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五章 建設科教中心
字數:4497 加入書籤
方少雲早在江南大局已有定局時就開始考慮北伐之事,因為常規的運動戰在北方蒙元有騎兵優勢有點弄險或易吃點小虧,隻有一字平推才比較穩當。隻是這一字平推需要兵力多、費時久外還易將北方打成廢墟不大可取,這左右為難他才盤算直搗黃龍的可能性。
經過仔細盤算這個計劃還真是有可能成功,首先運力上就沒什麽問題。倒是隱蔽登陸與隱蔽接近大都有極大困難,為此他早就派出偽裝成小販的陸地偵察,偽裝成漁船的沿海岸偵察。
好幾萬人登陸起碼要有幾百條大船,不說海麵上繞道遠海難發現,但靠駁上岸乃是動靜不小。這北方沿海不似當初鄱陽湖畔,當初鄱陽湖畔因戰亂加元兵重兵駐紮搶掠弄得幾乎成無人區,而湖畔更加荒涼。北方在蒙元殘暴統治下雖然凋零,但海邊並非沒有村子,登陸動靜難於瞞過,特別是北方養狗多更加易驚動。
更關鍵是上了岸馬上能投入作戰也沒什麽關係,因為平民報警有個時間差。但登陸部隊光向大都行軍要走三五天,這登陸場與沿途保密就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了。行軍每日不過三五十裏,但報警走路也能走百裏之外,騎馬更不用說了,為此了解沿途情形為計劃製定首要條件。
所以這個偵察是針對可選登陸場地形、水文條件、居民情況。另外是登陸場到大都道路狀況,沿途村鎮,防衛武裝等情形。當然這樣的偵察對北方都會進行,所以即便是偵察人員失手蒙元也審不出什麽東西,因為這樣偵察的地方幾乎遍布整個北方,連江南也是未戰先偵察的。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這道理知道的人肯定不少但是能做到的少。就如軍事上是個將領動不動來一句知彼知己百戰不殆,但實際上有幾個人真是努力在做到知己知彼的。而且就算是對此重視的將領大多也隻關心對方兵力裝備等硬實力,對地理、氣象之類考慮較少。
至於如方少雲要求的人文、地理、道路、水文、氣象、民情那麽細在以往軍事史上是絕無僅有的。這當然不是方少雲高明,而是這時代戰爭對此要求不高,決定戰爭勝負還是兵力與武器裝備的硬實力。換作這時代的將領有護衛軍的武器裝備優勢早先馳騁疆場,將地盤打下、將敵軍打趴下招降了,再來重新收拾民生的東西,怎會考慮那麽多。
方少雲所想的是後世思維,正如他的知識一樣,所以一切以民生、最小犧牲、最大收獲為目標,這才小心翼翼地策劃每次戰役。等開國大典後拿到這些偵察資料從參謀部調了幾個低級參謀他的主要精力放在了策劃北伐作戰計劃上了。
大規模登陸作戰方少雲已經玩過幾次,現在的登陸戰不會是諾曼底之戰那樣海陸空立體戰。而且此次登陸乃是隻要求安靜、快速、隱蔽,也就是說在登陸前無預兆、登陸時無動靜、登陸後難發現異常。這個要求是比較簡單的,主要是找個偏僻海岸就行,當然地方也得寬闊些,不然船隊放不下。
另外隱蔽前進護衛軍也一直有傳統,主要是組織度高加訓練嚴格、科學,另外有器材幫助可以夜間行軍。組織度高使護衛軍一個旅分散居住各個村子也不會撒鴨子,有號聲、旗號聯絡能完全上下勾通,有完善預警係統也不怕敵人來得突然。
另外護衛軍經常進行夜行軍訓練,士兵們沒有夜盲症外訓練與有器材都是夜行軍的關鍵之處。沒有夜盲症是一個基本保證,訓練是適應與熟悉走夜路,而器材是助手。單向風燈照著複雜地段及標明路徑,一條長繩係在一個檢班士兵的腰上走不散,磷光指示標誌隱蔽,這些讓護衛軍夜行軍如虎添翼。
有這個底子方少雲才敢動長途奔襲大都的念頭,當然這長途奔襲放陸路直到大都是不可能的。采用水運至大都附近海岸隱蔽進軍三五天還是有可能的,因為那裏距長江與海岸都有心理安全距離,蒙元的警惕性不高,而一路行軍控製消息三五天還是有點可能的。
這一來關鍵在於登陸場選擇;行軍路線選擇;部隊數量與構成;具體戰術就很關鍵。方少雲與幾個參謀就是要從偵察資料中篩選出前二者的的地址與線路,然後根據作戰需要編製部隊數量與構成,並製定幾個具體作戰的方案來。
這是個最初步的方案,更是這次戰役最開始的一小步。下麵還要再重點偵察,然後參謀部組織更高級幹部複議。等初步確定還要進行幾次實戰演習,等正式開始要等數年才有可能。不過這不是製定計劃與訓練部隊需要那麽長時間,而是現在中華帝國沒有多少糧食儲備更缺兵力。
或許有人對缺糧食還理解,對缺兵力有點不可思議,這幾年不是不停地在擴編嗎?這護衛軍兵力確實已擴編至將近二十萬,但北伐方少雲準備用二十萬軍隊,但現有軍隊內部治安戰、邊線擴展戰用去十萬多。北伐軍隊還缺口十五萬以上,在等待糧食與其它物資時這些軍隊也要同時擴編與訓練出來。
北伐中原對方少雲這按部就班性子確實還早一點,換個人可能現在邊線拓展也不會搞,先五萬、十萬護衛軍過長江去與元軍一座座城展開爭奪戰,追求一個爽字。這也不是說如此辦法不好,性格決定命運那是指個人的命運。現在是不少人的命運在方少雲手上,一念之間有不同結果,由不得他不慎重。
處理處理最重要的公文,與幾個參謀討論討論一些長途奔襲戰細節,方少雲在開國大典後的小日子很悠閑自在。特別是二世為人第一次娶的妻子婚後一下子又柔和了幾分,讓他更加憐愛不已,空閑時四周轉轉算得上是魂穿異世後最幸福的時候。
可這日子太甜蜜也不好,第一次讓他產生了怠政之念。當然有這怠政之念的另一個因素是大敵基本上已經打倒了,他的生存威脅早已解決而動力不足。不過這也是想想而已,方少雲雖不是野心勃勃之人,但也不是完全沒有追求的,他隻是不肯沒有生命危險後還拚命。
因為有這心思在研究北伐時方少雲決定在肖山先建幾座大學及多個研究所,將這裏打造成全國的科研中心。他之所以要將科研中心放這裏乃是如此有什麽想法他可以直接去做,即使有些東西他不懂有這後世眼光也能指點一下的,所以這事離得近才行,不然常離開都城也不好。
還有在首都搞一個科學、學術中心也正常,現在整個中華帝國搞科學、學術研究的人及需求也不會大,為集中資源本來也該集中起來。就如後世一個地方生產一個產品出了名,同類產品相繼在此建廠以此形成一個集群效應。或者一個產品帶來許多配套企業,如此在互相配合、物流諸方麵互利。
所以在肖山建立一個科學、教育、學術中心雖然各行各業有些差異,但同樣研究技術或學術互相借鑒與啟發肯定有幫助。更關鍵方少雲對工業上及理科的一些東西可以提供點,就近過來少周折方便。
肖山建設科學、教育、學術中心第一個是將荊州的文科大學搬遷了來,再成立幾個如曆史研究所、組。而萍鄉的理科大學主要是研究冶金,就近可以產、學、研互助,倒還是放那裏好,肖山可以辦更全麵的理科大學。另外還要有高級師範學校,新中學缺大量文、理科教師。
文科方麵中學教師似乎是不缺,其實也僅是文學方麵,連曆史、地理方麵雖然方少雲過去編寫了教材但舊知識分子還需要培訓才能上崗。還有理科方麵幾乎是完完全全淨是缺口,這時代唯有數學方麵還有些人學習,可水平太差能當中學教師的人罕見。
還有個問題是這些達到進士級別的文人不大願意出來教書,嫌教書不如官員地位高外主要是教育內容也不符合他們的心。好在方少雲對擴展中學教育不大迫切,現在不可能一下子進入工業社會,十年內發展到每年招收上萬大學生、三四十萬中學生已經夠用了。
最關鍵是自己給中華民族帶上另一條路,不再死守孔孟之道那一套。至於他自己的知識本不高的事問題其實不大,因為再博學的人也有局限也有底線,關鍵是引入科學精神憑中國人的聰明才智機械革命、機電革命、綠色革命,信息時代一路過去肯定會走在世界前例還少走彎路。
現在歐洲還是黑暗的中世紀,而中華帝國是以國家力量在搞工業研究。雖然中華帝國不需要達到後世那種工業化,方少雲也沒有那個知識但他能指路,科研中心放身邊這樣的作用更顯著。
當然一口吃不成胖子,在肖山一開始隻能建設文、理、工科大學三座,加獨立的船舶工業研究院、天文研究院、冶金工業研究院、地質研究院、紡織研究院、動力機械研究院、火車工業研究院等機構。這些名目看著不少了,其實大多數研究院暫時隻有大貓小貓三二隻。
如火車工業研究院就是一個方少雲主要學生帶三四個助手加幾個鐵匠與木匠而已。不過這些人已經研究出一套後世大玩具級別的東西,半年時間由方少雲指點,在一處山邊圈了地在一個數百畝荒地的一角鋪了數十米周長的軌道,一台小型駝鍋機帶動的小車在軌道上繞圈子在行走。
這試驗的東西全都是手工製造,所以現在鐵匠、木匠很要緊。不過這樣的玩具好做真要造出臥式蒸汽機的火車頭可是不容易,這東西不比駝鍋機乃是有壓力的,要生產出來牽一發而動全身。這東西材料、設計、加工能力等樣樣掛鉤,其實僅蒸汽機一突破中華帝國的工業就進步一大截。
現在許多工廠因缺乏動力而效力低下,為此設在山區築水壩提供動力的廠也不少。如能解決動力問題僅紡織行業就可提高幾倍生產率,至於水上運輸上好處更大,因為現在內河航行隻能聽由風作主,不然隻能背纖,這樣一來時間慢還不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