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49)

字數:3893   加入書籤

A+A-


    ,最快更新省委大院(全本)最新章節!

    所以,林立功這些年在官場上混,把握了這樣一個底線,就是煙酒禮品都可以送,就是錢不能送,因為這個有危險。誰也無法保證對方不出事。一旦出了事,如果有金錢上的來往,對方就會把你牽連進去,到時候就劃不來了。

    林立功躺在床上,思考了一番,還是拿不定主要,最後還是決定采取穩妥的辦法,讓自己的秘書小沈聯係龔向陽,送些茅台酒、中華煙、冬蟲夏草的之類的東西,放在王一鳴的越野車上。王一鳴雖然陪著首長坐在中巴車上,但是,小邵開著越野車,隨時跟在後麵,他的車號林立功認識。當然,秘書小沈給龔向陽和司機小邵也分別準備了禮物,這是規矩。

    第二天早上,吃過早飯,大家陪著首長就上了車回到西城市,先向西江解放紀念碑獻了花籃,然後參觀了西城起義紀念館。中午吃了午飯,首長到賓館裏休息了一個多小時,下午兩點半車隊準時出發,離開市區,上了高速公路,一路向海城市開去。

    汽車在高速公路上行駛了兩個多小時,進入海城市的地界,出了高速公路收費站,王一鳴就看到,一大排車輛等候在道路的邊上,前麵是幾輛警車,路邊站了一大幫人,個個都是衣冠楚楚,一看就是官員的摸樣,不用問,這是海城市本地的官員在這裏迎接車隊了。

    車隊靠著路邊停穩,幾個官員忙衝著第一輛中巴車走過來,為首的是一個中等個子、長相非常標誌的男人,看年齡也就是四十歲出頭的樣子,他穿著深藍色帶條紋的西裝,滿臉帶著微笑,這是新任的海城市委書記藍自強。

    這一次,海城市的領導班子在全省來說,是變動最大的。原來的市委書記農曉光升了省高級人民法院的院長,市長孫玉梅升了省政府的副省長,黨政一把手全部出現空缺,在全省的地級市中是絕無僅有的一個。

    藍自強作為海城市的市委副書記,現在能一下子邁過市長這個坎,升任市委書記,這雖然出乎許多人的預料,但是仔細想想,也在情理之中。為什麽?因為藍自強是北京下來的幹部,人家上麵有深厚的關係網,在高層有人脈,這在當前的官場上是最有利的。

    藍自強是兩年前來到西江掛職的,此前他是中央某重要機關的正司局級幹部,他大學畢業就進了北京的一家中直機關,從科員做起,副主任科員,主任科員,副處長,處長,一路升遷上去,最後做了司長。他這樣的幹部,屬於典型的“三門”幹部,出了家門,進了學校;出了學校門,又進了機關的大門。在大機關裏靠著自己的聰明和勤奮,一步一步,得到了大領導的賞識,所以才從一個平民子弟升遷到正司局級。這在北京是稀鬆平常的事情。因為上世紀八十、九十年代,能夠大學畢業進入北京的國家機關的,都是一些在高考中成績非常拔尖的學生,他們在千軍萬馬中,通過了高考那個獨木橋,當時的高考還沒有擴招,全國一年的錄取數也就是四十多萬人,能夠考上重點大學的更是鳳毛麟角,像在北京的那些名牌重點院校,一個省能夠考取的也就是區區十幾個人,所以那個時候能夠考上北京的名牌大學的,都是智力非同一般的人。那個時候,這是平民子弟得以上升到高層的唯一通道。許多這個年代在中國扮演了非常重要角色的人,其實都是那個時候通過這樣的渠道,才走進了大機關,積累了足夠的人脈和資曆,最後才得以脫穎而出,升到權力的高層。

    而現在這樣的通道已經出現了腸梗阻,大學的急劇擴招,讓大學生的人數擴大了十幾倍,每年畢業的大學生加上研究生,屢創曆史新高;大學的收費製度,更是讓許多貧困地區的子弟麵臨上大學家庭就要破產的境地,甚至出現了接到大學通知書,父母籌不到學費,於是羞愧萬分,感到對不起自己的孩子,幹脆選擇自殺了,通知書成了事實上的催命書;取消大學生畢業國家統一分配,自主就業,更是把底層老百姓的子弟上升的通道徹底堵死。找到一個好工作,最重要的因素是拚爹,這已經是不爭的事實。貧民子弟麵臨畢業就失業的無奈結局。不上大學,沒有文憑,隻能延續父輩打工的命運;傾家蕩產上了大學,但是,畢業之後不一定能找到一個好工作,還是得麵臨打工的生活。

    從這個現狀上看,能夠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初,考上中國的大學的那批人,是非常幸運的,他們趕上了一個好的時代,社會相對公平,不用拚爹,考上大學畢業後國家就給分配工作,隻要你在學校的學習好,排名靠前,大學畢業分配的時候,中直機關到學校要人,你進中辦、國辦的機會還是有的,昨天還是一個窮學生,大學畢業一分配,就進了中南海,天天可以見到國家領導人,做他們的小秘書,按部就班地混,十幾、二十年過後,都是司局級幹部了,運氣實在是好的,混到副部級的也有可能。這在許多人看來,簡直是天方夜譚。但是,這確實是那個時代天天都會發生的故事。

    藍自強就是這樣的幸運者。大學畢業,他以全年級排名第一的成績,從北京一所名牌大學畢業,正好碰上某中直機關到學校挑人,他成績好,長相帥氣,學校第一個推薦他,用人單位的領導一看,小夥子各方麵沒什麽說的,就要他吧。

    於是就這樣,他一步登天進了中南海,成了某重要機關辦公廳的秘書。消息傳到他的老家——中部某省的一個小縣城,這個消息像長了翅膀一樣,轟動了整個縣城,連縣委書記和縣長對他的父母都刮目相看,因為進了中南海,這在建國後的幾十年,在整個縣裏,是破天荒的第一次。

    衙門大,升遷的機會就大,因為這裏是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官,中南海就是出官的地方,三兩年一個台階,就上去了。從科員做到正司局級,也就是區區十七八年的事情。要是到了縣城裏,這樣的年齡,四十歲出頭,能當上科級的局長就算是很不錯了。

    但這樣的幹部,也有一個發展的瓶頸,就是缺乏基層工作的經驗,不了解基層的實際情況,理論水平可能很不錯,但是,還是標準的書生,這樣的人當個幕僚還可以,提拔起來,拿來治國,就有些開玩笑了。古語說,“宰相必起於州部,猛將必發於卒五。”組織部門也認識到這些問題,所以這些年,加大了中央機關幹部到地方交流的強度。幾乎所有進入組織上的視野,成為後備幹部的,原則上都要到基層鍛煉,到艱苦的地方去,到邊疆去,鍛煉自己的本領,培養和基層群眾的感情,隻有這樣履曆完整的幹部,受到提拔重用的機會才能增大。

    按照中組部的統一安排,藍自強就和十幾個中央國家機關的司局級幹部,到了西江省,掛職鍛煉一年。藍自強被安排在海城市,擔任市委常委、副市長。

    一年的時間很快就過去了,掛職期滿,藍自強麵臨著人生又一次非常重要的選擇。是回北京繼續當自己的司局長,還是留在西江省,當個市委常委、副市長,從掛職改為任職,從此以後,就做個西江人。這是個頗費思量的問題。

    回北京吧,有好處,工作環境熟悉,人際關係熟悉,老婆、孩子都在身邊,就是按部就班地混日子,和以前一樣,說是司局長,其實也就是管管材料,安排領導的日程,陪著下去走一走,看一看,全國各地搞調研,寫什麽調查報告啊,經濟情況分析啊,還是幕僚的身份,說白了,也就是個大領導身邊的跑腿的,大辦事員一個。很多事情還要親力親為,從嚴格意義上說不算是官,隻能算是個吏。如果運氣好了,混到五十歲左右,還有可能升到副部級;如果運氣不好,一輩子就這樣了,以司局級幹部退休的,大把的人。老前輩們都是這樣過來的。

    不回北京吧,就留在這西江省裏,有利也有弊。

    有利的地方,就是自己起點高,才四十一歲,就是正司級幹部了,留在省裏,級別保留,就是正廳級。雖然還做副市長,但是,有了市長的空缺,自己的優勢就非常明顯了。還有一點,自己上麵的關係都還在,隨便哪個伺候過的大領導說句話,自己的事情就解決了。升副省長現在看來還有些遠,但是,當個市長或者市委書記,還是非常有把握的,也就是三兩年的事情。能夠在地方上當市長或者市委書記,就是回了北京,那也是非常光彩的事情了。現在每個地級市在北京都設有辦事處,所謂的駐京辦。有車有賓館,想辦什麽事情,方便得很。再說了,當上了一把手——市長或者市委書記都行,就是實權派,手下管著上千的處級幹部、幾百萬的老百姓,每年的財政收入一個市最起碼幾十個億,再緊張,也不會少了市長和市委書記的錢,你想怎麽花就可以怎麽花,在自己的地盤上,就是名符其實的土皇帝,比在北京當個司局長,風光多了,也氣派多了,這才是官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