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我的複仇:四十二、龍川口裏的金三角

字數:5155   加入書籤

A+A-




    泰國北部清萊府有一個名叫美斯樂的小村,這裏住滿國民黨軍隊後裔,那裏的村民說一口純正的漢語普通話,在他們的言談舉止和生活習慣上,仍然保留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他們是國民黨在雲南的93師殘部及其後裔。

    93師隸屬於原國民黨雲南地區的第八軍,在1949年戰敗後由於沒有退路不得已進入現在的金三角地區 滯留在當地的原國民黨抗日遠征軍殘部合並為93師。1949年後,他們作為國民黨殘部由於無法退回台灣島,被蔣介石訓令畏縮於金三角地區,等待“光複大陸”時東山再起。由於當時台灣地區作為聯合國的成員國,因此先後兩次以“非法在他國領土駐軍”被泰國政府上訴聯合國,台灣對於這個客觀的軍事力量的存在也無法否認,先後派出兩任原第八軍高官要求他們一路撤回台灣。由於種種原因,隻有極小部分人員經曆千辛萬險抵達了台灣,絕大部分人留下來保留軍事力量以防止泰國武裝圍剿。在解放軍手下屢戰屢敗的國民黨殘部93師對於幾倍於自己的泰國軍隊卻是小試牛刀,讓泰國政府不敢小視。終於,泰國政府明白他們不是93師的對手,於是主動謀和了。泰政府願意提供一片地區供93師定居,但不得離開圈地。唯一的條件是要求93師作為雇傭軍圍剿讓泰政府軍也同樣感到棘手的泰共遊擊隊。93師為了自己的生存,不得已答應在別國的領土上為別國政府去出生入死,由此換取了棲身之地,也就是今天著名的金三角地區中的一個山頭。殘酷的曆史背景把裝備精良的93師丟在南亞,當“蔣委員長”的反攻大陸美夢破滅之後,這部分在異國的部隊便成了“無奶之娘”的孩子。由於金三角地區由於過度貧窮,根本無法種植糧食,加上當地缺醫少藥,93師當地人不得已種植罌粟為生並作為主要的藥品服用。久而久之,93師的後裔普遍成為癮君子。而坤沙自認為他是在從事第二次“鴉片戰爭”。他要把英國人引入中國金三角的鴉片重新販賣回歐美國家,利用這種特殊的方式為先輩索回百年前的屈辱損失。必須承認的是,如果當初不是種植罌粟,我們的同胞可能早就全餓死了。這些農民把采集的“莊稼”完全賣給當地的販子,由他們出口牟利。逐漸地,坤沙成為當地唯一的毒品收購者,並最終控製了世界上70%的毒品供應!

    1981年,國民黨93師要員們向泰國政府提出要國籍的請求,泰國出台了一個君子協定:即由國民黨軍隊把泰北的緬甸、泰國遊擊隊趕出泰國領土為代價。93師以血的代價換取了30萬華人國籍指標,尚有近20萬人到目前仍然沒有取得國籍,我們所看到的都是非常簡陋的房舍,在他們的房舍後麵大字書寫“換我國際”。如今,美斯樂已成為旅遊景點,逐漸擺脫了貧困,但93師殘部及其後裔們的生活卻仍充滿艱辛。這些93師的後裔和其他在泰國的華人有很大不同,他們從小就被限製在偏遠荒涼的山區,遭受了其他群體不曾經曆的不公平對待,心中充滿委屈和辛酸。他們不願意提起父輩當年的經曆,對他們而言,有合法的身份,堂堂正正的生活才真正有意義。

    他們想走出山區,強大的祖國是他們精神寄托,希望台灣早日回到祖國的懷抱,希望有一天可以回到祖國。

    向我們介紹這段曆史的是一位雲南籍老兵的後代,提及悲傷之處滿含熱淚,也令我這個曾是軍人的遊客心中酸楚。分別時我們互相敬禮並擁抱,當時,我的眼睛是濕潤的。我請求諸位網友,如果到泰國旅遊一定去看看他們,我們都是炎黃子孫。

    在泰國的金山角風情園裏看到的一景,金山角風情園占地不大,大概四五百平米,逛一圈也就逛完了,但是它是我在泰國旅遊途中印象頗為深刻的一站

    那是曆史遺留下來的問題,是毛主席和蔣介石那場戰爭造成的後果,他們的親人都在台灣,當他們想要回到台灣,蔣介石不同意,說他們是張學良部隊的人,是共產黨那邊的人而共產黨那邊卻說是蔣介石的部下,就由蔣來解決他們的去留,於是他們成了無家可歸的,所以他們說,將這筆賬記在毛主席和蔣介石二老賬上

    因此那個園子門口有兩副聯寫:

    一是"國軍之後是孤軍;孤軍之後是殘軍;殘軍之後"

    二是"理不清台灣情,斬不斷中國結"

    他們如此深刻的思念著家鄉的親人,牽掛著邊境那頭的中國,明明近在眼前的家園,卻感覺咫尺天涯!翹首以待何時才是歸程!

    直到現在他們一直居留在這裏,沒有身份證,沒有被認可的國籍,能活動的範圍就在這片家園裏,貧窮,孤獨,無助

    其中有個地方就建著一個叫"有間客棧",被金三角政府認可為五星級,大家經過時都大笑,我也一樣笑了,突然感覺到戰爭的殘酷無情和曆史問題,有點酸楚

    大陸不承認他們,台灣不承認他們,留在別人的領土,自然也不會得到別國的認同。他們沒有國籍,自然也隻能局限在那一片狹小的彈丸之地。國籍的概念,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並沒有感覺到什麽,但是當你因為沒有國籍必須封閉在那一片小小的土地時,因為沒有國籍想要從善也變的不可能時,你就會意識到國籍,其實是那麽的重要。

    因為如此,他們為了合法的國籍身份,幫泰國當雇傭軍,付出生命,卻隻換回20萬個名額,剩餘的隻能期待領國的再次戰爭,因為隻有戰爭,他們才有資格當雇用軍,而得到的回報隻是為了換到更多的合法國籍身份。

    他們沒有放棄自己是一名中國人,他們至今還在追求回到祖國的懷抱,即便身處異鄉,他們還在堅持使用中文,外族要他們改用泰語,他們卻在悄悄的辦華語學校。即便加入泰國籍,他們的心中還是中國人。

    更多的他們仍在等待,姓資或姓社對於他們已經不再重要。他們坦言,曾經也聯係過兩岸,但得到的回複卻是說不清道不明,他們隻能選擇等待,等待祖國的統一,等待一個中國前提下的包容,但願這一天不會太遠。

    斬不斷中國結,理不清台灣情!!

    1948年底的徐蚌會戰,國民黨軍慘敗,1949年大陸河山變色,中華民國政府的首都從南京搬到廣州,再遷至重慶,最後撤到台北。然而,就在此時,卻有一支中華民國的孤軍,堅守在滇緬邊境,開創出反攻的新天地,甚至兩次大敗緬甸軍,轟動國際視聽,最後還得要驚動聯合國的仲裁,才逼得這批孤軍一部份撤到台灣。

    孤軍的形成

    1949年,國民黨政府退守西南,希望能堅守四川、西康、雲南等地伺機反攻,沒想到雲南省主席盧漢在1949年12月29日宣布投降,而當時駐防在昆明的國民黨軍部隊第26軍及第8軍兩支部隊由於錯判情勢,於是撤退中緬邊境的元江,但由於6萬多人的大軍越過無數的叢山峻嶺,曆經十幾個晝夜的急行軍,隊伍又夾雜著許多老弱婦儒,不幸被共產黨軍部隊追上,最後隻剩下26軍93師278團,8軍237師709團,共一千多人退入緬甸。這支殘軍的主帥是第8軍237師709團的李國輝團長,從一千多人發展到極盛的兩萬多人,是日後孤軍的靈魂人物。

    第一次中緬大戰

    1950年6月8日,中國緬甸正式建交,緬甸要求國民黨軍撤出緬甸並擅自逮捕孤軍談判代表丁作韶、馬鼎臣。於是於1950年6月16日緬甸軍一直打到8月23日,孤軍以殘缺不全的陣容勝利。

    第二次中緬大戰

    1951年孤軍在得到美國軍火協助,士氣大振,李彌將軍在3月18日發布命令,向雲南反攻,由於兵力太少,雖然能一再攻占縣城,卻無法分兵駐守。因此,撤回緬北猛撒基地。孤軍為求生存,私底下反抗緬甸政府的克倫族和蒙族合作,犯了緬甸政府的大忌,緬甸動員一萬人以上的精銳兵力,中緬又展開一場為期一月的中緬大戰。

    撤退到台灣

    孤軍原本以為勝利後會有一段時間的安定局麵,沒想到緬甸政府向聯合國提出控告,指孤軍侵占緬甸國土,緊接著在曼穀召開四國會議,由美國、中華民國、泰國及緬甸會商:中華民國政府必須要將孤軍撤回,其中以孤軍的長者丁作韶反對最烈,然而在國際間的壓力下,中華民國政府不得不展開撤軍行動,從1953年11月7日至1954年6月3日,撤出6750人到台灣。在表麵上,台灣方麵雖說已將孤軍撤回,但實際上國防部又派出新的最高指揮官柳元麟將軍前去領導留下的孤軍。

    1960年緬甸政府聯合中國解放軍南北夾攻孤軍,孤軍撤退到泰國境內,中華民國政府不得不將殘餘孤軍再次撤來台灣,第二次撤軍行動從1961年3月17日到4月30日,共撤出4406人。

    其實,最悲慘的是那些還留在泰國的金三角美斯樂的孤軍,他們沒有身分,沒有家;飽受當時的解放軍及緬甸軍的夾擊,沒有彈薬支援,沒有薪餉,卻一心效忠領袖,而今中國不承認他們,台灣也沒有接納他們,他們的血就這樣流進湄南河和清菜的叢林裏

    身為中國人,卻要為泰國人打仗??

    走進文史館裏,順時針開始逛,最早映入眼簾的就是一幕幕發黃的照片,從當年雲南昆明事變開始93師撤守緬甸,兩度擊退緬甸政府的軍隊,並且以反共救國軍的名義數度反攻雲南,接著在聯合國的壓力下,分批撤回台灣,而第三、五軍部份未能撤回台灣的官兵,則轉進到泰北,成為作家柏楊筆下的孤軍。

    隨著館長曾化儀婉婉敘述那一段曆史,彷佛走進時光隧道,發黃的照片拉近了時間的距離,瞬間似乎槍聲大作,走在槍林彈雨中,感受當年孤軍的奮戰。

    當年擔任第三軍參謀長第五軍副指揮官的陳茂修,雖然已經高齡88歲,但提起當年那一段曆史,還是聲如洪鍾,精神奕奕,尤其說到協助泰國政府剿滅苗共,獲得泰國政府認同,取得泰國居住權的往事,更顯激動。

    陳茂修指出,那是一場關鍵的戰役,勝了,就能在泰國落地生根;若是戰敗,天下之大,恐怕連立足之地都沒有。幸好孤軍訓練有素,泰國政府花了七、八年都無法剿滅的苗共,孤軍隻用了35天,徹底予以瓦解,當年的孤軍在考牙山的光榮戰史,至今仍是泰國軍中的傳說。

    柏楊曾經這樣形容孤軍:「」生動地描述了當年孤軍的處境。時隔數十年,孤軍已經寫入史頁,也成為泰北孤軍後裔永遠不會忘記的痛。

    身為中國人,卻為了"身分和居留"就要成為泰國的傭兵,犧牲中國人的生命,流中國人的血,打勝仗或戰死沙場都是一樣的結局,這時,兩岸不該在有50年代的感情糾葛,想想中國人的尊嚴,想想手足同胞在別人土地上的悲涼才是啊

    令人心酸的無奈控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