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四章 大擴軍大造船

字數:4928   加入書籤

A+A-


    方少雲用一個特務連不聲不響就收獲了六縣之地看起來輕鬆實際上是實力積累與新觀念的共同作用。他若是采用常規攻城戰不但耗時還要死傷不少民眾,與這地區民眾多少結了怨,而他的特種戰正好將這個難題輕鬆化解。

    因為有竹山經驗隻用二十天時間各縣政權已經牢牢掌握,家底也基本上摸清了。從人口這個方少雲最為關心的數據看這次收獲還算滿意,數據上戶籍人口有十二萬多一點,加逃難而來及隱戶人口近十五萬。召集令是將他們也包括在內,因而一下子召集了一萬四千多人,剔除了一些工匠及體弱實在不適宜當兵者剩下一萬二千多人。

    這一萬二千多人加原護衛隊四千多(守備營除外)加二千多新兵共一萬八九千人。這些人方少雲挑選出二十五歲以下者為主體編製了四個三營製的旅,這樣的旅二千餘人。若遠途出戰可以加強一個後勤營,今後還可以加強一個火力營,不過現在就三個營加一個偵察連。

    四個旅外一個快反營與一個教導營接近二千人,這是一萬主力。除了這些編了六個守備營各駐守一個縣,這六個營每個五百人共三千人,守備營屬於最為老弱者。除六個守備營還編製四個後勤營共二千人。餘下為三個水軍營共三千人。

    編製如此幹部也是大升大調基本任命如下:

    第一旅旅長方水民、副旅長楊振五,三個營長是賈林、方土財、馬化培。

    第二旅旅長方水根、副旅長葉有貴,三個營長是倪玉聲、邵元禮、李標。

    第三旅旅長方土根、副旅長劉俊彥,三個營長是孟澤厚、袁平、呂長善。

    第四旅旅長朱明心、副旅長崔冠英,三個營長是方士龍、羅浩亮、孫景正

    教導營長鄭衛、副營長伍傑;快反營長嚴師勇、副營長程正廷。

    後勤司長方水強、副金文山;後勤一營長何益之、後勤二營長鄧國平、後勤三營長徐鐵山、後勤四營長紀承元。

    守備司令節振國、副馬介英;備一營高育明、守備二營長黃銘五、守備三營長崔公元、守備四營張大有、守備五營長羅文元、守備六營長鄒貴、方家穀營泰順。

    水軍一隊長譚明、副郭義成,分隊長方土發、杜義七、許月;二隊長施大成、副方土年,分隊長馬應寶、王華、林樹宇;三隊長施一成、副方土華,分隊長劉伯元、方土才、徐相吉。

    炮兵司方土春、偵察司王大力、通訊司金鳳瑞、特務司祝德寶、醫療司方水芝、人事司唐人傑、軍法司孫觀濤、軍械裝備司方水成、情報司吳鐵口、作戰司鄭衛、方土春、李銳。

    這次兵力擴張最大,方少雲手上一下有了後世一個師的兵力,不過這還是個空架子,真正經過訓練及裝備齊全不過三分之一,槍械隻武裝了三千,因而守備營除了裝備一些火炮與大量一窩蜂外,隻能讓他們先用庫存的冷兵器,分別駐紮在各縣城堡訓練。

    好在一窩蜂數量充足,之前這幾個縣多少買了些放在幹燥的倉庫裏保存著。這些武器一點也沒在方家穀奪城時派上用場,現在完璧歸趙。這與方少雲的擔心是一致的,這些一窩蜂在抗擊元軍時隻怕讓元軍繳獲多過發射的數量。

    兵有了武器不足外水軍現在連船也沒有,隻能在方家穀內用人工湖裏的小船在訓練著。武器不足與未經訓練的士兵太多方少雲不大擔心,因為派出去招攬難民的人返回的報告沒發現元軍有向這裏調動的跡象。

    再說現在通訊係統已經完成元軍外線調動那有自己內線調動快,若打出去現在這支部隊有點危險,若是不讓他們進來提早暴露火炮秘密,在山坡用炮封鎖道路輕而易舉。如此情形下元軍過來隻能在外麵守著,三五萬人也隻能幹著急。

    現在是自己守衛在山區,手下一萬多人看著缺少武器未曾磨合,經過訓練者不過三分之一。但隻要過半年就能成軍,不讓元軍進來容易,怎樣打出去難。

    依托一片山區往外攻打那是遊擊隊,方少雲要的不是騷擾元軍,依托這片山區打遊擊戰最多攻擊元不重要地方還將元的兵力吸引到周圍,讓自己外出通道阻擋。而出山去大戰自己既是步兵行動速度慢,火器又依靠後勤供應,現有兵力無法遮斷元軍在自己後麵活動,因而這樣的出擊隻能仍然是短促突擊一類,很難有戰略主動權。

    兵力不足又比較依賴後勤想達到有戰略選擇權比較難,方少雲經過反複思考認為隻有從水路上解決。竹山有堵河,沿堵河而下是漢江,沿漢江而下是長江,所以自己雖處於大山區,但是最大的水係卻在家門口。

    水軍除了水軍在這個大水係裏可說是橫衝直撞無人可擋,岸上人想打水軍要人家同意,水軍打岸上人不用商量,想打就打想走就走,可以說十分自由。而且是船的載重量大,步兵出去帶著後勤也難支撐多久,而水軍為每個士卒備三個月糧食真是輕而易舉。

    最主要是水戰三大要素火力、速度、防禦,這三大要素在內河速度也不是太重要,特別是強勢的水軍速度快一點慢一點關係不大。這個也與陸戰不同,水軍打不過要靠陸上幫忙,陸地上也幫不上退入支流越逃越無路,速度再快也會被逼進死胡同。

    就算是不被逼進死胡同打不過別人再快沒有用,所以還是火力與防禦為首要。不過這三要素是熱兵器時代的三要素,這時代不是接舷戰就是燒船戰,隻要有一家將對手的船燒了那裏還有對手。如三國中曹操的船被燒後,不論陸地形勢渡江戰役是不必想了。且船不是想造就能造的,大船的料不好找,還要幹透才行,一旦燒毀對方大船想恢複實在不大容易。

    這時代是接舷戰與放火戰,方少雲卻不想與他們玩這樣的戰術,他決定用火炮將敵船轟爛,而不是雙方遠遠放火箭或放火船,或靠近後跳幫大戰。

    這個思路早已有了,相關的準備也早已在做,如他四村那裏就搞了個船舶研究所。在那裏研究造船主要是水深與水麵寬,可以造較大的船,雖然不大可能造外麵需要的大船,但比造很小的船比還是大一些更能試驗出相關經驗。

    比如方少雲在此就造了百噸級的船。其實這個說法並不準確,一條船當然以排水量計算噸位,但同樣的船能載重多少噸不同的水域有不同的答案,特別是內河船一般有三個等級,c級幹舷是十五厘米,b級標準是二十五厘米,a級乃是四十五厘米。至於海船舷更加高,越走遠洋越高。而方少雲這艘船是a級標準的百噸,因為要在長江作戰當然以這裏水麵為標準。

    為研究造船特別是將來在長江作戰的船方少雲也是動足了腦筋,用什麽材料沒有大量適用造船大木頭及大量桐油等材料,當然是水泥為首選。隻是要造大型水泥船施工最好有大型起重設備,不然那些肋骨、水密艙板安裝到位比較困難,船大了控製其外型尺寸也不容易。

    為此方少雲研究木殼外麵粉刷水泥的辦法來造船。這個造船方法就等於是先造一艘薄殼木船,然後在船殼外麵鋪設細鋼筋與鋼絲網,再粉刷上一道水泥。這樣的辦法後世有人試用過,但他們是在將報廢的舊木船當作試驗品,結果是比較成功的。

    如此做法的船笨重,運輸用會不大實用,但當浮碼頭或住家等用可以延壽十幾二十幾年。原來爛木船本已步履蹣跚,抹層水泥更加笨拙很正常,但特意造艘二種材料合一的船會怎樣?

    這個從理論分析應該比純木船笨重一點,為此方少雲特意造了艘小船進行試驗,還造了一塊大板與純木頭擬船板進行對比。試驗結果是四層零點八厘米厚木板拚成的船板上麵粉刷一層三厘米鋼筋水泥強度超過十厘米厚的純木船板。

    有了這個試驗方少雲就放心了,因為即使木材充足為防被人如火燒赤壁一樣燒盡他也不大願意建造一支純木頭的水軍。放火燒船主要是火船與火箭,有遠程攻擊手段火箭可以不怕,火船若有悍不畏死的駕船衝過來,或偽裝襲擊比較難防。

    采用水泥外殼就不怕這些手段了,而且如此建造船不笨重,強度稍有增加,還不用每年維修,可說是唯見其利不見其弊。

    船體材料確定傳統造船還缺龍骨,古代造船龍骨都是一根又長又直的大木製作而成。這龍骨決定船體縱向強度的主要保證,鑲榫工藝根本無法達到要求。

    這難題放在方少雲手上當然不難解決,解決方案仍然可以采用夾板式,比如十片木板夾板膠壓成一根龍骨就是有一片接頭也仍有九片木板的強度。這方法基本上是想用多大龍骨也能製造,唯有對木板厚度要求較高,也要有較好的膠水與合適的壓攏工藝。

    膠水這些年為生產盔甲不斷生產與研究,那種合成膠沒有動植物膠水研究了不少,壓攏工藝更不成問題。有這個技術方少雲大量造船的條件已經基本具備,唯缺造船場地與工人。

    造船材料與工藝沒什麽難題接下來是造什麽船的問題。造什麽船選擇很多,方少雲經過長期考慮決定以尖頭船為戰船首選,方頭船為主力船為主力船首選。這樣選擇的理由是戰船要求速度快與靈活,尖頭方尾的船型比較合適;而主力船主要是穩定大局,上下貨物與人方便,淺水區也能盡量靠近岸灘,這樣的要求還是方頭船比較合適。

    畢竟不比遠洋船,主要考慮長途航行速度優先,經常靠岸遂行補給與作戰的主力大船必須考慮內河灘淺的特點,為此方少雲還為水軍設計了多用途登陸艇。

    這主力艦方頭前飄設計重心靠後會有吃水太深的問題,對此方少雲決定將主力船長寬比放在四比一加雙尾設計。這樣設計當然會讓其速度不快,但如此做可以讓主力船成為水軍中陸戰的兵力屯處與堅強堡壘,更是後勤中心,風暴中的定盤星。

    這些已經在方少雲的腦海裏盤算很久又經過相關研究,並準備了大批木頭,隻是造船基地放在方家穀肯定不行,造好了也開不走。但竹山城附近堵河水深與水寬足以行駛百噸級的船,乘春夏大水再大的船順流而下也沒問題,河邊找塊地不難,因而他早將目光放到那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