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
字數:3199 加入書籤
一九九三年,時任邯鄲市委宣傳部副部長的友人郝在朝希望我研究一下荀子。我對荀子知之不多,但我答應了,而且一下子就搞了二十年。
一九九五年花山文藝出版社出版了我寫的《荀子傳》,這是全國第一部關於思想家荀子的傳記小說。而後二〇〇八年又在邯鄲電視台《叢台大講堂》宣講荀子二十講,二〇一〇年出版《品說荀子》、電視小說《荀子》。整整二十年,我馬不停蹄僅做了研究荀子這麽一件事情。
為什麽我這樣執著?一是荀子的理論博大精深,他的話語至今讀起來依然令人震撼,荀子的確偉大;二是曆史對荀子不公,一個偉大思想家竟然被埋沒千百年,我要為荀子呼籲。
所以,二〇一二年三月,一聽到中國作家出版社為“中國百位文化名人傳”征集作者的消息,我便積極報名,要把我對荀子的學習、認知和內心的感悟寫出來,和大家分享,讓更多的人了解荀子,讓荀子的思想為今天的社會建設添上一把力。
二〇一二年六月接到“中國百位文化名人傳記”叢書編委會同意我為荀子寫傳的通知。因有二十年對荀子的學習和積累,信心十足,但又忐忑不安,因為史籍中關於荀子的資料少得可憐。
司馬遷在《史記》中對荀子生平僅有二百二十多字的記載。其他的史料,在《戰國策》和劉向《孫卿新書序錄》中有幾段,字數也非常少。要求寫紀實性的文學作品,可該怎麽去寫?
為了突破史料缺乏的困惑,隻能從多方麵拓展視野。一、以荀子的文章做基點,從中尋找荀子的思想脈絡和行為足跡;二、以荀子為中心,從和荀子有關的同時期的曆史人物及曆史事件一比如荀子的學生韓非、李斯和齊國的君王後、楚國的春申君等的記載裏,尋覓荀子的生存環境;三、從現存的文物古跡裏尋找史未記載的資料;四、吸收千百年來學界對荀子的研究成果。
為尋覓荀子,一九九四年初冬,我曾經跑到山東省淄博市和蒼山縣蘭陵鎮去考察。
臨淄是齊國的都城所在。荀子曾經長期學習和生活在這所都城的稷下學宮。齊國古城遺址博物館的老館長張龍海同誌陪我登上桓公台,指點眼前的菜地、林木、道路,講述當年臨淄古城的宏偉和稷下學宮的地理位置。他一麵講,我一麵想,當年成百上千來自各諸侯國的先生和學子是如何生活在這塊土地上,那是一種何等繁華和令人讚羨的情景!
荀子曾經做縣令的蘭陵縣,當時是山東蒼山縣的一個鎮1二〇一三年十月經國務院批準恢複蘭陵縣蒼山縣一中的校長冷相魯同誌是該縣荀子研究會的副會長,陪我到蘭陵鎮去觀看荀子墓。荀子墓在蘭陵東南二裏許,年久失修,祠堂坍毀,墓塚的上下尚可尋見不少戰漢時期的繩紋瓦片。
蘭陵鎮文化站站長黃明福是當地人,向我介紹了許多有關荀子的傳說。他說在蘭陵鎮東南十二裏有個孫樓村。還說孫樓是荀子罷官後安身教書的地方,又說蘭陵東南三裏有座橫山,山西沿有十個小孫莊,也是荀子罷官後的住地。
我還到了蘭陵鎮中的蘭陵美酒廠。蘭陵美酒有三千多年的曆史,早在商代甲骨文中就有“鬯其酒”的記載。古老的蘭陵美酒上祭天地,下賞臣屬,成為蘭陵人的驕傲。
二〇一三年蒼山縣重修荀子墓,建設了景色宜人的荀子文化園,園中新建了雄偉的“後聖殿”,和《荀子》原著碑廊。十月十二日我應邀參加重修荀子墓園揭碑儀式,和“荀子思想現代價值研討會”。會後蒼山縣副縣長宋學光和該縣學者焦子棟先生陪我登上了文峰山和珈水的源頭抱犢崮,看到了季文子親手栽種的兩棵銀杏樹。時隔三千年,兩棵銀杏樹依然枝繁葉茂,樹圍五米,高二十米,奇偉之狀令人讚歎。一路上二人暢談蘭陵豐厚的曆史文化,讓我受益匪淺。
兩次造訪蘭陵,讓我收集到不少史所未載的活材料。比如蘭陵以盛產蘭草而得名,蘭陵人稱荀子為荀子卿,荀子罷官後住在孫樓,等等。
由於荀子的史料太少,也就留下了一些千古謎團。比如荀子姓什麽,籍貫在哪裏,生卒年月如何,至今沒有一個共識的荀子年譜。寫人物傳記這些問題是不能回避的。我隻能參閱前人的研究成果,根據自己學習研究的認知,做出一個我認為比較合理的選擇。
荀子是一位思想家。為思想家立傳,應當寫出思想家的思想深度、曆史地位和人格精神。學術著作是嚴謹的,無論評介生平還是介紹理論,都要有確鑿的史料根據。然而文學作品不能生硬地講理論,但可以用形象思維的方法,把史學界公認的那些並不連貫的珍珠串成一條精美的藝術項鏈,展示荀子的思想和情愫,全方位地表現荀子的人生風采、不懈追求和不朽靈魂,讓讀者感受到荀子的偉大人格和偉大功績。所謂紀實性文學傳記,我理解就是史料與生活美的結合。既要曆史真實,又要活的靈魂;既要思想深邃,又要舉手投足,最終讓一位曆史文化名人活脫脫地站立在讀者麵前。
荀子的一生是個悲劇。但荀子的一生是偉大的人生,進取的人生。他繼承儒家風範,勇於擔當社會責任,追求真理,敢為異說,不謀高官,不逐名利,是真正的聖人人生。
可是,離世之後的荀子,不但沒有得到應有的安寧,反而被橫加了許多的罪名,豈不可悲嗎?所以,我在傳記之後又寫了一章“荀子後傳”,以記下荀子身後的榮辱和現代對荀子思想的評價。為了探討荀子何以成之為荀子,伸發荀子之偉大人格,又寫下一章“荀子精神”。
我要感謝中國作家協會,是他們有膽識、有氣派組織出版“中國百位文化名人傳”才讓我有了這個寫作機會。還要感謝好友馬新民和郭連瀅給我及時提供了信息。我更要感謝文學組專家李炳銀先生和曆史組專家黨聖元先生先後兩次審讀拙稿,提出非常中肯、深刻、具體的意見,讓我修改提高。還要感謝出版社的黃賓堂主任多次闡釋提醒,感謝原文竹女士不厭其煩地聯絡溝通。
我雖然學習研究荀子二十年,但至今對荀子的認知仍然淺薄,還是一個小學生。書中吸取了古今曆史文化專家的觀點,有的署名了,還有許多沒有署名,在這裏一並表示感謝。
我的妻子劉如心是優秀的中學語文教師,寫第一部長篇小說《荀子傳》的時候她就幫我査資料、看稿子、提意見、改錯誤。這本新的《荀子傳》她依舊伴我精心操作。我原想和第一部《荀子傳》一樣署上我們兩個人的名字。但作家出版社隻出版專著,不出版合作著作,隻好尊重出版社的規矩。
盡管做了十二分的努力,由於水平所限,錯誤在所難免,敬請讀者批評指正。
劉誌軒2015年4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