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四章 死地

字數:4873   加入書籤

A+A-


    宋景炎九年春,當以謝枋得、劉鼎孫領銜的國學院,遵照陛下的旨意,向行朝遞上一份相對完整的帝國十年義務教育規製草案時,陸秀夫知道,他的好學生真的是在民政上開始下手了。

    陸秀夫非常理解國學院的熱切之心。作為聖人的理想,教化天下是每一個真正士林之人的夢。就是他自己,當初在被陳宜中排擠出朝廷之時,在鄉下也以教授童子為樂。但千百年來,要真正做到這點,難度卻太大了。現在,當這個自聖人以下的千古夢想真的有可能在這個煌煌大宋朝實現時,夫子們怎麽會不群情激動呢?

    可興奮歸興奮,陸秀夫也知道,要完全實現這個前所未有的規劃,行朝勢必要加大在其中的投入,而現在是在戰時,並不是執行這個草案的最佳時機。

    作為帝國的管家,陸秀夫和趙與珞更多的是冷靜。他們在一起商議過後,為了這個新的朝廷規製,又與謝枋得和劉鼎孫一起,共同覲見了陛下。

    也許有人會有疑問:東的這個規劃和曆代的做法差別太大了,別人怎麽會那麽支持你?

    其實這並不複雜,因為後世的很多做法,古人早已有之,後人真的沒有多少新意,新的隻是知識。

    你比如說學校裏的“升級”或“留級”這個概念,在宋代的學校,它就叫“歲升”。

    而標準化的教學與考核,也早已於中國古代存在。最著名的標準化課本,就是“四書五經”。曆代學習的,更是過去的什麽“經義”。就是古代學校裏考試,都和後世一樣不少。而所謂的假期,也同樣還是過去的做法。

    事實上,東的舉措,在四位夫子眼裏,隻有三個真正的改變:一是學製的固定化,即總體十四年的學習過程。二就是縣學、郡學的擴大化,也就是所有能上學的孩子全上學。這並不是多大的事,縣裏的一小、二小、n個小,包括郡學的一中、二中、n個中,你多設點,也就那麽回事。行朝不早已將瓊州、流求兩地的孩子都招進學校了嗎?

    到了太學,由於牽涉到科舉,這才有點問題,但現在根本還輪不到。中學都還沒畢業生,大學生?五、六年之後再說吧,你有時間。

    東當然知道,實現整個帝國十年義務教育,是一個龐大的工程,決不可能一蹴而就,但他為此所定的步驟,一是先訂立整個帝國新的教育框架,二就是強製性普及小學教育,其次才是義務層麵上的中學教育。而對於其中的種種內容,包括各級學校所設的課程,他都認為並不是眼前最重要的事,在他的看法裏麵,這些都可以在以後,用朝廷的一紙詔令加以填充。咱更不會讓咱的大學裏麵,整天學什麽“四書五經”。

    陸秀夫和老趙實際上最擔心的是朝廷花費。因為他們都知道,朝廷過去在州一級的學校之中,“州置教授二員”,如果現在按新規製,讓所有願意繼續上學的孩子再進入到郡學,這個郡學的規模就不是兩個“教授”能承擔的,必然要擴充的很大,朝廷未必能承受的起。所以當著老謝和劉鼎孫麵,他們提出了戰時國用不足問題,並建議將這個新的規製暫緩執行。

    但東擺了擺手:“老師,趙大人,從瓊州和流求所報來看,縣學的設立,朝廷並沒有多大的花費。”

    自從朝廷下令設立學校以來,各地建學的速度非常快,朝廷根本沒有花多少錢,這的確要歸於整個宋代的崇文風尚。

    “朝廷真正承擔的,是學校中教習們的俸祿。但這卻給了跟隨朝廷的學子們很好的安置。”

    陸秀夫和老趙,包括謝枋得、劉鼎孫都點了點頭,這些情況,他們是最了解的。說實話,這也部分解決了他們的一塊心病。

    “朕認為,郡學的設立,也並不會有太多的花費,朝廷現在並沒有多少郡,至於以後,各地更可以一個一個慢慢來。”

    瓊州、流求現在就那麽幾個郡,而以後新占領之地?您就先從小學開始吧,咱還有五年的緩衝期,來得及。

    “如果戶部仍然覺得花費很大,國學院可以擬訂,學子們的學費按例免除,課本之費,讓他們自己出。但這個課本費用,戶部和國學院要嚴格審訂,朕要親自核準。”

    雖然這個時代還沒有什麽教輔書的弊病,但還是先防患於未然吧。

    老趙一聽,搶先點了點頭。“臣讚同陛下之議。”

    “對於太學,朕的看法是這樣,過去三舍法的人數限製應該保留,朝廷先給所有跟隨的海上學子一個恩例,那就是他們都可以直接在其中學習。結業之後,先充實於各地的縣學和郡學。”

    陸秀夫等人都明白了啊,雖說是教化天下,可小鬼頭這也是在徹底解決跟隨行朝的學子們出路問題。

    帝國新的教育規製於景炎九年製定,當然,它的完善是在以後逐步實現的,因為現在還有太多的內容沒有體現在這個規製草案中。

    但陸秀夫、趙與珞,包括謝枋得和劉鼎孫,是無法了解小鬼頭心中所想的,就是行朝所有的人,也完全不知道帝國陛下內心裏更隱秘的打算。

    東如此所為,其真正的目的,除了開啟民智,也就是所謂的“教化天下”,他還要對付的另一個目標,卻是過去的科舉製。因為在他的看法裏麵,之所以過去的科舉製死亡,就是它與“教化天下”,根本是不相容的。

    當東在這個爭霸天下的遊戲中,似乎不務正業地正處理完全不相幹的教育之事時,他其實已經快把另一個人逼入了絕境。

    盧世榮是在至元二十年冬被忽必烈正式任命為北元中書右丞的,與他同時被任命的,還有安童這個右丞相。

    隻有當他上任之後,盧世榮才發現,他被桑哥這個鳥人給害了。因為他所麵對的,是一個棘手到不能再棘手的局麵。

    雖然事先想的非常完美,但當真的做起來時,盧世榮才體會到,他所要做的事情,其難度絕不是一般的大。

    在他原先的看法裏麵,鹽、鐵等產品的“常平與官賣”之法,是絕對能為朝廷帶來厚利的,因為他自己有這個“體驗”。可真正實施的時候,他所麵對的阻力,大的異乎尋常。這是由於他的對手,實際上就像他自己說的,都是“官豪”。

    你比如說鹽法,朝廷固然在他拉著大汗的虎皮之下,也放出了很多的鹽引,但別人就是囤積停售,致使價格始終居高不下。這還不算什麽,更多的人是完全不買他的帳,而且這些人都還不是一般的人。

    就是他借鑒前朝的“青苗法”所提出的貸錢給貧民,也受到了強烈地抵製。因為他放了貸,別人就沒法放貸了。

    元代一個極為流行的高利貸,就是曆史上著名的“羊羔利”,它的特點就三個字:“歲加倍”。

    我們的盧居士實際上是在斷了別人的財路,他又如何不得到別人的抵製呢?

    但此時最令盧世榮恐懼的是,朝廷主要賦稅之地、兩浙,實際上由於瓊州水師在大江上的活動,使得來自其中的稅賦,不僅時斷時續,而且即使是送到燕京之地的,也多是寶鈔,糧食、布帛等實物,根本沒有多少。這根本就不是他在進入朝廷以前所能知道的,也完全出乎他的預料。

    這種情況,不僅對朝廷的財政並沒有多大的幫助,反而使京師的百物愈貴。天下之人的怨恨,也就全指向了他。

    不僅如此,盧世榮麵臨的壓力還一直很大,因為忽必烈一再催促他盡快改進朝廷歲入的狀況。可他再有能耐,巧婦也難為無米之炊。

    盧世榮已經在夜裏經常驚醒,他更看見了自己最可怕的結局。但既然上了船,就下不去了,也許隻能就此一搏。

    在反複考慮之後,他在老忽的麵前說道:“大汗,臣之行事,多為人所怨,其後必有垢臣者,臣實懼焉。”

    忽必烈的臉沉了下來:“卿所言差矣,有朕在,何人敢如此。”

    他冷冷地看了看盧世榮:“卿之所奏,當行則行之,不必顧忌。朕會命安童給你增加宿衛。”

    盧世榮擦了擦臉上的汗,在試探過大汗之後,他的心中稍微一定。

    “臣謝大汗眷顧,但臣有一事需請大汗聖裁。朝廷理財,需用懂得理財之人。而這樣的人,過去都在阿合馬門下,現他們均被罷斥。臣欲擇其中可用之人為朝廷所用,然又懼有人指責臣用罪人,故此懇請大汗聖斷。”

    忽必烈定定地看了看這個下麵之人,在停了一下之後,他緩緩言道:“卿不必如此所言,能為朝廷所用之人,朕自當用之。你可將這些人的名單,一並給朕報上來。”

    盧世榮之所以提出這點,是他發現,在經曆了阿合馬之事的清洗後,現在朝廷中均是外行,根本沒有多少人懂得理財。而他作為官場的“初哥”,手下沒人,很多事情就完全無法實施。但這個懂得理財之人從哪裏找?過去他們全在死胖子的門下,自己也隻有借助他們了。

    盧世榮其實也就是在冒險一搏,他也實在是沒有退路了。但這個提議,卻徹底將他至於死地,因為別人早已在尋找收拾他的借口。

    忽必烈的確在隨後和安童的交代中,要他給盧世榮增加侍衛。但安童在他的交代過程中,卻從大汗的眼神裏看到了遊移和不定。

    老忽是非常明白有些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