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收獲驚嚇
字數:5089 加入書籤
東亞自貿區又被國內稱為華日韓自由貿易區,是二零零二年的時候,首次被正式提出的一個設想。而這一設想很大程度上又是因為北美自由貿易區的成功!
北美自由貿易區,是由美國、加拿大和墨西哥三國與一九九四年時共同成立,是被諸多人士稱之為有史以來規模最大、措施最大膽的自由貿易區——北美自由貿易區從成立之初,它就擁有三億六千餘萬消費者,其國民生產總值總計超過八萬億美元!而且美國和加拿大是發達國家,墨西哥卻是不折不扣的發展中國家,這樣的組合,在之前,還從來沒有過。
北美自由貿易區經過幾年來運轉,雖然世人對其發展的成果評價不一,還存在著比較大的一些爭議,但是北美自由貿易區成立後,美國、加拿大和墨西哥三國,通過取消貿易壁壘和開放市場,實現了經濟增長和生產力提高是基本肯定的。特別是做為發展中國家的墨西哥,被認為是北美自由貿易區建立後最大的受益者,得以吸引了大量外資,並引進了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經濟有了顯而易見的增長,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績,成為公認的世界上最具發展潛力和發展最快的國家之一。
北美自由貿易區成立後對於區域經濟,以及參與國經濟的強大推動力,使得東亞三國領導人也為之大為動心,華日韓三國,如今的國民生產總值超過了十萬億美元,人口更是高達十五億以上!三國的人口總量、經濟總量、貿易額均占到了全球總量的百分之二十以上,占到了亞洲的百分之七十,東亞的百分之九十!但是與歐盟和北美自由貿易區相比起來,三國間內部的貿易依存度較低,如果說能夠順利地建立三國自由貿易區,逐步實現貨物、人員和資本的自由來往,三國的企業可以因此降低生產成本,獲得更大市場和收益,廣大消費者則可獲得價格更低的商品,從而促進三國的產業調整和經濟發展!
這一美好的前景,不僅僅令華夏為之心動,韓國和日本亦是如此。經濟多年陷入停滯狀態,國民生產總值又是三國中最高的日本,更是希望能夠借自由貿易區的東風,改變日本目前的經濟困境。
方明遠對此當然也是樂見其成的,不過對於三國自由貿易區最終能不能順利成立,他卻不持樂觀態度。先不說有無事還要生非的美國佬,怎麽可能會坐視三國自由貿易區順利建成,讓華夏和日本有威脅它世界第一經濟大國寶座的機會。就是三國之間,如今無論是政界還是民間,各種摩擦不斷,日本對於二戰時的侵略行為存在錯誤認識、在領土問題上同華韓兩國具有巨大分歧,這使得三國之間的政治互信很難達到一定高度,這無疑會為三國建立自由貿易區帶來明顯的負麵影響。
不過,方明遠心裏也清楚一點,鳩山由紀夫執政期間,日本與韓國、華夏之間的關係有所緩和,自由貿易區的談判才會有快速推進的可能,等到他下台,誰知道未來會是哪一個日本人上台,屆時日本政府對待華韓兩國又是什麽樣的態度,搞不好就又會走回政冷經熱的格局中去,那樣的話,自由貿易區的談判進程也肯定會受到極大的影響。
而日本的經濟發展越是需要華夏,那麽日後它甘當美國馬前卒的可能性也就會相應的減小。不過,方明遠也知道能夠真正將日本拉攏過來的可能性很低。不得不說,雖然說美國的霸主地位自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確立以來,至今已經有半個多世紀,不管世人如何說美國如今的影響力已經大不如前,但是美國經濟一騎絕塵,遙遙領先其他國家,卻是不爭的事實。
二零零九年,根據世界銀行的數據顯示,日本的國民生產總值是五萬多億美元,德國的國民生產總值隻有三萬八千多億美元,而美國呢,十四點四萬億美元!相當於日本加華夏加德國加半個法國!雄厚的經濟實力,為美國人建立起一支全球最大的軍事力量提供了堅實的基礎!華夏的經濟雖然也在快速的發展,但是想要趕上美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華夏想要趕上美國,對於它在亞洲的這些小弟們,也不可不重視。要是能夠讓韓國和日本在未來兩國爭端中,那怕是持中立態度,都可以大幅度地減輕華夏的壓力。
所以,雖然明知道要促成華日韓三國自由貿易區難度極大,但是方明遠仍然覺得應當努力試試。
不過,如今最重要的任務,仍然是要保證鳩山由紀夫內閣的穩定,以及擴大華夏對日本的影響力,阻止日本修改和平憲法,盡可能地將日本龐大的軍力束縛在其本土,不給其掙脫鎖鏈的機會。
方明遠沉聲道:“鳩山首相,小澤幹事長,我們換個地方說話。”
鳩山由紀夫和小澤直樹不禁一怔,心裏也為之一凜,稱呼的改變和換個地方說話,其中的意味著什麽?
方明遠和鳩山由紀夫、小澤直樹回到了酒店他的套房裏,除了他們三人之外,再無其他人,足足呆了一個多小時,就在鳩山由紀夫的隨從人員實在是按捺不住要進去的時候,三人這才走了出來。隻是鳩山由紀夫和小澤直樹兩人都是麵沉似水。
鳩山由紀夫和小澤直樹並沒有繼續在jr塔多做停留,很快就與方明遠告辭離開,方明遠也並沒有遠送,那樣隻會吸引到更多的人關注。送走了兩人之後,方明遠也並沒有回頂層的展望室,而是回到了自己的房間,站在窗前,眺望著窗外。
剛剛就在這裏,他告訴了鳩山由紀夫和小澤直樹,他“看”到了未來在日本的國土上,發生嚴重的核電站事故,造成大量的核泄漏,不但令大量的日本人不得不背井離鄉,還對周邊國家造成了一定的影響。
由於方明遠的“先例”,他的話語令鳩山由紀夫和小澤直樹在震驚過後,不得不正視和深思這一事件。日本是個資源匱乏的國家,核電對於日本來說,是電力能源的重要來源。在日本境內,先後建造了有五十餘座核電機組,其中還在運營中的就有四十八座。這些核電機組分布在日本全國,為日本社會提供著源源不斷的電力——核電所提供的電力占到了日本所需用電的百分之三十!
盡管日本是唯一一個遭受了核武器攻擊的國家,但是由於日本國內的能源資源極度匱乏,百分之八十的能源需求都要靠從海外進口來滿足,沒有了低成本的核電,勢必會造成日本的電價大幅度的上漲,所以有人甚至認為,日本經濟之所以發展地不錯,一直能留在發達國家的序列裏,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它通過核電站等能及時保障能源的供應——核電站關閉後,日本不得不花大量精力購買煤炭、天然氣等資源,這對日本經濟來說,會大大地加重它的負擔。
而且,大量使用煤炭、天然氣發電,也會造成日本目前實行的控製二氧化碳排放的計劃破產,這會使得日本政府在未來的國際氣候變化談判上,很可能遭遇極其尷尬的境地。
但是前蘇聯當年的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事故及美國三哩島核電站事故,以及日本本國險些釀成大禍的美濱核電廠事故,都令鳩山由紀夫和小澤直樹想起來就不寒而栗!日本的國土麵積狹小,人口眾多,可以說人口密度要遠大於如今的烏克蘭、俄羅斯、美國,一旦發生嚴重的核電站事故,所造成的後果,將會比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事故及三哩島核電站事故更為嚴重!
由於方明遠並沒有“看清”發生事故的核電站是哪一座核電站,也沒有提到具體的時間,這令鳩山由紀夫和小澤直樹更是感到憂心忡忡。
其實方明遠並沒有和他們說實話,他不但知道是哪一座核電站出了事,還知道是什麽時間,更知道是因為什麽緣故才造成了這一後果,但是他卻不能夠對鳩山由紀夫他們全盤托出。
東日本大地震可以說是二零一一年裏,全球最引人注目的一場災難,不僅僅是因為這一場大地震引發了海嘯,衝擊了日本本州的諸多地區,造成了近三萬人的死亡和失蹤,財產損失更是難以盡數,更是因為正是這一場地震造成了日本福島第一核電站損毀極為嚴重,六台機組廢棄,大量放射性物質泄漏到外部
國際上,核事故按嚴重程度分為零至七級,美國三哩島核事故被定為五級,而福島核事故被定為了最高級七級。福島核事故發生後,固然是對日本當地造成了極其嚴重的後果,也使得日本政府為此而焦頭爛額,但是福島核事故對於日本周邊的國家,包括華夏在內,也造成嚴重的負麵影響,不僅僅是大氣中監測到極微量放射性物質,日本還將大量的核廢水排放入海裏,所造成的危害雖然短時間內還看不出來,但是從長遠的角度來看,無疑也會影響到一海相隔的華夏。所以方明遠思前想後,最終還是決定提醒鳩山由紀夫,要他提前有所準備。
鳩山由紀夫和小澤直樹出了jr塔上了自己的座駕後,鳩山由紀夫就立即要求自己的隨行秘書立即將國內的核電機組進行詳細匯總,以最快的速度給自己遞交一份詳盡的報告——不知道是哪一座核電站會出事,也隻能夠用笨法子來進行一一的篩除了。
將兩人的秘書都趕到了其他車上去,車裏隻餘下了他們兩人後,鳩山由紀夫無奈地長歎了一口氣,他也沒有想到,自己見回方明遠,還能夠收獲這樣的驚嚇!
“首相閣下,最保險的法子當然是關停國內目前的這些核電站,但是那樣的話,所引發的連鎖反應和反對聲音,恐怕不是我們能夠壓下的。”小澤直樹一臉鄭重地道。
核電站出事,造成嚴重後果,內閣屆時肯定是要負責的,日本的廣大國民們才不會管什麽專業性問題,他們隻知道,這種事情,官員們要負責!搞不好,就是鳩山由紀夫謝罪下台也沒什麽好奇怪的。鳩山由紀夫下台,對於民主黨來說,絕對不是一件好事情。但是對於民主黨內部的成員們來說,卻可能是一件好事情——依據日本法律,首相是由眾議院多數黨的領袖擔任,隻要這一屆眾議院沒有改選,那麽即便是鳩山由紀夫下台,也會是由其他民主黨人上台接任,他小澤直樹也可能是其中的一個。
但是先不管別人怎麽想的,小澤直樹卻並不想那麽做,那個位子雖然是光鮮,但是實際上卻是一個火山口,坐在上麵的人固然是風光無限好,但是隨時也可能會被屁股底下的火山所吞噬,而當二號人物,無疑就安全多了。而且,小澤直樹認為,鳩山由紀夫比自己更得方明遠的重視,這不是簡簡單單的職位高低的問題。如今已經六十開外的他,在日本政壇上久曆風雨,這一點察言觀色的能力還是有的。而且,鳩山由紀夫如今對他還是信任有加的,一旦鳩山由紀夫下台,如果說他不能夠接任首相一職的話,那麽下一任首相還能不能給予他同樣的信任,可就不好說了。
“除非將方君的話公布出去,否則肯定是壓不下去的。”鳩山由紀夫讚同道,關閉全國的核電站,說起來簡單,背後所牽涉到的方方麵麵的利益,即便他是日本首相,沒有一個明確而又合理的理由,也是不行的。雖然說要是將方明遠推到了前邊,日本國內的阻力會小很多,畢竟隻要不是無腦的家夥,都不會忘記當年的神戶大地震。但是,方明遠這一次卻明確地表示拒絕公開,至少現在他不答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