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筆墨丹青化刀箭,百萬儒生...
字數:2922 加入書籤
“無論本太子對成吉思汗如何吹捧、歌頌,大元帝國也不會因此歸還我大宋一個銅板,既然如此,本太子為何還要卑躬屈膝,對大元帝國搖尾乞憐?”
“燕王鎮守襄陽城,執掌我大宋三十萬精兵,不思如何鎮守邊疆,保疆衛土,卻終日想著怎麽退避求和,俯首屈服,甚至口口聲聲要將本國儲君交出,任由他國宰割。”
“莫非,這就是皇叔的為將之道嗎?”
一語罷,趙玄冷眼橫對燕王趙玄,長發飛揚,毫不示弱!
身形魁梧的燕王口口聲聲交出本國太子,前往大元帝國認錯求饒,身形並不雄壯的太子殿下,卻毫不畏懼大元帝國的無上凶威。
這強烈的對比,頓時讓滿朝文武對趙玄肅然起敬。
這位太子殿下,似乎並不像朝野傳聞中的那般膽小懦弱。
想來也是,能夠寫出《沁園春雪》這樣豪詞的人,又怎麽可能是膽小懦弱的存在?
古有楚莊王,三年不鳴,一鳴驚人,三年不飛,一飛衝天。
或許太子殿下隻是一直在藏拙,積蓄鋒芒,今日即將登基稱皇,才真正爆發出自己的驚世豪情。
一朝龍騰霄漢,驚破河山萬裏!
燕王眉頭微皺,不過以他的城府,自然也不會讓趙玄這麽輕易地將局勢扳回。
“嗬嗬,太子殿下說得倒是輕巧,”燕王冷笑道,“幾個月前,大元帝國進犯襄陽城,伏屍百萬,流血千裏,殿下是沒見到那場麵,才能說出如此冠冕談話的話來。”
“我邊城將士,以血肉之軀抵擋大元帝國百萬鐵騎,喋血邊關,方能換來帝國暫時的和平,殿下卻要提前把和平的局勢打破……”
趙玄哼道:“文臣安社稷,武將守邊關,保家衛國本就是帝**人的職責,邊疆戰死的男兒都是帝國的英雄,本太子無比崇敬。”
“但他們的死是有意義的,”趙玄道,“他們的死,是為了保護身後的黎民百姓,妻兒家園,是為了抵抗,打退元、遼、金等鄰近諸國的貪婪侵略,他們死得其所,英靈長存。”
燕王怒斥道:“他們死得有意義,所以殿下便覺得他們應該死嗎?”
趙玄毫不示弱:“皇叔此言差矣,自古以來,唯有猛士衛家國,未聞苟且得久安。”
“我大宋軍力雖不如大元帝國,卻也有百萬精兵鎮守家國,為何兵力、國土都遜色於我國的金、遼、西夏諸國,皆敢屢屢犯我邊境,屠我子民?”
說到這裏,趙玄的語氣已經完全冰冷下來:“本太子倒想問問,皇叔你那節節敗退的邊疆,到底是怎麽守的?那一次次的割地、賠款,又是誰的遺禍?”
“邊疆男兒有的馬革裹屍,有的埋骨他鄉,隻為捍衛我大宋的威嚴與驕傲。若他們知道在自己以身殉國後,帝國的皇室卻對著敵人奴顏婢膝,苟且偷安,他們……”
“又該有多麽得心寒?”
趙玄之前折服群臣的時候,抽到“辯論精通”,因此說得每一句話都擲地有聲條理清晰,而且蘊含一種莫名的氣質,讓人不由自主地就被他說服、相信。
他高談闊論,甚至壓過燕王的囂張氣焰,這在大宋朝堂二十多年來,還是頭一次。
縱使老皇帝對趙玄的理論完全不認可,也不得不承認此時看著燕王一臉憤怒,他心裏倍兒爽。
“哼,”燕王惱羞成怒,完全撕破了臉,“太子殿下久居汴京,從未到過邊關,卻在這裏空談保家衛國,豈不紙上談兵、尤為可笑?”
趙玄平靜道:“本太子雖然不通兵書,卻也知道大元帝國是貪婪的豺狼鷹隼。”
“割肉喂鷹不能讓老鷹感動馴服,隻會讓老鷹下一次饑餓時繼續覬覦你的血肉,最終將你完全撕碎吞食!”
“太子殿下說得有道理,燕王今日所言,逾禮了,”一位老者從人群中走出來,義正言辭,“我大宋雖是禮儀之邦,卻斷沒有送出儲君讓敵國羞辱的道理,請陛下三思。”
另一個中年儒臣也應和道:“太子乃未來帝王,若僅僅因為一時輕狂,對大元帝國稍有不敬,便削去太子之位,還要負荊請罪,我大宋威儀何在?燕王所言,不妥!”
燕王怒上心頭:“歐陽修,王安石,爾等腐儒苟居汴京繁華之地,大放厥詞,可曾替帝國殺一個敵人,立半筆軍功?本王征戰沙場數十載,立下蓋世功勳,乃國之棟梁,爾等何德何能,也配質疑本王?”
歐陽修和王安石臉色一沉,文臣和武將分工不同,他們安定國內,讓大宋國泰民安,經濟發展速度遠超其他國家,貢獻其實並不比武將少。
偏偏燕王硬是強詞奪理,要文臣跟他比軍功,顯然已經惱羞成怒,開始不講道理地胡攪蠻纏了。
就在這時,趙玄嘴角勾出一絲嘲諷的弧度,平靜道:“誰說儒生不能殺敵?”
看著周圍群臣、燕王還有老皇帝古怪、質疑的表情,趙玄一字一頓,擲地有聲。
“本太子有一法,可重振河山,筆墨丹青凝刀箭,百萬儒生百萬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