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章 專心造蒸汽機
字數:4479 加入書籤
等大批小國不約而同來朝貢時,在錢塘江築堤已經有近二年時間。填錢塘江灣畢竟不是填大陸架外深海,再說錢塘江水雖然很清億萬年江口總有沉積。另外錢塘江口衝擊嶼帶不少,不是建通行大堤隻利用擋住一部分水路還是容易,因為如此短短時間第一期任務完成近半。
第一期任務是最根本性的,第二期任務是將衝擊嶼處填出大塊土地建燈塔與警衛、稅務、巡防隊基地。其次是將堤壩擴大寬度並種防風林,不過這工作除衝擊嶼上工程,擴寬堤壩與防風林乃是長期工作,有人力幹一點是一點不急。
後世圍海造地很多,荷蘭近半國土乃是如此造出來的。中國零星的圍海造田也不少,在肖山錢塘江灣口也曾大量圍了淺灘造田過。可惜直接麵對台風與巨浪風險與壓力較大,而現在外麵建了堤裏麵圍淺灘造地壓力就基本為零了。而且這些土地不是用作農田,方少雲準備在此建造個超級內、外商貿區,這堤岸處及內部大植樹,麵對台風也沒什麽壓力了。
本來這計劃乃是五年之後的事,目前內貿放在一起不大現實。但這裏是全國最大的工業區,各地的工業化肯定要找過來。方少雲準備先辦一個商品交流展覽會,各個企業可以在這裏建一個窗口展示自己的產品與能力,外地大企業也可如此,每個縣也可以代理全縣所有企業開個窗口。
這樣一來不管你要什麽隻要找到商交展會什麽事也能解決,解決不了暫時沒辦法了。內貿如此安排外貿先仍然由寧波、泉州、廣州等地做,等錢塘江築堤工程及政府建設項目基本完成,再在錢塘江灣南麵淺灘建一個大商貿交易區。
這個商貿區內貿部分隻擴規模內容不變,其外貿部分主要是將對外中心集中在這裏,成立一個內、外貿直接見麵的機會。另外加一點餐飲、住宿、娛樂的東西,如此這裏就成為全國性商貿中心,可以省去許多尋覓時間,創造許多本來會失去或不存在的機會。
朝貢潮讓方少雲決定提前這個計劃,因為二千噸級商船一出內外商貿可以進步不小。雖然一時間還受製於造船能力發展速度還是極快的,不早作準備到時有點偏晚了。因覺得這個讓方少雲在這事上加快了速度,好在現在就一個中心在大建設人力上不缺。
見過朝貢使安排好因朝貢潮引發的事務及政策調整後,他將主要精力重新投入蒸汽機的研究上去。這乃是朝貢者來隻是表個態而已,其它時間他們顧著自己參觀與遊玩,再說與他們語言不通價值觀完全不一喝酒也喝不到一起,而且雙方一起喝酒也是大事還是避開為好。
禮節性見見麵後方少雲隻讓安排朝貢團吃住、自由參觀其它就不管了。反正與他們交流不了什麽,還不如仍然是去發展工業化。或說方少雲不必如此著急辛苦,因為他弄出的東西已經領先太多,這一點他也同意。可是要麽去將父親等人在處理大小事務都攬過來親自過問,要不然還是弄弄工業化,在宮中實在沒有其他打發時間的娛樂活動。
其實他也想去過問農業方麵的種子改良、耕種技術改良,隻是他雖頂著農家子弟的名後世沒真正種過田。所會的農業方麵東西僅是書籍、新聞之類獲得的,而且基本上將之掏給農科研究所的人,再想出出點子也不成。如水果吃著小、少、澀的東西方少雲隻能流淚,隻能傳授嫁接、無性繁殖之類理念給專業人員,他根本無動手經驗與能力。
後世水果因運輸發達東西南北中、寒溫熱品種都有售;因保鮮技術發展春夏秋冬都有豐富種類可選。特別是種植技術進步,同一種類水果開發出各具特色的亞種。那時根本不知這個珍惜,現在想吃難,想改進更難,他知道的主要是嫁接自己卻不會,隻能傳授經驗後等農科研究所成果。
這些他現在有點插不上手,唯有這工業方麵前世經曆多點,許多東西不是說一遍就行的事他的指導還有很大的作用。他的指導可不是金三的指導那麽萬能,僅在工藝操作層麵就有點力不從心,比如鉚接他在後世隻接觸過輕便的鋁拉鉚釘,真正鋼鐵鉚接隻是知道而已。
當然知道這個工藝就省去許多時間去探索,在這之前鋼鐵連接隻有熔接。熔接乃是將要連接部分加熱至接近熔化溫度然後鍛打連接在一起,因為如此熔接的東西都不大,這局限於熔爐與鍛打的手段。熔接的加熱溫度要盡量高,熔接部位要加溫均勻又透,還要正反鍛打才成,所以用以板材連接效果不好,用於大塊中厚板材更加不可能。
如火槍槍管就有點如薄板熔接,為這連接盡量牢固加熱要套了芯棒才能鍛打。就算是為這小小槍管費了極大工夫與心血鍛打,其實這熔接隻能達到馬馬虎虎能用程度罷了。能達到非熔接部分八成強度已經屬於精工細作的完美級別,而炸膛乃是這熔接質量不過關呀!
由此可見熔接雖然是鐵匠基本技能,但隻能用在小部件上。現在要造中壓鍋爐厚鋼板還可以用笨辦法鍛打出來,但是要連接起來卻是完全沒有辦法。即便是有人認為熔接可以試試也能成功,但這個意見因解決不了根本問題所以是不可取的。
好在方少雲知道鉚接讓大家少死許多腦細胞,而這也是偶然的幸運,其實後世絕大多數人早忘記還有這個工藝,他們隻見到電焊了。隻是他隻知道鉚接這個工藝連一點具體的東西也沒有,不過僅這二個字就價值連城也不算是虛構。
知道這工藝方少雲馬上可以安排人鍛打鉚釘,製造加熱鉚釘的爐子及鉚接時用的夾鉗、鍛錘等工具。至於鋼板上開孔的風動鑽機他沒有,隻能加熱後衝壓來解決。就這樣粗糙的工藝與工具算是有了,接下來是實際操作培訓了。
這方麵實際操作方少雲也是一個完完全全門外漢,有點一通百通觸類旁通操作手藝也勝不過鐵匠的手感。再說這個有一定的危險性沒有人敢讓他親自上場,而且是手熟了也不可能真幹這個他也沒有堅持,隻能讓鐵匠們自己試驗用出經驗。
這樣的試驗雖然有方少雲指導,但一切都是從零開始,況且鍋爐鉚接要求更高。這不是普通鋼結構,不僅要承受鍋爐的壓力還有滲漏方麵的嚴格要求,這不是不能滲水而是數公斤蒸氣壓力比造船更加嚴苛。這也就是說鍋爐能建造,隻要舍得鋼材中華帝國已經能造鋼鐵巨輪了。
而這個技藝根本不是理論性的東西,現在還沒有師傅,隻能挑幾個出色的青年鐵匠不斷練習。而這還是一個非常漫長的實踐、總結、再總結的過程,這樣的過程很多時候十分枯燥無味磨人耐性。好在方少雲也無法呆在一處呆看著幾個鐵匠不斷將鋼板鉚接上、檢驗、拆卸、再鉚接。
方少雲要去關心安全閥、溫度計、壓力表、高壓管、高壓閥門、高壓水泵等的研製過程,碰到問題在研討會上指導一下,或者解決些材料與機加工難題。而這是鍋爐方麵的東西,蒸汽機從鑄造到缸套、活塞、曲軸、活塞環、連杆、軸瓦與氣門閥等不管材料與機加工等問題同樣不小。
因為這些基本上不算是白手起家,駝鍋機雖然小又簡陋,原理上有了認識,隻要解決材料與機加工問題就好了。這一來在肖山辦廠主要是為機加工能力大幅擴大的問題,當然這擴大不是原來鏜床隻能加工三十厘米現在鏜能加工五十厘米就行,在加工機械大型化時精度也有更高要求,終究要實行標準化生產不是。
這樣不斷試驗與進步的日子也蠻快,經過一年多終於製造出了第一台鍋爐。雖然這鍋爐三天打漁二天曬網能正常開爐的日子少,修修補補的日子更多,但這鍋爐上可試驗高壓水泵與閥門等的質量,至少有了一個良好開端與試驗平台。
隨後每隔三四個月就有一台鍋爐被生產出來,這鍋爐算是改進版,質量雖然不盡人意故障率卻是在穩步下降中。到第五台產品試驗一下子堅持了三個多月才維修,除了壓力還不大可算是基本上成功,可以投入正常生產以滿足需求。
鍋爐是在生產中不斷改進逐漸完善的,蒸汽機在設計上更成熟,倒是受製於機械加工能力。在肖山所辦的工廠一開始除提供一些機加工外,主要還是用機床來生產更大或其它類型的機床。這個過程是一個普遍規律,方少雲一開始用硬木生產車床,然後用之為鋼鐵車床生產零件。
現在需要更大的車、銑、刨、鏜等機床隻能用小機床加工零件與機體鑄件,這是個繞不過的檻。因這原因技術上沒什麽問題的蒸汽機到第三年才開始拿出成品來的,雖然一出手就是上百馬力(方少雲估計,他還沒有辦法測定,也定不了標準。)左右,時間上比鍋爐卻是遲了不少。
這肯定難抄近路,如1949年的中國給一堆2000年後機床設備資料一時也造不了,因為即便是材料與技術工人等條件都具備,也沒有設備加工出這些機床的所有零部件。當然所有的資料有了1949年造2000年後的設備不需要五十年時間去準備,因為常規發展一要有需求二是靠探索。
工業發展的機械化、電器化、電子化過程一般來說探索時間大大長於製造時間。所以五十年的發展過程有指導的話二十年足矣,而且越初期發展速度慢,一下子可以超越許多年。如蒸汽機發展在1698年就有人獲得蒸氣抽水機專利,瓦特僅是改進了蒸汽機使之效率更高,但真正大規模運用也是他發明曲軸係統之後,可說是花了數十年時間才達到這個程度。
方少雲現在造蒸汽機看似艱難曲折,但他之前造出的駝鍋機已經超越1698年的蒸氣抽水機技術水平。而他現在造出的經常故障維修的蒸汽機的技術水平遠超1800年的蒸汽機水平,所以他白手起家幾年時間走過曆史上一百多年的發展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