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六章 重點火車係統
字數:4526 加入書籤
方少雲北京之行雖有點失望心裏終究還是很開心的,這是因為前世根本沒有機會去,現在自己去乃是特級待遇還有什麽奢求。至於北平現在與後世落差大那還不是廢話,現在北平才剛建成,忽必烈又忙著防備護衛軍那有錢財來用在這裏?
再說北方恢複慢,戰爭蒼夷還濃,即便是香山紅葉不是季節,可是季節去看也不定如何。而且北方如此輕易到手再不滿足豈不是貪心不足,北國風光也不是季節與來觀賞的時機。
對新到手的北平看了一圈失望比希望多,整個北方還處於混亂之中巡視不大可能。方少雲隻能在北平郊區稍微兜了一下,處理了蒙元贖人與一些小事務後回轉建業重新將主要精力投入到工業發展方麵。此時沒什麽急事或重要事必須他第一時間思考與處理的,可以不大受幹擾地去幹這個。
而且現在是更加需要火車係統的時候了,這時代影響國家安定肯定是交通一大原因,而且是國家越大交通越重要。試想明末有了火車不管是運糧入陝救濟官府是否有能力,商人運入糧價也會大幅度降低。就算是鎮壓起義軍的軍隊調集、機動也會快幾倍,軍糧運輸成本也會省幾倍。
中國地域太大,僅兵力就是分散布置,這一來看似有強大兵力卻是有力用不上。如明末在遼東作戰往往是打添油戰,明朝廷空有百萬大軍無法調攏優勢兵力一戰。幾乎是每一戰都是用與對方差不多的軍隊作戰,輸一陣調一些軍隊再戰。
這樣打一陣輸一陣明軍成為真正的運輸大隊,致使滿清軍隊甲胄比明軍優良,力大武勇者二重三重甲。而這冷兵器作戰本來比的是力氣與勇氣,明軍農耕出身進入軍中夥食與訓練雙不合格力氣不足,常打敗仗甲胄不齊防禦力差勇氣何來。
打仗人多欺侮人少是個最基本常識,明軍空有大量軍隊無法調到前線。更關鍵這些軍隊調到前線其駐守地點長時間力量空虛了,而到了遼東也沒有這麽多糧食給他們吃。若是有火車係統僅運輸糧食遼東作戰就能增加幾分勝算了,若軍隊數量比滿清多二倍以上守城也能將滿清餓死大半。
機帆船項目關係向海外拓展暫時沒有火車係統緊要,而且機帆船螺旋槳推進係統技術上也遠沒有火車係統複雜。主要是螺旋槳的鑄造技術比較困難,螺旋槳的螺旋比等數據尚在摸索,傳動軸因扭拒力過大鍛件需要更大鍛造機與及相應車床。
一句話機帆船經過這幾年努力最小型的試驗船已經完成基本構造設計與螺旋槳成功使用經驗。隻是小型船能行在中型船試驗時螺旋槳鑄造需要重新探索,更麻煩傳動軸質量不行。
千噸級試驗船係泊試驗時傳動軸因扭力大而扭曲基,甚至是斷裂要讓其運用在更大船舶遠遠不足。這個一方麵是鋼材質量問題,主要還是加工手段不足,這直徑十幾厘米的大家夥現有鍛機根本鍛不了。當然也不僅是傳動軸的問題,如蒸汽機與火車試驗也是有不少同類問題隻能用加大加厚工件處理,但暫時掩蓋過去長期下去不僅浪費資源效率還會有最終撐不住了的時候。
對此方少雲痛下決心決定建造千噸級水壓機及大型車床等設備,這個能完成不少零件可以用模鍛製造,質量可以提高幾倍。而自由鍛大概三四十厘米直徑也能搓揉,200mm鋼炮管坯也能完成加工,火車軸更加輕鬆。這個係統完成可將現在的工業機械加工能力提高幾倍,但時間也是以年論。
因為沒有足夠強度的傳動軸機帆船到中型試驗暫時進行不下去了,現在是試驗內河機帆船或拖輪與沿海機帆漁船。這些船對內河、長江、黃河之類運輸作用當然極大,提高效率也能達到幾倍,隻可惜受自然條件與季節影響很大,疏浚河道工程也大。
另外現在海裏捕了魚無法運輸出去,隻能是鹹魚、魚幹之類才能長途運輸。正因為沒有冷藏運輸條件這時代海產品不大值錢,山珍海味中海參、魚翅、鮑魚、對蝦、幹貝之類都是幹貨。這一來方少雲在建業口福不錯,舟山漁場出產用冬季儲藏自然冰保鮮運輸過來當天可到,整個建業城供應價廉物美還給漁民創收。
按這時代冷藏運輸條件大力發展海洋捕撈對提高內地人民生活水平意義有限,不過方少雲還是準備大力發展這個。因為海洋捕撈不是造林你不捕撈不會積累,隻要合理的捕撈量那是每年享受大海不需回報的饋贈,否則是白白浪費。
再說隻要提供些煤與一些簡單機械魚肉罐頭、魚幹等新食品對內地人肯定是好東西。即便是零碎下腳製成魚粉也是高蛋白飼料,內地還沒有這個條件生產。
因為大海的饋贈過期不候方少雲還準備捕鯨,不過這個需要隨行加工船為保險他準備有了大型機帆船時再搞起來。但沿海用機帆船拖網作業才能大幅度提高捕撈量,也可以增加安全,這個應該早一點投入使用。本來他準備小型船試驗成功試驗人員兵分兩路,一是向中型船試驗一是試驗小型實用船。因為條件不俱備隻能先並力開發小型實用船,這方麵已有比較成熟經驗他可以放手。
船舶機帆化已經取得實質性突破,火車第二階段試驗卻有許多問題暴露,方少雲不僅從需要時間的緊迫性還是攻克技術難關他的作用絕對大,所以肯定是投入火車係統研究。
相比之下北方肯定比南方急需火車係統,南方人煙稠密水係發達,在物資運輸上多少有些優勢。而且物產豐富使得邊界軍隊就地獲取糧草並不困難,而北方沒有水運便利,而且長城邊人少地瘠,要執行擠壓戰術必需運輸去大量糧草。
當然其實不進行擠壓戰術長城一線也要有大量軍隊駐守,也要為他們運送大量糧草,隻是數量少一些。但若用擠壓戰術這運輸量會大幾倍,這一二年優先穩定北方恢複經濟,邊線擠壓戰術不會使用。但過了這個時間肯定要開始這個戰術,方少雲知道這火車係統應該抓緊。
而第二階段試驗雖然仍然不能實用的小型火車,但其結構與第一代完全玩具式不同,可說隻有大小與強度不同,之所以研究時小一號還是為機械加工著想。因為小一號機械加工容易許多,材料強度也是如此,就如車軸一下子也難生產出實用產品,乃是數方麵都在為一個目標前進中。
其實試驗小一號火車係統碰到的難題主要是幾點。一是材料如彈簧大玩具階段根本看不出問題,等到這個階段彈性不足與材料太脆廠問題同時存在。隻是太脆易斷彈力不足會變形,二者都沒有起到應有作用。當然加工工藝不足也是一個大問題,不少鍛件笨重無比,另外精度太差無法互換。
僅是零件無法互換或需手工打磨就不是正常工業化該有的水平,方少雲已經設立了標準化、通用化,如槍炮零件就是完全可以互換。而現在達不到證明加工手段與工藝還不行,當然操作工人水平也有問題,他們太缺乏經驗與不知道許多技藝。
這當然是方少雲有點奢求,他手下的工人雖然勤勤懇懇但見識與知識太少,要是有一百後世隻能與文盲並列的初中生他的日子會好過幾倍。另外技術進步都是慢慢積累的,他自己後世也僅是會操作一些小型普通機床會一些小技藝而已。
即便是磨一把車刀他比專門車工差不少,雖然能用但切削光潔度、耐用性、切削厚度等無法比。至於許多活他根本幹不了,因為一些特殊刀具不會磨,更別提去加工了。
他自己水平有限,設計出來的機床性能也隻是差強人意勉強能用。刀具什麽都是他傳授的經驗,因為操作時間短經驗積累不足能夠加工出零件已經不錯,要達到他的水平還有段路走。這個隻能靠他們多操作幾年慢慢能超越自己才行,現在還是由他拿出壓箱子技藝親自指導才能加快研製速度。
山中無老虎猴子稱大亡是方少雲現在的真實寫照,在後世他僅是農民打工者中資曆長比較出色一點而已,連正式工業類技校也沒有學習過。套句俗語他造槍造炮開始到現在研製機帆船、蒸汽機、鍋爐、火車係統這時代人看他似魯班轉生,其實乃是硬地上掘鱔。
鱔魚生活在水線附近潮濕泥土裏打洞為窩,硬地上掘鱔乃是硬撅或可能性極低的意思。當然方少雲造槍造炮與及現在研製這些東西比較完全硬撅是不同概念,完全不明白不懂是硬撅,知道原理見識過實物造槍造炮也不是太難,隻不過性能差點罷了。
方少雲加入火車係統研製速度快了不少,這樣的效果當然是他的見識與經驗起了效。主要還是現有的研製人員見識與經驗不足,許多難題群策群力也不是萬能的,而方少雲畢竟後世見識多,借鑒一下這些加工工藝與設計方麵難題有的迎刃而解有的有了新的試驗方案來解決。
另外方少雲的加入資金、材料、人力等等一切比之前更加寬綽與叫得應也是進度加快的原因之一。雖然火車係統被方少雲列為重點攻關項目,但他不在有什麽需要各方麵申請、協調、求助等時響應度肯定差一點兒。現在他基本上每日去這個項目巡視指導,有什麽事隻需他一句話就行。
不用說火車係統研製,為趕時間方少雲已經讓萍鄉設立鋼軌廠大量生產鋼軌,成立鐵路施工隊在修建金陵至山海關的鐵路。之所以先修這條鐵路當然是為了將南方物資送到山海關,即便是第三階段作戰用不上,之後一路向北直到外興安嶺,最終將修建到北冰洋畔。
出大興安嶺雖然農耕方麵基本上無法利用了,但各種資源太多,這時代反正無人占據方少雲當然不肯放棄。而且有了火車就算是夏秋季打打獵、伐伐木仍然是虧本的長期算還是賺的。當然這僅是長期規劃,第一階段隻到山海關,第二階段到大興安嶺,到北冰洋早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