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功過

字數:5046   加入書籤

A+A-


    安韶華神誌清醒過來,隻覺得周身舒爽,觸手盡是是柔軟的錦被,隱約還能聞到一縷馨香,像極了娘極喜歡的甘橙暖心香。自打家裏獲罪流放,就很久沒有聞過這種味道了。都記不清多少年了。

    沒有寒風嗖嗖地刮著臉,沒有那餿臭的味道,沒有冰冷油膩的被子,沒有隨著每一次呼吸每一下心跳都要侵襲一番的痛楚,整個人都感覺輕鬆又美好。

    明明剛才還在病榻纏綿,好像還有什麽其他事兒。

    怎麽現在……心思電轉,反而鬆了一口氣,終於死了。什麽事兒都不重要了。死了還真舒服!

    不想睜眼,神思卻一陣比一陣清明。大約一睜眼就要被小鬼押著去見判官了吧,到了閻羅殿上,要說什麽?自己這一生,有什麽功過呢?

    嗯……想一想。安韶華,字維清,號山野客,人稱灼華公子。開隆十七年生,大祐永安人士。昭延六年春,死於吳縣,艾壽四十。

    父親安瑜十三歲襲爵,一等安國侯。生前官拜京都禁軍都統,正三品,一等一的天子近臣。母親是謝氏旁支嫡女,雖是旁支卻沿襲了謝家一貫的風範,行動間自有林下之風,待人端正寬和。

    安韶華為嫡次子,上有嫡兄一,庶兄一,下有一個嫡出的妹妹外加六個庶弟並十一個庶妹。

    想自己這一生,侍奉父母向來事必躬親,當得上孝子二字。兄弟間相處允恭克讓,無論嫡庶都當得起兄友弟恭這四個字。

    自五歲起做了二皇子伴讀,勤謹恭敬。六藝兼修,無不勤勉。

    年少即才名在外,亦能不驕不躁,不貪財,不好色,無不良嗜好。

    十五歲那年祖母生辰,在後院的假山旁與月娥表妹互通心意,十九歲那年春天,三月三納表妹為側夫人。雖未能娶表妹為正妻,卻終生極盡寵愛,未曾辜負。

    十六歲遵從父母之命娶大他兩歲的衛國公庶子顧銛為妻,雖冷淡……客氣疏離……卻……以禮相待……好吧,和顧銛雖然夫妻十數載,還真是不熟。

    十八歲那年,太後壽誕,開隆帝特開恩科,安韶華高中探花,自是春風得意。金榜題名之後、領差事之前,雖有過短暫時日縱情酒色,卻能把持自己,懸崖勒馬,並未因此誤事。同年底入刑部,自問無愧於懸在大堂之上,高-祖-皇-帝禦筆親題的那塊牌匾。

    辦案向來認真細致,不怕麻煩;櫛風沐雨,不怯髒累;仗義執言,不懼權貴。算不上生死置之度外,卻也從未因一己之私昧了良心。石州幽靈兵案、同州替身案、淮州八卦案、磁州賑災案、潁州拐子案等大小案件,幾次遊走於生死邊緣也未見退縮,也曾為了給人伸冤把自己官聲前途都押上去,自認為是個好官。

    二十八歲奉偽帝旨意將顧氏一門連同仆婦共計四十七人圈禁於顧府,安韶華完全按照章程,奉上諭、取兵符、調兵,清點人數與財物,封門,貼封條,給兵丁交代具體事宜,一件件事無巨細都按旨意親自辦理,簽字畫押。

    隻是算錯了人心,當了偽帝手裏的刀。

    一年後,原二皇子還朝,才知道顧府上下四十九人(還有兩個嬰孩)都已經死在顧府,死狀淒慘。據傳聞凡是進去看的,沒有不吐的,沒有不哭的,沒有不做噩夢的。

    顧家世代武將,滿門忠烈。顧家男兒基本上都是戰死沙場,因此顧家民間聲望極高。仵作是哭著去的,又是暈著抬出來的。

    顧家慘啊,除了幾個病死的,基本都是餓死的。一問才知道,這顧府所有的門自打封上就不曾打開。無論門裏喊聲多淒慘,什麽理由,甚至那幫婦孺還帶著鍋鏟菜刀拚死闖門,卻被官兵打傷扔回去了。

    偽帝震怒,當廷下旨,將罪臣安韶華押解回京。

    安韶華當時正在柳州辦案,忽然衝上來一群人,穿著官服拿著皇上手諭,不由分說過來就拿人。安韶華披枷帶鎖,被押往永安京。還未進滄州境,竟又一道旨意,改道冀州,與一家老小會和,全都流放至極北苦寒之地。在那之後又苟延殘喘十年。

    關押顧氏一門那天的事在多年之後安韶華獨自想了一遍又一遍,翻來覆去地琢磨,最終發現偽帝做的這個局破綻之處有七。

    這七個破綻,自己疑心一下,都不會有這個結果。可惜自己竟然愚鈍至此,以為手中拿著攝政王旨意,奉旨行事自然都是天經地義。竟然一點都不曾懷疑,為什麽顧老公爺剛剛戰死就要查辦顧家?為什麽要讓跟顧家關係如此親近的自己來辦這個差事?為什麽這個差事沒辦完就又一道旨意去益州?催那麽急是為什麽?

    林林總總多少破綻,自己竟……罷了,如今顧家四十九人已經死了。再思量這些有什麽用呢?死者已矣,生者要用漫長的苦難來平息百姓的義憤。

    百姓真有那麽多義憤嗎?也許有。吃飽喝足之後,聊起顧家來,也許會憤憤不平,也許還會掉兩滴淚。可緊接著,原二皇子(後來的昭延帝)和偽帝(原三皇子)就打起來了,一夜之間大祐風雨飄搖。

    顧家?誰還記得顧家?更不會有人記得安家了。

    不過現在,都無所謂了。一會兒如果顧家的人要來報仇報怨,自己受著也就是了。什麽刀山地獄、銅柱地獄、血池、石壓,大約都要來一遍的。可惜哪一個都不貼切。自己的罪孽,竟似那自己生平最痛恨的那般情形,鑽了律法的空子。有罪嗎?有!該治什麽罪?法典上沒有。嗬嗬……何其諷刺!

    顧氏的人若是要在閻羅殿鳴冤狀告自己,大約還要把顧銛這些年在安家受的苦還有景和的枉死都要算到自己頭上。

    算了吧,想打就打,想殺就殺吧。哦,對了,自己已經死了,那他們再恨自己,也不能把自己再殺一遍了。

    一步錯,步步錯。不是不恨的,隻是恨別人的心思,終究抵不上恨自己。

    顧家人的怒火,就由自己慢慢平息吧。

    若是顧銛死的時候,自己還未喝那孟婆湯,安韶華倒是有一肚子的話想要跟顧銛說。可仔細一想,大約三個字就說得完。“對不起”。

    顧銛是個優秀的人,好看,嗯……那個……也想不出其他特點了。細想一下,還真是不熟,關於顧銛記起的事情並不多,除了跟景和、景秋有關的事情外,竟沒有跟顧銛有過什麽忘不掉的記憶。硬要說,倒是有一個場景,算不得刻骨銘心,卻常常想起。

    依稀記得那一年辦了石州幽靈兵案,顧鋒來府裏問了情況,不知道怎麽的,兄弟倆竟對飲起來,你來我往,感慨萬千。顧銛喝多了,在滿樹梨花之下舞劍,還賦了一首詞,依稀是“狼煙起,江山北望……多少手足忠魂埋骨它鄉……”。自己當時還想問一下,那詞是顧銛自己做的還是別處聽來的,轉身就忘了。

    後來的日子,想起顧銛,就常常會想起那天,他在梨花樹下舞劍,那麽的好看。莫名的就想起那句“青旗沽酒趁梨花”。文不對題,詞不達意。太久沒尋思這些詩啊,花兒啊,月啊,風啊的,生疏了。又跑題了。

    顧銛是個好的,祖母在成親之初說過,安韶華一直都明白。其實顧銛若是能跟朝中任何一個好男風的人婚配,想必都是一樁皆大歡喜的美事。

    隻可惜自己並不很好男色,其實認真說來也並不沉溺於女色。後院裏女人那麽多,為麵子收下的,看著可憐收下的,別人送了順手收下的,甚至還有些不知道為什麽就收下的。那些女人,大多麵孔都模糊了,名字更是不記得。隻對月娥表妹,因著青梅竹馬的情分,總有一種默契親昵在兩人之間。所以相處起來格外地舒坦。

    又說遠了。不過也該說完了。這一生汲汲營營四十載,功過不過如此。

    還有什麽呢?哦!子嗣!說來可笑,生前心心念念的不過就是子嗣二字,死後竟然不在意。大約是覺得自己已經盡人事,接下來隻能聽天命了。

    安韶華一生納妾頗多但子嗣不豐。共有嫡子二人,景和、景秋。庶子四人,瑾瑃、瑾琨、瑾璿、寧玉。庶女三人,秀兒、錦兒、巧兒。

    可惜的是,兩個嫡子一個早亡,另一個後來竟被一道聖旨封了顧姓。好在四個庶子都活的好好的。

    好好的……嗎?

    不!

    安韶華想起來了!死前那一件極重要的事!

    顧銛大約是把瑾瑃三個都打殺了吧,連同月娥。尤其是月娥。想想也是,顧銛最怨的大約是自己;最恨的,應該是月娥吧。

    罷了,罷了。此生已了!來生隻能從頭,不過都是黃粱一夢。一夢又一夢。

    正想著,忽然感覺有人觸上了自己的肩,輕輕推了兩下。

    安韶華心裏想著,判官小鬼來索人了。嘴裏馬上應著“這就來了!”

    “華表哥~”耳邊響起一聲嬌啼,正是記憶裏月娥表妹的聲音。

    安韶華嗤笑一聲,看來自己對表妹還是情根深種啊。死了還要念著她。也不知一會兒上了閻羅殿,會不會得一個癡情的判詞?

    作者有話要說:  嗯……咳咳。

    今天沒什麽要說的。

    有發現錯字或者格式問題的,請留言,我會第一時間改正。

    有一些名詞,但是懶得解釋。不懂的可以留言,我會在明天的作者有話說再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