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七章 虛君政體
字數:3701 加入書籤
周亞夫的府中,書房之中唯有周亞夫與劇孟兩人。
因為此時的兩人正在商議事情,周亞夫聽完劇孟的話後,不由的皺緊了眉頭,思索一會說道:“這個晁補之怎麽會提出如此無禮的要求?劇兄身為局外之人怎能摻和到朝廷爭鬥之中,尤其是丞相與禦史大夫的爭鬥,縱然是我周亞夫若是摻和進去,一個不慎,恐怕也不免身敗名裂。”
劇孟歎了一口氣說道:“所以劇某回絕了他們。”
“這就對了。”周亞夫點了點頭說道。
周亞夫說的這麽嚴重不是沒有道理,因為在西漢的曆史中,也就是武帝之前,有四種角色一直在扯後腿。
這四種角色分別是,不是一個人在戰鬥的丞相,丞相府的人員都是丞相自行征辟的;永遠不會顧全大局的地方,比如說諸侯王之類的;無休止挖政府牆角的豪強,比如說劇孟、郭解等人;給點陽光就能燦爛的商賈,武帝之前鹽鐵不是國家專賣的。
這四種人當中尤其以前兩種為最甚。
因為西漢王朝實際上實行的是一種虛君政體,具體行政由丞相負責。
漢文帝時代,有一次皇帝和丞相坐在一起聊天。
漢文帝問左丞相陳平,宰相的工作職責是什麽?
陳平的回答很精妙,他先用兩個字概括了丞相的職責所在,這兩個字叫做:“主臣”。
什麽叫做“主臣”,通俗的解釋就是臣子的領銜者、主導者。
這與當年劉邦問韓信:“你覺得我可以帶兵多少?”
韓信:“最多十萬。”
劉邦不解的問:“那你呢?”
韓信自豪地說:“越多越好,多多益善嘛!
劉邦半開玩笑半認真的說:“那我不是打不過你?”
韓信說:“不,主公是駕馭將軍的人才,不是駕馭士兵的,而將士們是專門訓練士兵的。”
這樣劉邦的心情才好一點,但心中對於韓信卻始終有一根刺。
不過陳平又進一步解釋了一番說道:“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陰陽,順四時,下育萬物之宜,外鎮撫四夷諸侯,內親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職焉。”
依照陳平所述,丞相的管轄範圍幾乎包括了整個帝國政務,包括內政、外交、人事,所以說漢初的丞相相當於現代的政府首腦(國·務·院·總·理),大致不差!
陳平是不是在吹牛?非也。漢朝初年,帝國實施的是丞相負責製,從蕭何開始,丞相就掌握著整個國家的事務大權。所以,劉邦臨終之前,呂後最關心的是丞相的人選。
“倘若蕭相國去世,叫何人接任為好?”
“曹參!”
“曹參之後呢?”
“王陵可用,不過他太過愚直,讓陳平協助他好了。但是陳平也不能獨當大任,可以命周勃為太尉,有這三個人,劉家的天下便安泰了!”
事實正如劉邦所料,蕭何、曹參、王陵、陳平、周勃這五個人,先後擔任丞相,他們主持下的漢帝國政府,延續著漢初的黃老政治,給西漢王朝的崛起奠定了紮實的基礎。
正因為天下太平,百姓稱頌的是丞相,而不是深居宮廷的太後和皇帝。
這種丞相主導、皇帝反而居於幕後的格局,古人稱之為“君弱臣強、屈君伸臣”,今人叫做“虛君政體”,在這種政治格局中,皇帝是統而不治的國家元首,丞相才是真正的治國者。
這種格局的背後隱約是黃老的影子,老子有雲:“我有三寶,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漢帝國實行的是君主政體,天子的寶座由劉氏一族世代傳襲,這樣以來,保證了皇位的穩定性,卻有一個不確定因素,即繼承人的賢愚問題。
沒有人可以保證劉邦的後代永遠英明神武,一旦出現不稱職乃至瀆職者,朝廷將何以堪?
因此,漢初諸帝秉承道家無為理念,將治理國家的事務權交付給丞相為首的公卿朝廷。
丞相對國事的影響力,有時甚至超過了皇家。即便丞相與皇帝的意見發生衝突,丞相往往堅持己見,皇帝也不能因此怪罪!
呂後要封娘家人為王,自己不能做主,隻好厚著臉皮去求王陵,王陵偏偏還不給麵子說:“當年先帝與群臣白馬盟誓,非劉氏不得為王,無功不得為諸侯。”
呂後無奈,隻好去找另一位丞相陳平,得到了同意才得償所願。對於王陵,呂後雖然不滿意,也不能責怪,於是明升為太傅,實際上剝奪了他的相權。
丞相負責製與皇帝專製獨裁相比,顯然有三大優勢。
一是丞相(三公)不是家族世襲,可以舉賢而任之。
二是丞相不是終身製,一旦有重大失誤、不能勝任可以罷免。
三是丞相(三公)人數上比較靈活,可以專任一人,也可以兩、三人甚至更多,實施集體管理。
因此,說丞相負責製為中國古代政治中比較科學合理而靈活的部分,並非虛言。
黃老思想的主導之下,天子無為,賢相執政,這是漢初最大的“王道”,也是漢朝之所以興起的最大根本。
這種丞相負責製從漢初開始實行,一直到漢武帝初年,還是行之有效的政治原則,但是雄心勃勃的少年天子終於不能忍受丞相對他的約束,一場從丞相手裏奪權的政治鬥爭很快在武帝一朝上演,最終以丞相一方的決定性失敗告終,從而回到了“秦皇陷阱”這個老問題。
這是因為丞相由於並非政·黨選舉產生,也缺少日本幕府體製下那種武力支撐,所以漢代的丞相一旦麵臨皇帝奪權,便幾乎沒有招架之力,當然了王莽、曹操、司馬懿之類的例外。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武帝建元六年,田蚡當上了西漢的丞相,他去見皇帝,坐在那裏談國事,講要任命這個人做郎官,又講要派那個人做縣令,老半天漢武帝都插不上嘴。
終於等到田蚡喝茶的時候,漢武帝得了機會說了句話:“你說完了嗎?朕也要來任命幾個官員!”
從漢惠帝到漢景帝,大漢天子們一直守著國家元首的本分,現在漢武帝卻不幹了,他覺得不過癮,像把政府首腦的活也攬過來自己幹(這也是後世當中經常發現班·子·不合,書·記與市·長奪權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