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遙遠的傳說:五十八、名人相聚

字數:2457   加入書籤

A+A-




    畢榫說,“楊再興,這人我知道,嶽飛手下最為神勇的將軍,最後死在了小商河裏。”

    文晶鏡說,“第三位就更厲害了。王中孚,字允卿。後改名世雄,字德威。入道後,改名嚞,字知明,號重陽子。後人稱之為王重陽,道教全真道創始人。”

    郝雲飛吐了吐舌頭,說,“這一位我知道,在金庸的武俠小說裏有他,建了一座活死人墓,被稱為天下武功第一的中神通。我一直以為是小說家虛構的人物,沒有想到曆史上真有其人。”

    文晶鏡說,“王重陽在曆史上可是個了不起的人物。王重陽,祖籍陝西鹹陽大魏村,出生於庶族地主家庭,後遷終南縣劉蔣村。王重陽自幼好讀書,後入府學,中了進士。公元1138年,他應武舉,中狀元為官,易名世雄。王重陽是中國曆史上寥寥幾個身中文武雙進士者之一。在47歲那年,他深感“天遣文武之進兩無成焉”,憤然辭職,慨然入道,隱棲山林。他隱修終南山,在鄠縣劉蔣村附近掘地為穴,居於其中修道,榜其所居為“活死人墓”,又號“行菆”,自居其中,潛心修持。三年,功成丹圓,遷居劉蔣村。七年,獨自乞食,東出潼關,前往山東布教,數年後,廣收門徒,組織建立了世界道教主流——全真道。後又雲遊四方,在山東、河南等地傳道,王重陽善於隨機施教,尤其長於以詩詞歌曲勸誘世人,以神奇詭異驚世駭俗。他有七位著名的弟子,在道教曆史上稱為北七真,又稱全真七子。其弟子遵從師命,各立門戶,分創遇仙、南無、隨山、龍門、蝓山、華山、清靜七大流派,徒眾遍布全國。王重陽揉合儒家和道、釋的思想,主張三教合一。指出“儒門釋戶道相通,三教從來一祖風”。認為“人心常許依清靜,便是修行真捷徑”。十年攜弟子馬鈺、譚處端、劉處玄、邱處機4人返歸關中,卒於開封途中,弟子將其靈柩運回鄠縣,葬於終南劉蔣村故庵。後金章宗賜庵名為靈虛觀,元太宗加封為重陽萬壽宮,全真道尊為祖庵或祖庭。元世祖封王重陽為重陽全真開化真君,後又加封為重陽全真開化輔極帝君。”

    畢榫和郝雲飛看著屋裏的眾人,畢榫說,“今晚果然是牛人雲集。”

    文晶鏡說,“最後這位才是最牛的。完顏阿骨打,後世史學有人稱之為中國曆史上第一名將,大金帝國的創始人。”

    郝雲飛說,“這個人他知道。”

    畢榫有些不相信地看著郝雲飛。

    郝雲飛說,“這個人我是真的知道。完顏阿骨打:女真族,是完顏劾裏缽和拿懶氏之子,金朝開國皇帝。公元1068年8月生人,公元1123年歿。完顏阿骨打公元1114年起兵反抗遼朝,公元1115年,建國號“金”,年號“收國”,建都會寧府。同年十二月,加號大聖皇帝,次年改年號為天輔。在位期間,把猛安謀克製度改為軍事行政組織。公元1119年,頒行女真文字。公元1123年,領兵返回上京,行經部堵濼西行宮,病死於途中。九月,葬於上京宮城西南。諡武元皇帝,廟號太祖,葬於睿陵。”

    聽了郝雲飛的話,文晶鏡也有些驚異。文晶鏡說,“《金史》記載:“太祖英謨睿略,豁達大度,知人善任,人樂為用。世祖陰有取遼之誌,是以兄弟相授,傳及康宗,遂及太祖。臨終以太祖屬穆宗,其素誌蓋如是也。初定東京,即除去遼法,減省租稅,用本國製度。遼主播越,宋納歲幣,以幽、薊、武、朔等州與宋,而置南京於平州。宋人終不能守燕、代,卒之遼主見獲,宋主被執。雖功成於天會間,而規摹運為賓自此始。金有天下百十有九年,太祖數年之間算無遺策,兵無留行,底定大業,傳之子孫。鳴呼,雄哉!”

    文晶鏡看了看郝雲飛,郝雲飛接著說,“相傳完顏阿骨打出生時,曾經有五色雲氣在東方出現,形狀像容量為二千斛的圓形大穀倉,司天孔致和私下對別人說:“這片五色雲氣下麵應當有不同尋常的人出生,創建不尋常的事業。老天用氣象告訴我們,不是人力所能做到的。”不久,完顏阿骨打出生。阿骨打是一名特別才能出眾的將領,他善於抓住對手因指揮失策、禦眾過苛、組織渙散等因素而虛弱的機會來取勝。公元1114年,完顏阿骨打揭竿而起。他以2500人的軍隊,首戰渤海寧江州。結果是:寧江到手,擴軍至3700人。丟盔棄甲的遼國守軍,心急火燎跑回天祚帝麵前,哭訴女真造反。天祚帝漫不經心:造反?我們遼國是不敗之國。他們不過3700人,我們派10萬人去教訓教訓他。而3700名女真騎兵,在完顏阿骨打“神靈托夢、連夜出兵、必勝無疑”的鼓動下,迎風踏雪,神兵天降。出河店之戰,阿骨打大捷。公元1115年,他趁勢建立金國,立國後第一件事,就是出兵黃龍府。他采納了“圍點打援”之計:對黃龍府,隻圍不攻;對援軍,務必全殲。一旦外圍被掃清,即使再怎樣炮堅壕深,也不過一座孤城。果然,圍困之下,糧草斷絕,遼軍棄城而逃。得知黃龍府失守的消息,遼天祚帝親率70萬大軍,幾乎傾其全部兵力,企圖一舉消滅新生的金政權。當時金國隻有2萬人,兩軍比例是1比35,這是人類戰爭史上最不可思議的對抗戰。完顏阿骨打認為,雖然遼兵數十倍於我,又來勢洶洶,但卻是烏合之眾,庸將怯兵,不足為懼。若是主動出擊,成功有望。兩軍交戰後,金軍將士個個衝鋒在前,殺出一條條血路,遼兵如潮水般,退潮又漲潮。正當兩軍打得正酣時,遼朝內部出現政治紛爭,天祚帝放棄這消滅金軍千載良機,回軍自救,阿骨打抓住良機,緊追猛打,終於在護步答岡追上遼軍,與遼軍短兵相接,左右包抄,遼軍大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