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七章 重見萬國來朝
字數:4435 加入書籤
另外方少雲親自搞工業方麵研究等幹部們已經習慣了,不然換個皇帝不可能如此逍遙自在、耳根清靜。不管是不是正事皇帝們自由度並不大高,一言九鼎、金口玉言那是騙小老百姓的。當然他的自由度高也是一開始就立新規矩,之前的一切讓他今日自由,當然也為他後代子孫爭一份自由。
開國大典前方少雲已經在肖山布置起來,將全國頂尖的幾個科學與工業生方麵的人才除留下一個在方家穀區繼續主持那裏的工作,留一個人繼續留在萍鄉主管研究外,其他人差不多全調到肖山來了。
方家穀的軍工生產目前為止規模已大又很重要輕易不會挪地方,萍鄉的冶煉工業關係鋼鐵生產與多種材料研究與生產當然也要有得力之人管理著。這二處太重要外其他人方少雲將他們與一些已經辦起來的工廠都調動、搬遷到肖山乃是搞集群效應、規模配套。
整個中華帝國現在除少數工廠外其它的水平與南宋時期手工業作坊差距不大,或者就是簡單重建。這方麵不僅是機械設計上沒有突破,而是動力上的局限也太大,如織布腳踏織機想提高速度與門幅的潛力實在有限。而且人力時代一個人管一台機,有機械動力一個人能管多台機,效率一下子提高十倍不止。
紡紗也一樣,即便是珍尼紡紗機也隻有八個紗綻,而有了機械動力一個人能管數十上百紗綻。所以現在是人力機械雖然未開發到頂點,其實這個餘地再大還不如開發出蒸汽機來。因為隻要有蒸汽機為動力整個工業在機械設計與製造上沒啥進步也能提高十倍生產力。
這樣一來中華帝國的人生活水平就會在短時間內跨上一大步,而現在雖然有了最最簡陋的蒸汽機----駝鍋機卻是功率太小又笨拙,造成應用困難。駝鍋機是現在無可奈何下的應急產品,隻用於農村、礦山抽水,冶煉鼓風機之類還好用些。
方少雲將全國頂尖人才、精英工匠集中在此使得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而現在整個帝國也僅有這些力量,合起來也隻能辦一個閥門廠,而且這個廠暫時連儀器表等也生產,產品十分雜亂,如高壓供水泵也兼著生產,因為實在不可能一下子辦那麽多廠,就算是兼顧生產許多類別產品的閥門廠現在也不過百多研究生與工匠,不論人數與水平也就是後世一個小鄉鎮作坊而已。
這也就是說方少雲現在辦在肖山的廠很多,從事也很高、大、上,但每個工廠規模實際上真不大。如機床加工廠在生產各種機床,品種規格相當齊與多,其實也就是二百多工匠每月生產出幾台東西來。之所以規格多其實每一台機床都是獨一無二的,因為每生產一台都有些改進與變化。
這也是無可奈何,雖然在方家穀時代為造槍炮已經在生產機床,但為高效率與低難度生產的都是專用機床而不是通用機床。這不是說專用機床不好,後世絕大多數機器也是專用設備,因為專用設備用於專業生產即便是效率不比通用機床高也省錢省時間。
這是為專業生產的機器比較簡單,少許多不必要的功能。當然方少雲研究專用機器是個貪圖效率問題也是沒有能力問題,畢竟專用機器設計省力、製造簡易,操作省力。而且在解決了武器生產後雖然通用的機床也有人在研究與生產,隻因當時重點不在這裏這幾年進步極小。
正因為如此這次方少雲有能力動員全國力量研發蒸汽機時通用機床成品不多,技術儲備也少,為多快好省隻能多造專用機床,另外將通用機床也進行半專用設計。如閥門專用鑽車床、固定模數的齒輪磨床、專用的曲軸車磨床等等,這些機床也就是簡單與通用性差,但還有一些通用性。
建業這裏也不是沒有大企業,這個企業是船廠。方少雲決定先將近洋商貿控製起來,之前各開放港口其實中國商船遠不及外來人多,如泉州幹脆都是阿拉伯人來沒有華人過去的。自突襲泉州後雖然商路未斷,但渠道全掌握在外人手中雖稱為海上絲綢之路也讓他覺得不自在。
占領了泉州一下子有了好幾百條繳獲的阿拉伯式海船,這還是經過甄別後將部分船退給沒有參與蒲壽庚集團的商人緣故。方少雲不搞牽蔓株連,他殺蒲壽庚是他作惡太甚而不是他是綠教或阿拉伯人,作為後世人人種與民族歧視不大有,但對外商貿控製在外人手上於中華帝國不利。
為此他用這些船與華人商人、船工組成遠洋商貿股份公司,不過現在實力不足主要在走日本、朝鮮、南洋等國航線。自家船隻自家公司這些船外運的雖然還是傳統出口商品絲綢、茶葉、瓷器為主,變化的是多了鹽、鐵與一些工業產品,如鐵器對外限製就沒有之前多了。
對外出口種類發生變化,進口產品也是一樣,之前不重視的各地植物、農副產品也往國內運,銅、錫礦石同樣需要。反倒是寶石、名貴香料需求下降乃是征稅較高數量大減,有些東西過去不值錢現在開發出來後不僅進口還引種進來,這些東西如劍麻、番薯、新品種棉花等。
這一來海貿的運輸量更大了而價值有所降低,嬴利比例也有下降。而現有海船小又常靠季風航行,這樣的後果是效率低下,方少雲早在去年就開始在肖山至慶元(寧波)海岸中段找一個港灣準備先造二千噸海船以代替。而這先造二千噸海船乃是準備跑近海的,遠海的計劃更大一些,而且準備機帆合用。
當然二千噸船已經不小,曆史上再過上百多年鄭和遠航使用的大船雖然從一千多噸至五千噸爭論不明白,但二千噸船也不遜色了。即便是鄭和遠航最大的寶船五千噸提前百多年的商船這個級別也夠雄壯的,至於方少雲為何要將商船造這樣大那是為安全與效率。
小河船隻有句口號是船無大小三人正好,現在的阿拉伯商船不過二三百噸而且操縱困難。改了新船船員基本上不必增加,這就是效率;還有新船設計了密封倉、舭龍骨、減搖鰭,這是安全。船隻抗風當然要大,舭龍骨與減搖鰭都是後世技術,加中國特創密封倉這樣的船走近洋到鴉片戰爭也不落後。
這船廠造二千船在方少雲看來還是隻能跑近洋,遠洋準備上五千噸的。但遠洋隻有機帆合用才好,正因為如此現在五千噸級遠洋船還未開始造哩。不過僅是造二千噸級近洋船十幾個船台加鋸板的工匠人數已經不少,雖比不上為鄭和造寶船的瀏河船廠,但有大量風力鋸木床加仍然是水泥外殼效率肯定遠遠超過的。
這二千噸級近洋船方少雲雖然不當回事,但一投入使用跑日本、朝鮮、南洋是到一處引起一處驚歎。而且是因為噸位大僅是為缺糧的日本從紅河運趟稻穀一趟就淨賺了近萬兩銀子,這放在二百噸級船來運輸賺到的錢有點雞肋。因為這二型船購買成本、人力成本不是二千噸級船的十分之一而是三分之一以上近四成,同樣走一趟賺不到五百兩。
在建業這裏的產業其實現在僅造船在嬴利,大學與研究院本來不賺錢不說,新辦大大小小數十家工廠近萬工匠卻是全靠財政撥款建造外每月還投入不少。這也虧得方少雲主持,不然誰也不敢下如此大決心,不過這也虧得政府有錢,萍鄉鋼鐵廠生產量也夠用。
另外農具生產方麵這幾年都是高速度與計劃數量必須保證,因為那是為每年新占領區恢複農業生產所需。現在這個壓力小了,為北伐準備的農具分攤每年數量沒之前大,所以鋼鐵有寬餘可以搞這次建設。
當然這隻是暴風雨前的平靜,蒸汽機一突破不僅擴大生產規模的工廠需要鋼鐵;蒸汽機生產需要鋼鐵;如紡織機鐵製化更需要鋼鐵。到時鋼鐵需求會成倍翻,好在這個過程會比較漫長,不然一公裏鐵路用百噸,一年造一千公裏就是十萬噸,這產能還真難跟上。
自開國大典後國務上大事不多,平常事由父親與幾個手下處理,方少雲將精力主要投入在工業建設上。而他將從泉州繳獲的阿拉伯商船組建成近洋貿易的股份公司後,日本、高麗、安南、暹邏、文萊、滿刺加、蘇祿、古麻刺朗諸國知道南宋雖亡,但這塊土地並未被蒙元占據,而是崛起比南宋更有力的華人政權。
當然此時這些國家僅是驚歎一個文明富庶的大國終於撐不過一場入侵,慶幸這國家民眾因同為漢人政權不必受異族統治。他們對於江南發生的風雨變幻,曾經的腥風血雨如傳奇故事一樣感覺。因為不管怎樣江南發生的事與他們遠隔數千裏,說風牛馬不及也對,那有切膚之感受。
不過二千噸級船一出現這些國家的心態變了,特別是鄭和遠航時浩浩蕩蕩的船隊將南洋諸國嚇壞了。數萬人的船隊那是滅國力量,由不得他們不恭恭敬敬接待,之後紛紛向大明進貢。此時早鄭和一百多年,當時見到阿拉伯船雖比他們的船大許多還不驚異,大國麽豈不應該如此。
沒幾年見到二千噸級巨船讓這些南洋國家嚇壞了,這一次雖然沒有數萬軍隊同行但才幾年這中華帝國就造出小山似的船豈不可怕。有這樣的船飄洋過海如履平地,有上百條載數萬軍隊過來攻打,他們這類小國的軍隊那裏擋得住,隻怕一戰便滅亡了。
見到中華帝國發展勢頭如此之快,二千噸級商船之上雖隻配有自衛所用的幾架輕炮,幾十杆老式退役二手火槍,也不曾有船員濫用武力,但意義與鄭和大船隊一樣的。
南洋小國日子好過也不大好過,物質條件肯定不怎樣那是人口太少沒辦法,數千、上萬人一個都城能有多繁華。好過是不是有海洋就是有莽莽大山阻隔,關起門來做老大很爽很安全。隻是現在這種安全感完全被打破,惶惶然隻能出門認老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