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五章 匆匆調整布置

字數:4647   加入書籤

A+A-


    接到這些告急文書忽必烈並未著急而是深深的無奈與驚疑,這些州縣原屬南宋攻破後不大要緊之地,也沒時間精力處理大多數僅留原官吏與兵士守備。要說不同那就是經過元軍攻打與搜刮,城市防禦力量更弱幾分、經濟更凋零數成,這情況要整頓隻能等戰爭結束,而現在護衛隊攻打過來欲堅守住是做夢。

    軍事上忽必烈對丟失這些地方一點也不在意,問題關鍵在不清楚護衛隊此舉想幹什麽才讓他頭痛。失點地方那是兵力空虛才處處被動處處受挫而已,弄不清楚護衛隊目的無法作出相應布置最煩惱。

    再則元方處於關鍵時刻,北方防備叛亂與正在與那拉顏對峙的軍隊不能動,南方與宋勢力正進行最後剿滅戰雖近終點還需一二個月,算上路程還要四五個月才能到達長江一線投入作戰。再加至今搞不清護衛隊目的大的軍隊改變布置實在難辦,隻是護衛隊已經打到蕪湖一些相應布置必須要做了。

    忽必烈至此擴大範圍,在朝會向在場大臣問計,連一些不大管事的老臣也驚動了。董文炳曆史上此時該已死了二三個月,大概對元今日形勢有點鬱結竟躺在床上還在苟延殘喘,聞此消息說了句''欲隔斷長江耶?''便斷氣終於撒手西去,走完其為忽必烈盡忠一生的長途。

    董文炳乃是忽必烈最親密並信任的漢人,被忽必烈稱為兄弟者的唯一人,他也為忽必烈效盡畢生精力。其實初期元朝廷立下汗馬功勞的漢人並不少,他們或許多少有為漢人地位與儒家思想延續努力之念,但他們的希望不久完全破滅,這一輩人之後漢人在元的權柄與話語權更大為削弱,漢人軍閥世家基本再無聲息。

    漢人軍閥世家與一些北方漢人大儒之投元當然有其不得已之處,元軍來勢洶洶前金又非善待漢人,北方漢人此舉無可厚非。隻是元利用了北方漢人仍然將之打成三等人,南方漢人地位更低隻是四等人,如此結局不知為元立了大功的如董文炳、張弘範輩泉下有知悔否。

    此語乃一句感慨空話,不過董文炳此時死去忽必烈聞訊倒是十分禮遇,親自過問了喪事。聞其臨終之言''欲隔斷長江耶?''歎息道:''彥明念念不忘國事!''

    忽必烈感歎一聲是對董文炳追隨他數十年的忠心耿耿,至於那句話的意思覺得莫名其妙猜不出所謂何事。幾天後他現在最依靠的手下,正在鎮守和林的伯顏因忽必烈問策回了他的幾個設想,如聲東擊西、如疲兵之計、如截斷長江南北通行等等。

    伯顏的設想基於護衛隊這樣幹有憑水軍之力,行如聲東擊西、如疲兵之計都是讓元在滅掉南宋後,沒有機會與護衛隊決戰兩江之外地區,然後封堵的計劃。因為戰區遍布長江,看似僅占一線一岸,其實元軍欲與護衛隊決戰根本沒有主動權。

    之所以沒有主動權那是護衛隊水上兵運輸方便靈活,一處元軍勢大可去另一處,南岸不行去北岸。如此一來元軍必須十倍軍隊才可能將其逼住,但這裏逼住其根據地處防備兵力空虛,而又是放任不得。

    若護衛隊真是如此計劃,元軍全力以赴尚有些困難,特別是這些年為戰爭經濟上已經十分困難,堅持不了太久時間。所以若判定護衛隊是這個策略,元軍以主力去奪回所有長江沿岸城市,沒有能力製約其水軍時有點力不從心或根本不可能。

    除這樣的可能性,伯顏還猜想護衛隊可能會截斷長江兩岸間交通。同理護衛隊攻占長江南邊所有城市後南北之間完全隔絕,這個隔絕雖然可以用重兵打破,但沒有水上運輸工具仍然不能恢複真正通行。護衛隊水軍本來強大,這次行動又擄北邊的船還摧毀造船能力,若南岸也如此元在水上連渡個人也困難,怎麽達到南北相通互相支援?

    隔斷長江交通在之前是天方夜談,那是因為之前曆史上隻有南北抗爭,南方本借水利與北方抗衡。若是統一無其它戰爭之時,這策略也是一偶之地與並國之力爭奪數千裏控製線,難度大而不可能有人敢為此。

    唯是當今元軍力雖強,北方不穩南方戰事正在關鍵之時才讓護衛隊乘虛而入。這計劃看似膽大妄為卻是利用元正兩頭用力腹部空虛之際,一旦成勢再要打破困難重重。

    若有人認為南宋一平大軍回頭一擊即能打破護衛隊封鎖,但船隻與造船能力基本上全讓護衛隊控製,即便是打破封鎖也隻能隔江相望,北方元軍與錢糧對南方形勢沒法幫助。

    也有人或認為南方正宗從北方過去的元軍三四十萬,加新附軍近百萬,護衛隊要守住長江兵力十分分散。彼勢如線我勢可以集中攻擊一處破之,事實上這個不難,難在一時恢複不了交通,難在打敗護衛隊水軍。因為新附軍不可靠,而南方正宗北方南下元軍消耗後無法補充,時間稍長就會出問題。隻要北方南下的蒙侍衛親軍、探馬赤軍、漢軍、簽軍頂不住,南方形勢有崩潰危險。

    看了伯顏的猜想與分析忽必烈大驚失色,想到董文炳臨終之言:欲隔斷長江耶?更加坐不住,馬上召集了十幾個大臣開會商議。

    知道伯顏的猜想與分析在場之人有恍然大悟的,也仍然有懷疑的。不過所有人推演一下都覺得護衛隊若真有目的如此搞元軍實在被動,真封鎖了長江對元確實是大麻煩。元的基礎仍然是北方,江南剛將消滅南宋人心不附統治不穩,一旦實力削弱大局崩盤。

    護衛隊數千裏封鎖長江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因其水軍絕對強大,元軍即便是將護衛隊陸地截斷可惜截不斷水路。這不比陸地護衛隊敢這樣分兵那是自尋死路,由於長江水麵開闊,沒有強大水軍的元軍對此實在有點有力難使。

    之前忽必烈等沒想到是習慣思維,一點穿即便是不認為護衛隊戰略如此高明的人也同意在接下來的時間主要任務是破或對付護衛隊的這個可能。

    要破護衛隊這樣的策略元軍必須保證占有數百裏長江江南岸線,逐漸恢複長江水麵交通。幾十裏岸線極易封鎖,幾百裏的話護衛隊水軍要保持強勢且不間斷存在很困難。除陸地占據通道,另一個是組建一支能匹敵護衛隊的水軍,這個不僅是現在救急需要,想打敗護衛隊沒強大水軍根本沒可能。

    這二者水軍最為元方短板,其內河水軍侵宋時傾巢出動,之後連繳獲的宋軍戰船大多數隨張禧兵敗漢江損失殆盡,剩下的零碎這次不是被護衛隊弄走就是封堵在內河出不了長江,當然進了長江也隻有擺渡與運輸的作用罷了,拿來當戰船太小太少。

    內河元方沒剩多少船隻,海上戰船除蒲壽庚擁有的外還比不上尚苟延殘喘未滅的南宋小朝廷。即便是徹底消滅了南宋殘餘,將蒲壽庚等泉州胡商海船集中起來,論船隻不少,論戰力與護衛隊比可能差一大截,主要是船小缺炮,必須加緊造大船與火炮。如此即使長江上遊先不管,一二年內奪回金陵這裏長江控製權,任護衛隊什麽妙計也不管用。

    水軍重要緩不濟急,元全力動員也蠻難一下子建效。護衛隊的船很大,造這樣的船需要的大料就不是輕易搞得到,還要幹燥、還要開料製造,一年時間也萬萬不夠。而水軍所需的火炮雖然研製略有些經驗,小型的可以投入使用,成本太高隻能無視,但大型火炮生產還沒有成功,成功了生產也困難。小炮十模成二三而已,大型炮鑄造怕是十模隻能成功一二,而模具很難幹燥透,影響到生產速度。

    水軍緩不濟急陸地控製幾百裏江岸尚有金陵、鎮江等地段在,對麵又是揚州。隻要保住這裏即便是護衛隊水軍封鎖也做不到全方位全天候,雖然南北交通會受到威脅及損失,隻要這裏保住在南方的元軍就會信心不失,而且各種支援不會斷絕。

    因伯顏這個現時局外人旁觀者清提出幾個設想,忽必烈竦然而驚,與大臣商議後盡管不確認護衛隊究竟是什麽戰法然元方隻能二途應之。而這二策重中之重需即刻補救的是守住金陵、鎮江、揚州等處,而現在那裏兵力實在比較空虛。

    元軍兵力雖然多但用處也多,知道這些地方必救盤算之後忽必烈隻能下令所有預備部隊馬上向這幾處全力進發增援。另外命令海州、蘇州、無錫、常州等附近地區州縣分出部分軍隊去加厚這些地方守衛兵力,還是限時限刻的死命令。

    忽必烈與大臣們商議後時間不是問題調兵令連夜會發出,但他也知道兵書可以八百裏加急,一二天、遠一點二三天就會接到命令,但接到命令即便是常州援助金陵的人馬也起碼要五六天才到,遠處的預備軍趕到隻怕要在一個月之後,但願時間還來得及。

    忽必烈重新布置了金陵等處兵力後暗暗許願這事還趕趟,畢竟之前護衛隊一下子向前推進七百多裏,消化需要時間。若如之前一個月計算金陵等處兵力雖然還不充足也會增加不少,加上現在儲備物資做好警戒不會再被打個措手不及。

    可惜的是與南宋交戰的部隊不能馬上撤回來,隻能咬緊牙關催促他們加大攻擊力度,以免一撤兵南北二頭都脫空,駝背摔跤二頭不著實。反之隻要這些部隊三四個月能結束作戰並趕赴鄂州一線,乘護衛隊主力在金陵附近作戰而乘虛攻打,占幾百裏江岸也一樣。

    忽必烈現在最缺時間,他陷入多方作戰,還是一方即將結束的程度當然不可能輕易放棄,特別是護衛隊的危害程度不到馬上要重創元的程度。其危險性還是隱伏著經伯顏提醒才呈現的,而且這危險性還僅是分析,真正實現也不是急性發作十分致命。

    左右為難的忽必烈對金陵、鎮江、揚州等處防禦無可奈何下隻作了暫時加強兵力措施,而護衛隊在滾桶式進攻時到達蕪湖的暫停並未持續多久。這個原因是此處元軍兵力最薄弱統治力也最弱,加處理前期俘虜時組建的施工隊足以這七百裏建沿江岸防禦工程之用,守備部隊也跟進快,不過七八天護衛隊又能繼續向前突擊了,而水軍巡邏隊更是在奪占蕪湖次日已出發至金陵方向執行封鎖長江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