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 匈奴之禍(一)怎麽跟匈奴幹架?

字數:2311   加入書籤

A+A-




    中國古代,一直有個“兩難”問題,緩解了兩千多年才結束。

    第一難,就是後宮人事變動,也就是太子問題。

    第二難,就是邊境問題。

    匈奴問題,是漢朝建國後,一直致力解決,又無法徹底解決的邊境問題,也是當時最大的外患。

    雖然劉邦采取了緩和的辦法,主動嫁了個假冒公主過去,兩邊終於和平了幾十年,但從前麵幾章大家可以看到,因為一個漢奸,匈奴又開始跟漢對著幹了。

    匈奴最大的問題,就像一隻蚊子一樣,老是在你耳邊嗡嗡轉,你趕了趕,他飛走了,等到你想安心睡覺的時候,他又來了,而且老抓不到,拍不死。

    現在,匈奴侵犯邊境,跟女人大姨媽一樣,每個月總要來一回,但具體什麽時候來,誰也說不好,有時候還不來,或者遲了幾天,總之讓邊境百姓很受傷。

    解決匈奴問題,是升官的好途徑,誰能夠解決這個問題,升官是早晚的事。

    因此,朝廷那些官員們,每天找著選題,思考著國家大事,一旦被皇帝相中了,那就飛黃騰達了。

    這中間,有個人,叫晁錯,他當時還是太子的臣下,他寫了一封書信,引起了劉恒的注意。

    這封書信,主要詳細分析了匈奴與漢王朝在兵事上的區別,也道出了各自的優缺點。

    老大,安定邊境,在於良將。

    《兵法》曰:有必勝之將,無必勝之民。(意思就是,要幹架勝利,隻靠兵、靠民,是沒有用的,一個優秀的將領是核心。)

    雙方對陣的時候,幹架靠什麽:一,地形;二、兵士的訓練度;三、武器的鋒利和使用。各種兵器,都有它的優點和缺點,如果沒有用好兵器,十個也對付不了一個敵人;士兵平時不嚴格訓練,沒有高度嚴密的組織紀律,那麽臨戰時很可能會見利而散亂,或者一有動靜就四散逃竄,這樣的士兵,一百個也對付不了十個敵人;

    士兵如果不訓練、不會合理使用各種武器,跟敵人廝殺就像赤手空拳一樣,盔甲沒穿好,就跟赤膊一樣,弩射不遠,還不如短兵器,射又不能中,跟沒箭一樣,射中又不能把人射死,那與沒有裝箭頭一樣了。

    這些,都是將領沒有訓練好部隊的後患。

    武器不鋒利、沒用對,等於把士兵的命送給敵人,士兵沒有訓練和紀律,等於把將領的性命斷送給敵人,將領如果不知如何用兵和訓練部隊,等於把自己的老大送給敵人,一個國家的老大如果不懂得選擇合適的將領,就等於把國家拱手送人了。

    再說匈奴,他們的地形、文化、技術、打仗的方式都與中原大不相同,山坡上下奔馳,在山林溪澗中馳騁,這都是我們不擅長的,在陷道中斜著飛奔,一邊策馬一邊箭如流星,也是我們的騎兵不如他們的;風雨中不辭辛苦,饑渴也不困頓,這也是我們不如他們的。

    但在平原上,輕車突進,騎兵列陣,匈奴兵就完全沒有秩序,用弩箭、長戟這些遠程攻擊和長兵器對付匈奴,他們的弓就無法抵擋,大家一起射同一個目標,匈奴的皮甲再厚也要被射成刺蝟,下馬陸戰,單挑、肉搏,匈奴也不是我們的對手。這些是我們的長處。

    這樣看來,還是我們的優勢多點。

    雖然我們可以起兵幾十萬對付他們,他們隻有幾萬人,看起來似乎以十對一,但戰場上的事,誰也說不好,強的突然變成弱者,有時候隻在呼吸之間。

    如果像拚命三郎一樣,以為人多勢眾,去搏成功,一旦失敗,就麻煩了,帝王考慮的,必須是萬全之策,不能行莽夫之事。

    現在,胡、義渠、蠻夷等少數民族來結交的不少,他們與匈奴很像,老大你不如賞賜他們一些紫色裝備,再給他們一些錢,讓他們鑲鑲寶石、附個魔啥的,提升一下戰鬥力,然後啟用他們的將領,去幹匈奴,遇到匈奴,如果在寬敞的平原,就用戰車、步兵去幹他們,如果在險要之地,就讓這些少數民族部隊去幹匈奴!

    這樣,我們對付匈奴,可以保證不會被他們打敗。

    劉恒看了,大聲叫好:賞賜!

    晁錯,這個名字被老大記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