想必一定能領兩人和解。”

    馬老頭啊,董卓想了想這個人除了對漢室的愚忠之外,並沒有什麽太大的本事,讓他去哪怕是回不來了,董卓也不會覺得有多可惜。

    點了點頭,“就按你說的辦,你馬上以朝廷的名義,寫一封詔書,別讓兩個人再打了,力求保住公孫瓚。”

    李儒恭敬的一行禮,便下去準備去了。

    時間緊迫,長安距離北平那麽遠,指不定哪一會公孫瓚就被收拾了。

    寫好了詔書後,李儒便那些來找馬日磾。

    馬日磾對於董卓麵前的紅人來找自己感到很意外,“李大人,今天怎麽有空到我這個沒用的人這裏?”

    李儒似乎不想和馬日磾有過多的交集,上來便直奔主題,“馬大人,想必李遠擅自出兵,侵略公孫瓚的土地的事,你也聽說了吧!”

    馬日磾最近也是略有耳聞,李遠把公孫瓚給打跑了。

    長安城街邊也不知道是誰在操作,竟然一下子沸騰了。

    外界都在傳李遠是大漢的大忠臣,把公孫瓚打跑後,很快就會發兵直奔長安而來,拯救漢室於水火之中。

    就是不明白,李儒這賊說的,李遠侵略公孫瓚的領地是怎麽回事,“李大人說的我有點不明白。”

    不明白?李儒冷哼一聲,對眼前的糟老頭,對這類人很不屑一顧,“就是說李遠去打公孫瓚了。”

    原來李儒隻不過是在無中生有啊,馬日磾心中冷笑,看來他也不會說出些什麽對李大人,這位目前的漢室第一大忠臣不利的話來。

    “那不知李大人來我這裏,是想讓我做些什麽?”

    李儒將懷中的詔書拿出來,“這是陛下親自下的詔書,對於兩人同時身為大漢臣子,卻不以大漢的大局為重,私自調動軍隊互相討伐這類的事很氣憤,陛下在詔書中為兩人調解,想讓兩人化幹戈為玉帛。”

    馬日磾雖然老了,但卻不糊塗,一旦動了兵,還有什麽能放的下?

    無論哪一方贏了,哪一方輸了,身上都是背著不知道幾萬人的生命,怎麽可能憑借一封詔書揭過去?

    “李大人的意思是希望,讓我這個老頭子去送信?”馬日磾像是自嘲般問道。

    雖然馬日磾說的輕描淡寫,可聽在李儒的心中卻有點不是滋味,“馬大人,你也知道,他們兩個無論哪一方勝了,苦的還不是百姓,何必呢,目前安安穩穩的日子過著不好嗎?非要挑起戰端,他們兩個人又是圖的什麽?”

    李儒想用大義來束縛主馬日磾。

    然而馬日磾尊重有自己的想法,對於李儒的說法,李然不屑一顧,可為了能拯救漢朝。

    馬日磾還是做出恍然大悟的樣子,“李大人,你這麽一說,我才明白大漢朝經過黃巾之亂的打擊之後,再也不能經曆大的戰亂了。”

    李儒突然覺得很欣慰,拿過漢皇帝給自己的詔書,給一邊的馬日磾。

    馬日磾接過來,問了一句,“李大人,還有什麽要交代的。”

    李儒想了想,“馬大人,其他的並沒有要說的,隻不過,可能勞煩馬大人,今日邊動身前往。”

    竟然這麽緊急,想來很有可能是李遠已經帶著人將公孫瓚,逼入了絕境,看來外界傳言是真的,李遠將軍驍勇善戰,隻要給李遠將軍足夠的軍隊,董卓這樣的小人物根本不在話下。

    對此馬日磾對於自己的這趟北方之遊,更有信心了。

    送走李儒,這次的出使不能帶家人,馬日磾回頭深深的忘了一眼自己的大宅子,過幾日這裏一切都將化為烏有吧。

    不過想到,漢室能因為自己而重新變得強大起來,馬日磾心中還是充滿著鬥誌的,家人又如何,那些隻不過是身外之物,比起名垂千古來差遠了。

    ……

    與此同時,公孫瓚正一臉絕望的指揮著軍隊打退李遠的有一次攻城。

    一般情況下李遠不會擅自發動攻城這類的大規模,消耗兵力的戰鬥,可目前自己的實力太過縮小,每次出征,都要全軍出動,要不然人數根本不夠。

    自己的家人都還在廣陽那等著人,李遠怕時間長了再發生什麽變故,雖然目前自己和袁紹等人的關係,一直保持的不錯,可誰沒有野心?

    萬一袁紹手下那個才子建議袁紹從背後攻打自己,那豈不是無家可歸。

    反正目前的公孫瓚人數不多,最多不超過八千人,因此李遠也能消耗的起。

    北平城已經搖搖欲墜,可公孫瓚竟然發動全城的百姓上城來守城。

    反而讓自己的軍隊躲到群眾的後麵,拿著刀逼迫群眾守城,李遠對此很氣憤。

    冷兵器時期有很大的一方麵是打人,要是北平城打下來後一個人也沒有了,那豈不是白忙活了一通。

    新書《遊三國之係統春秋》起點簽約,求收藏支持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