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琴史(11)

字數:1496   加入書籤

A+A-




    

    

    求推薦票,謝謝。

    --------------------------------------------------

    川派

    張合修曾學琴於馮彤雲,鹹豐時在青城山中皇觀當道士,一時來青城山求琴者甚眾。光緒初年繼曹稚雲之後,在唐彝銘家為清客,協助他把多年搜求的數百首琴譜詳加審訂,選出了一百四十五首,編為《天聞閣琴譜》,是明清以來收譜最多的譜集。光緒三十年在武昌懸牌授琴為業,門弟子甚多,得其傳者有華陽顧玉成。他的兩個兒子顧雋、顧犖傳其學,並將其傳譜輯為《百瓶齋琴譜》。顧氏在1912一1916年在長沙和彭慶壽等人組織了琴社。張孔山所傳的琴曲以《流水》、《醉漁唱晚》、《普安咒》、《孔子讀易》等曲最有特點。《流水》一曲是張孔山的代表作,尤其受到琴界的重視。

    川派重要琴譜包括:《天聞閣琴譜》(唐鬆仙)、《百瓶齋琴譜》(顧雋)等;代表琴曲有《流水》、《醉漁唱晚》、《孔子讀易》、《普安咒》等;藝術風格:躁急奔放,氣勢宏偉。

    諸城派

    山東諸城湧現了幾位王姓琴家,當時稱:"諸城二王"或"琅琊三王"。以後又有王魯賓發展了具有山東地方特色的琴曲。王溥長所傳十五曲,經後人輯為《桐蔭山館琴譜》。其子王作禎傳其學。他和派宗金陵的王雩門稱"諸城二王"。兩人琴派雖不同,經過交流切磋,所奏之曲多有同者。王雩門輯有《琴譜正律》,其中首次刊出了諸城派的《長門怨》。

    王露自幼從其父王作禎學琴三年,以後又學王雩門所傳諸曲,綜合了虞山、金陵兩派的特點,而以前者為主。八年後赴日本學西洋音樂六年,曾隨孫中山的興中會從事革命宣傳,回國後拒絕了袁世凱的"入都正樂"之請,在家鄉督工斲琴。公元1915年"北遊燕趙,南曆吳楚",在章太炎的啟發下,回濟南大明湖結"德音琴社",一時學者甚多。公元1918年蔡孑民聘他為北京大學教師。在北京組織了國樂研究社。張友鶴、詹澂秋都是他的入室弟子。所傳二十八曲輯為:《玉鶴軒琴學摘要》,一時和"諸城二王"並稱為"琅琊三王"。王魯賓受學於王雩門,經康有為介紹,到南京高等師範教琴。他善於吸收時曲編之入琴,所傳十四曲經弟子徐卓、邵森編印為《梅庵琴譜》。

    諸城琴派藝術風格特點大致為:剛中帶軔,密中見疏,實中有虛,一氣流轉,重而不滯,既以麗密深曲為特征,又具空靈回蕩之美。緊勁聯綿,循環超忽,氣卷風雲,韻綴繁星。

    諸城派的代表琴曲有《長門怨》、《陽關三疊》、《關山月》等;重要琴著包括:《桐蔭山館琴譜》(王溥長)、《琴譜正律》(王雩門)等。(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