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七章 原來樣子好看

字數:4790   加入書籤

A+A-


    木頭未幹透用於造船會發生收縮、扭曲、易黴變等潛在或不定時暴發的缺陷。這樣的船走遠洋算等於送死,在近海水戰也抗不起炮戰,讓元水軍這船既笨還帶病上崗。

    可惜這個問題工匠們都清楚,但忽必烈逼得緊,不管是工匠還是官員傾向先完成任務為好。因為忽必烈對造船速度不滿意,再拖延可能就要人頭落地,各人隻能先求自保。造出來的船毛病多一點還可以每年修理補救,人頭落地裝不回去了啊。

    船的情況如此火炮相對難作假些,可惜這事啟動早成績小花錢可不少。好在主持這個的工匠中有的人不少乃是鑄鍾的。最先鑄鐵實在成不了改成鑄銅還真的成功了,因為雙方交戰太一邊倒,元方僅獲得大部分是傷、亡之人身上帶著的鐵丸、鉛皮鐵芯子彈無法對照,能打響算是成功了。

    因為弄不清楚護衛隊火炮真正材質、口徑、威力,僅是戰場上看到一眼實在不是鐵證,因此好似鐵質改成鑄銅也算解決了有無的有了。有了火炮北方元軍的首要任務是水軍打敗對方封鎖長江行為,這一來首先需要的都是重型火炮。

    按理這也似造船乃是放大的問題,但二者有點不同的是船造大些依樣畫葫蘆還行,難度增加不太大。而鑄造一二百斤小炮管難度為一百的話,鑄造一二千斤的炮管難度超過二百,不是線性遞進。根據護衛隊火炮威力元工匠最後成品幾乎達到了五、六千斤,這個難度幾乎是造小炮管的七八倍。

    首先澆鑄量如此大熔化爐得造大型的,這個在技術上有點難度,好在有錢有人力還有連續澆鑄技術解決。但這個模具不是放放大就行,巨大的泥模非常難幹燥透,這與鑄大鍾比難度上各有千秋。或說鍾多麽精美還形製複雜豈鑄個炮管可比,但這話隻說對一半,鑄鍾乃是長期精心準備才能鑄成那麽一件,而火炮生產量大還所有重量集中在一起,這模具的牢固度質量可是要求極高。

    鑄鍾的難度是複雜但可以靠時間去堆砌,因其澆鑄壁薄而分散模具強度要求不高。加上鑄小炮時簡單,到鑄大炮時才發現問題多多,許多費勁不小的模具澆鑄出來的成品坑坑窪窪根本不忍一睹。還好在都是老工匠又有巨資可供試驗,這才經過一段時間摸索獲得了成功。

    正式試炮那日忽必烈與蒙元大部分高層都到了現場,試驗對象是找了附近地區殘剩的一段縣城城牆。可憐這城裏的人為這次試驗被趕出城三天,許多人沒什麽附近親友可投宿,在已經寒冷的秋季露宿了三夜,不少人因此生病喪命,這完全是無妄之災。

    忽必烈要選一段城牆作實用試驗倒也正常,但他要求保密有點滑稽。最可恨下麵執行的官員完全是隻要討好上司草菅人命,在他們看來不就是露宿一下嗎,偉大、英勇的蒙元將士不也常會露宿不是。

    做好萬事俱備的火炮試驗仍然是冗長而雜亂的,原因在於高官來得太多,試驗地點距大都又有數十裏路,眾人趕時間困難。而且這段時間蒙元不順士氣不高,忽必烈為此比往日更為寬容,讓能趕得動路的老臣來觀看乃是鼓舞眾人。為此提前一日排場,在試驗地點不遠搭起大量帳篷外還搞起燒烤大餐。

    次日也是候眾人在早搭起的了望台坐定才開始的火炮試驗。因為距離近又反複校對試驗一開始便非常震撼與成功,隨著三聲巨響斜看沒有硝煙影響視線的眾人見到了城牆在晃動,大塊碎磚石飛濺。隨後約十分鍾五輪射擊後因炮管過熱用澆水冷卻一下再射三輪城牆就垮塌了。

    這讓在場的人大為欣喜,特別是見到過回回大炮操作的人更加激動。回回大炮雖然在襄樊之戰中功不可沒但缺點同樣明顯,如笨重、造價昂貴、抵近攻擊危險程度,對城牆破壞速度等比之火炮可是都差了一大截。

    不到一刻鍾將城牆轟塌一個口子讓在場的人無不驚喜自家也有了克敵製勝、逆轉形勢的利器。雖然這火炮似乎是太笨重,靠幾十匹馬拖過來,但它的作用卻是無以倫比的。如蒙元大軍之前騎射無雙就怕堅城,這一來還有什麽能擋住元軍鐵蹄。

    公開試驗是為了鼓舞士氣,這炮對付護衛隊陸上還用不上,眼下要對付的是護衛隊水軍於是火炮毫不猶豫地運去裝船了。隻是裝上了船怎麽用不知道,千方百計做了個笨重的木架算是解決了能不能用的問題,可是高低調節左右調動無法解決,隻能靠駕船去湊近發射陣位外,炮發射後移動要許多人才能複位。

    這還不算每次開炮還會將船震得裂縫滲水,這有結構問題也有匆忙加技藝不高的建問題。為此隻能拚命加強結構,另一個是隨時修漏,再不就多一些人勺水,反正這船本來就滲水不差多幾個人勺。

    等到試驗將舊船轟爛這船算是成功了,在忽必烈眼中這船算是具備了戰鬥力,至於航行訓練與水上對戰訓練自己與自己在渤海灣裏訓練一下就行了。

    本來這樣的訓練會以年計算的,隻是伯顏送來阿裏海牙大敗奏折忽必烈有點急了。他是怕護衛隊打敗阿裏海牙後正處於修整期,等修整結束再去攻打張弘範伯顏收攏的殘軍及一部分新附軍指望他們牽製護衛隊沒戲。而且試驗證明有了火炮守城雖占點兒便宜,據此想以弱勝強困難許多倍。

    沒有火炮時代據城而守對抗二倍敵軍輕而易舉,地形、地勢複雜些十倍優勢也困難,如四川釣魚城守了數十年蒙元也未攻占下。現在對比戰力張弘範據城而守最多也隻能與十萬護衛隊對峙,這樣的狀況證明隻要長江封鎖不打破張弘範處於危險之中。

    對此忽必烈也沒有什麽辦法,即使江南不要了數十萬軍隊也撤不回來。若有選擇他此時寧肯將江南元軍先接回北方,用幾年時間發展火炮、火槍,整軍備戰發展水軍,等條件齊備再伐江南。

    可惜這是不可能的,就如牌打到一半要輸了別人不會讓你重新抓牌再打。所以擺在忽必烈麵前隻有二條路可選,一是讓張弘範守著被動等聽消息,而這消息多半不妙。另一個選擇是打敗護衛隊水軍,隻要獲勝一場不管進退都自由了。

    那麽這樣選擇自己有多少把握忽必烈覺得金陵以下應該有七八成勝算。這勝算的信心來源於他的船大又多不少,陸地講人多打死人少,水麵上講船大欺侮船小。隻是忽必烈新任水軍總管張禧一再強調冬季作戰不利,船隻數量優勢還不足,船大了金陵水戰易擱淺,不如配了中型船再決戰等理由才將戰事拖延到春耕結束。

    至春耕結束忽必烈知道這時間乃是這時代戰事再起季節,他擔心張弘範大軍安危逼令新水軍總管張禧出戰時怒氣衝衝斥責說:''護衛隊有幾條大船?''

    ''五條''

    ''我們呢?''

    ''十八條''

    ''那你還這樣畏縮不前?''

    ''有的船剛投入使用,訓練不足。''

    ''什麽時候才訓練足了?我看你是嚇破了膽,也罷我另差人去。''

    ''不、不、不,還是我去,十天內就出發。''

    ''唔,這還象樣麽。我們十八條船對方五條,埋伏在他們的巡邏船路上先打一艘試試。十八條船對付一條難道這點膽子也沒有?贏了再吃掉巡邏船再進攻不就優勢更大?''見他答應忽必烈麵授機杼。

    對這零敲碎打戰術水軍總管張禧當然也明白,因為他畢竟算是元最懂水戰的人,襄樊之戰時被任為水軍萬戶後升任水軍總管的。雖然征伐南宋時也沒有所有的水軍由他主管,他這個內河水軍總司令其實是虛的,不過兵敗漢水逃脫後他手下船無一條,忽必烈雖沒有免他水軍總管更成空的。

    對忽必烈沒有追究敗仗責任張禧還是非常感激又願意報恩的,再加上再次被任命為水軍總管他的忠心達到了頂點。雖然作為元內河水軍第一人他並不看好與護衛隊水軍作戰的勝負,並知道忽必烈用他是沒什麽選擇,但這時代講究士為知己者死,張禧再不效死難道要背著罵名過一世。

    張禧之所以不看好元水軍乃是這些船太笨拙,水戰中可能損失大,在勉強拚掉護衛隊水軍一些船後守住長江口也勉強,攻占崇明島已經無能為力。正確做法是再等一年因雙方發展速度不一,元方優勢更足時決一死戰或許真能一舉奪回至金陵的控製權。

    不過忽必烈憂慮護衛隊獲得江西大杉木會造更多船及張弘範軍年內受毀滅性打擊,至使奪不奪長江控製權無所謂的想法張禧也無解,隻是本能地拖延出戰。這次被逼無奈才義無反顧地準備出去一決雌雄,不過臨走時關照家人先回家隱居,若他有幸生歸再說其他。

    張禧未出戰已擺出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不複返姿態悲壯是悲壯,但完全是弱了氣勢。他如此手下倒還好,如此反差乃是他沒有啟用任何一個老部下,主要是擔心膽怯情緒傳遞。而來自沿海漁民的新士兵雖然沒打過仗對護衛隊傳說也有所聞,畢竟如初生牛犢不怕虎。

    給船上補充了水與食物,張禧按時出發。他也不再拖延反正是福不是禍、是禍躲不過。因為對護衛隊巡洋艦活動有點了解,他帶領船隊來到了長江口,分成三小隊下帆布了個大口子,說定聯絡旗號意思等候起來。之所以在長江口等乃是不易錯過,分成三隊乃是左右夾攻另加堵住去路十八條船對一條,絕對優勢在手保證不讓對方逃脫。

    平時元的船根本不敢走長江口怕被發現,那料今日張禧船隊到達二三個時辰也不見護衛隊的船。要說這也正是那麽湊巧,所謂天意弄人不外如此。

    當然該來的終究會來,爬在桅杆上的元水軍士兵先發現護衛隊的船。而這也正常,元水軍船大桅杆高又下了帆發現困難些,不過有望遠鏡加速度快其實護衛隊巡洋艦要避戰容易。但信心很足的艦長發現對方遲一些卻在第一時間下令航向不變衝進包圍圈,並且首輪火炮就將對方打得冒煙起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