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兵家辯論

字數:2012   加入書籤

A+A-




    荀子出場了。這人大家很熟悉了,就不介紹了,他是韓非子和李斯的老師。

    這個荀子,也是個能人,他曾將在趙孝成王麵前,與趙國的臨武君辯論打仗的要點。

    這個臨武君是誰?司馬老先生沒說,我查了下,發現資治通鑒裏都沒介紹,可能當時就已經沒有這個人的資料了,但有人猜測他就是孫臏。

    且不管這位老兄是誰吧,既然被稱為“君”,那也是很了得的,有自己的封地,也是一方霸主。

    趙王給二位出了個考題:請說說打仗的要點。

    臨武君說,上得天時,下得地利,冷靜觀察敵人的動靜,後發製人,這就是用兵的精要所在。

    荀子說:未必正確。用兵攻戰的根基,在於民。弓和箭如果不契合,後羿也不能射中太陽。六馬不和,造父也不能駕著馬車跑很遠的地方。老百姓不擁護,商湯、武王也不可能勝利。所以善於搞群眾運動的,就是善用兵的人。

    臨武君也不以為然:打仗最重要的,是氣勢、是陰謀、是詐術,善於用兵的人,你不知道他怎麽布局,怎麽進兵,孫武、吳起用這一套,無敵於天下,跟老百姓擁護不擁護有毛關係?

    荀子又反駁:不多,我說的,是仁者用兵,是王者的正義之師,你所看重的,是陰謀詭計,對於仁者用兵,搞陰謀是沒用的,因為詐術隻適合用於怠慢的人、被蠱惑激奮發瘋的人,還有君臣之間鉤心鬥角、離心離德的情況,所以用夏桀對付夏桀,是可以的,但用夏桀去欺詐堯,就好比以卵擊石。仁者用兵,上下一心,三軍同力,下級對於領導,就好比兒子對老爸一樣。再說,仁者之兵,聚起來銳不可當,散開也有秩序,停下來如磐石般穩固;而暴君用兵,他們的士兵也是百姓出身,對於仁者的國度非常向往,而厭惡本國的領導,讓他們與仁者打仗,就好比讓子孫去跟老爸老媽鬥毆一樣,詐術有啥用?

    服了,連趙王都服了。這番大道理,還怎麽辯駁?

    荀子繼續說:一國的君主賢德,那麽國家就治理得很好,如果君主無能,那麽國家很容易****。而且,重視禮、義的國家會興盛,輕視禮、義的國家會亂。這樣就分出強弱來了。還有,重視賢臣、愛老百姓、政令言出必踐、權力出於一個人、重視用兵的國家會強盛,反之必弱。

    又比如魏國當年最強盛時的武卒,穿著三層鎧甲,背著上百斤力氣才能拉開的強弩,還有五十支箭矢,扛著戈,帶著劍,還要背兩天的糧食,全身負重少說也有五十斤,這樣還要半天奔跑一百裏,才算合格。如果能夠達到這個標準,那麽魏國的武卒個個都是奧運冠軍的水平啊。

    一百裏,等於五十公裏,算四十多公裏的馬拉鬆好了,這些家夥還要背著五十多斤的東西跑!而且到了中午沒跑到就算不及格。考試通過了,有田分,有房子分。

    魏武卒,太強了,難怪秦孝公的爺爺、太爺爺丟了河西之地呢,與這樣的人幹架,不死才怪。

    還有秦國,秦人都跟部落裏的人一樣,很粗陋,而且秦國管理老百姓也很殘酷,讓老百姓為了利益而爭鬥。

    而齊國呢,對於士兵的賞賜卻很少,所以遇到魏國武卒,齊國的技擊就歇菜了,而魏武卒遇到發了瘋不要命專砍人頭的秦軍,也要嚇得轉身就跑,但是秦軍如果遇到了商湯和周武王的仁義之師,就灰飛煙滅了。

    現在的國家,都是以利益來趨兵。

    趙王與臨武君聽得雲裏霧裏,隻好頻頻點頭。

    有人問荀子:你說打仗,要以仁義為本,仁者愛人,為何又說要打仗殺人呢?打仗,不都是為了爭奪嗎?

    荀子說:你搞錯了。仁者愛人,就是不想別人來害人,對於來害人的人,就是用兵來阻止他施暴、來害人,打仗用兵,並不是為了去爭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