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世界荀子

字數:3405   加入書籤

A+A-




    荀子的思想早就走出國門,漂洋過海,走向東方列國,走向西方世界。

    1公元八世紀左右《荀子》傳入日本。起初沒有引起太多的注意,到十八世紀進入高潮。

    荀子啟蒙了荻生徂淶,而荻生徂淶開啟了日本近代化的大門。”這是日本學界的公論。一七三八年荻生徂淶刊行《讀荀子》,掀起了一股釋估荀子熱,湧現出《荀子》的注釋本五十多種,在考據和注疏的水平上,很多甚至超過了我國清人的學術水平。

    明治維新時代〈1868—1889〕,日本在政治、經濟和社會等方麵實行大改革,促進日本的現代化和西方化。日本的荀子研究也從“考據注疏”轉向“義理闡釋”,而且一開始便具有強烈的西方哲學分析立場,並自覺地將荀子與西方思想人物進行比較。以“功利主義”“社會進化論”等西方哲學範疇分析荀子的哲學特質。到了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日本的荀子研究則向縱深和多元化方向發展,成為日本荀子研究的黃金時代。

    進入八十年代,日本的荀子研究受我國馬王堆帛書、郭店楚簡、上博簡等先秦文獻的出土、問世影響,引發了日本學者的考據興趣。積極利用先秦出土文獻對荀子進行學術思想的解讀和建構,研究對象也從荀子思想特色轉移到荀子思想來源問題上。1

    日本對荀子的學習研究不僅停留在書麵上,還表現在社會實踐中。日本企業家堤義明,一九八八、一九年度,接連兩次被《福布斯》雜誌評為世界首富。他在回顧自己的成功之路時說:“我一生隻精讀一本書一《荀子》。”還說荀子是他的“教父”,他是按照荀子的思想領導企業的。

    1西方英語世界最早開始研究荀子始於十九世紀末期,迄今已有一個世紀的曆史。據台灣地區學者王靈康統計,一三至二〇〇三年間荀子英文研究著作及論文達一百一十九部〈篇121

    最早的荀子研究中心在英國,後來轉為美國。一三年荀子的《性惡篇》被翻譯成英文。一九二七年傳教士出身的美國漢學家德效賽出版專著《荀子一古代儒家的塑造者》,在英語世界影響深遠。在當時,甚至現今中國思想界似乎很少見到“荀子乃古代儒家的塑造者”這種曆史定位。這本專著多次將荀子與亞裏士多德相互比較,認為二人在理論上有許多相似之處。他在書中說:“荀子對事物核心的掌握與人性的了解是如此深刻,因此他的哲學一方麵具有真正的普遍性,另一方麵還有真正的儒學特質。荀子哲學可謂獨特的思維;荀子乃是世界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荀子的哲學正如亞裏士多德之於西方思想史。《荀子》對以後中國思想史發展也帶來了莫大的貢獻。1

    一九八八年諾布洛克出版三卷本《荀子》英譯,由美國斯坦福大學出版社出版發行。在此之前的《荀子》均為節譯本。這本英譯除包括原典三十二篇外,並有極長篇幅的曆史背景與考訂說明,且附有詳盡的西文、中文、日文參考資料目錄。它推動了荀子哲學在英語世界的研究,九十年代以後研究荀子論文的數量,超過以往百年累積的兩倍。

    劉殿爵一九五三年就孟子與荀子的人性論發表一篇重要文章,至今具有影響力。他認為兩種人性論並非相互衝突,且都不違背人之行動所表現出來的實際情況。所以,與其說兩人的人性論不同,更應說是兩人對道德的性質以及對道德教育之方式的看法不同。

    劉榮捷一九六三年出版的《中國哲學文獻選編》,說荀子似亞裏士多德,孟子似柏拉圖。說荀子揭示“人原本的惡性”,以及禮法約束的必要;孟子主張“人性中原本的善”與道德直覺乃是政治與社會發展的源頭,因此荀子學說與孟子學說直接衝突。荀子對天的自然主義解釋,接近道家。由於他大力提倡控製,促成權威主義,間接造成秦之獨裁。書中的標題,“自然主義的儒家一荀子”,與“理想主義的儒家一孟子”兩相對舉。他說中國人偏好孟子的“軟心腸”,荀子對中國人來說是否“心腸太硬”?他是否太不合乎儒家正統?他是否因秦政之獨裁而

    受譴責?盡管這些問題,荀子的自然主義,他的實在論,他強調邏輯,他相信進步、重視法律,他對其他學派的剴切批評,在在都引起中國人對荀子哲學的興趣。

    001111(1一九六九年在他的名著《古代中國之“人”概念》中指出:就荀子而言,一切的倫理問題,都是起自物資供應與人欲需求之間的不平衡。要讓所有人的欲求有所選擇,才能達至物與欲的平衡這是社會穩定的必要條件。

    611171086010111:一九七〇年發表一篇關於《荀子》國家與社會的文章,這是荀子政治社會哲學研究的代表作之一,至今仍具影響。10010推崇荀子以其思想的高度一致性,躋身社會與政治哲學的先驅之列,而他所探討的議題至今仍然是有意義的哲學問題。

    大約從七十年代起,以英美哲學見長的學者也開始投入荀子哲學研究的行列。著作最豐碩的當屬華裔學者柯雄文,柯氏連續發表數十篇關於儒家哲學與荀子哲學的論文,並嚐試以荀子學說為架構重建儒家哲學。

    柯氏在一九七七年的文章指出,東西方各種對人性的不同看法,反映了不同的道德視野和道德理想。他嚐試剖析荀子人性論使用的觀念與判準是,一種主張要能夠傳授,能夠實踐,這是所有規範倫理學所必須具備的起碼條件。所謂“性惡”之“惡”,指的是這些後果的性質。所以,荀子對性惡的論證,可說是後果論色彩的論證。“情”與“欲”本身在道德上是中性的,問題是在於情之表達和欲之滿足的方式,因為若順其自然發展,其結果往往是人不希望見到的。

    如此,荀子的“人之性惡”,就不是從人在經驗層麵的屬性來描述人。用現代哲學語言來說,荀子是用人之“基本動機結構”〈情性)來了解人性。至於“善”“惡”這組相對的詞語,是一種“道德描述”。在荀子講“禮”的道德中,善的也就是美的;惡的也就是醜的。而“禮”乃是藉由“善”這種道德理想來對人之基本動機結構進行調節與美化。從道德觀點來看,放縱性情會帶來人所不願意見到的後果,那麽,這種道德觀點是什麽?柯雄文認為,是荀子采用了儒家的“道”;“道”乃是

    仁”“禮”“義”這三個別名之上的共名。1

    西方對荀子的研究不斷擴展,一九六七年出版了《荀子》德文全譯注。一九八七年巴黎出版了法文《荀子》全譯本,將《荀子》推廣到德文與法文世界。

    韓國的荀子研究起步較晚,發展卻比較快。伴隨著韓國邁步進入現代化國家的行列,荀子思想以其可以與西方思想會通的理論特質,引起了韓國學者的關注。從“天人之分”中發現人類的主體性與科學精神從《禮論》中發現人文精神和社會秩序原理;從《正名》中挖掘邏輯思想從荀子重視感覺、知性的認識論,去對應西方的經驗論和理性主義。一直持續到八十年代前期,以西方思想這釋荀子成為荀子研究的主流。

    伴隨著韓國經濟的迅猛發展,社會的成功轉型,增強了韓國人民的民族自信力,再加上現代化所帶來的一些社會弊病,使得人們對傳統的關注日趨高漲。所以,荀子研究從“西方這釋”轉向為“傳統這釋”。同時,如何看待和協調荀子思想的現代意義與傳統價值,逐漸成為荀子研究關注的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