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深夜獨思

字數:2905   加入書籤

A+A-


    ()    張晨從外婆家回來後,他的生活變得充實了起來。他既然答應過母親既然要好好讀書,便應該說道做到,至於未來是否要去考取功名,他以後會想出相應的法子來對付。

    8歲,正好是開始練武的最好年齡。宋代雖然朝廷是重抑武,但是民間卻武風盛行,張晨自5歲起便經常很早起床練習基本的拳腳功夫,舞刀弄槍也是少不了的,家裏有著不少護衛也樂意討好這個少爺。張母雖然厭惡江湖人士,但看到兒子練武,也認為隻是為了強身健體,增加自衛的能力,卻沒有想過有朝一日他會去闖蕩江湖。

    如今,他裏已經有了武學秘籍,而真正的學武之路也算是正式開始了。所謂欲速則不達,若是一心急著練武,想在短時間之內成為武林高,那是天方夜譚,很容易走火入魔。

    邊習武,邊讀書,是張晨給自己製定的方法。

    所以雖然有著超越進千年的目光,張晨還是很自覺的和其他富裕人家的孩子一起去上課讀書,那些詩詞歌賦,那些儒家經典,別人家的孩子視為至理名言,背的滾瓜爛熟,甚至作為自己的行為規範,而張晨卻隻是把這些當做一種調和劑,來平和自己練武時的心態,用一種最為自然的姿態去修習《小無相功》的內功心法,少了很多練武之人的急躁,多了幾份從容。

    也許是這種心態正好迎合了道家無為而治的思想,而《小無相功》又是道家絕頂內功心法,兩者相契合之下,半年以來,他的內功進展神速,幾乎抵得上旁人的2-年。

    這半年之,張晨半天讀書,半天練習內功,到了晚上夜深人靜的時候,則是一邊研究者易經八卦,一邊練習淩波微步。

    此時,他內功已經小有火候,隻需等到淩波微步小成之後,再去一趟外婆家,將那些密室的上乘武學全部抄錄下來。畢竟有了一定的身,再去辦這件事,會方便不少,也不容易被人發現。

    正值夜晚,張晨看了看四下無人,心一動,一時癢便拿起一塊石頭,右掌內力輕吐,將這塊石頭扔下不遠處的池塘,那石頭如同離弦之箭,“刷”的一聲飛出去,速度極快的衝入水,泛起不少的水花。

    “小無相功真不愧逍遙派的頂級內功心法。這才半年時光,便有如此威力,剛才那個石頭別說扔向那些普通人,即使目標是家裏的那些護衛,不死也會重傷,絕無避開的可能。”張晨心裏默默想到。

    當然還有一點,《小無相功》固然是絕頂的內功心法,但是半年時間能有如此效果,也得意於張晨的心態,他除了練武還要讀書,那些儒家詩詞很好的調和了自己的心態,沒有很多練武者的急躁心裏,反而事半功倍。

    而略有小成的淩波微步,一遍又一遍走下來更讓加速了內力在自己經脈當運轉的速度,導致自己內功進展神速。

    半年時光,他的身顯然已經超過了那些護衛,已經悄悄地成為了家族當的第一高了,而這些,他的父母還渾然不知。

    “現在除了一些爛大街的基礎拳法,以及一套淩波微步的輕功,我還不會任何武功招式,現在是時候再回一趟還施水閣了。”張晨回到了自己的房間,躺在床上想到。

    自從上次從外婆家回來之後,自己便央求著父母,給他一個獨立的房間以供學習,不斷訴說著自己已經長大了,父母熬不過他便給了一個小房間給他,緊靠著他們的房間。

    一個月前,張晨的小無相功已經小成,至此之後,一天二十四小時,體內的真氣一直自動運行。此刻,他感受著真氣在自己的經脈內緩緩流動,心裏是說不錯的舒暢。自從開始修煉內功以來,張晨發現自己的記憶力比起以前好了很多,雖然還做不到過目不忘,但是一目十行卻是沒什麽問題。

    平時白天,在課堂裏體聽的課,那些原本拗口的古詩詞,言已經適應,隻要看上幾遍便能一字不差的記住,隻是他不像其他學生在課堂裏十分活躍,積極表現,想要給老師留下好點的印象。張晨每一堂課,都選擇坐在了十分不起眼的角落裏,十分地安靜,既不發言,也不吵鬧。如同例行公事一般,準點到達課堂,又是準點下課。

    他心裏根本就不想和這些人產生交集,也沒興趣去發表那些驚世駭俗,離經叛道的觀點。在宋代,理學思想盛行,即使那些武林人士也深受影響。他的靈魂來自千年之後的世界,心理年齡又接近十歲,自然明白宋代之後理學的盛行有其時代的必然性,不是憑借他個人力量可以扭轉的,即使他對理學的很多條條框框非常不感冒。

    在這一世,他隻便做好自己,無愧於心,保護好自己的家人便行,若是有朝一日他真的成為能夠媲美,甚至超越五絕的人物,自會去承擔更多的責任。

    如同前世的那句名言,能力越大,則責任越大。

    “去上課也有一段時間了,這段時光似乎讓我回到了那無憂無慮,甚是懷念的童年時代,隻是那終究不是現在的我想要的生活,而且因為我太多低調的原因,那老師估計也還不知道我的名字。”張晨啞然一笑,不過卻也沒放到心上,即使將來母親問起,再想想法子應對。

    那課堂,即使硬著頭皮還是繼續要去的,哪怕隻把這些當做自己練功之餘的調劑品。他想起了那些和他一起上學的孩子,雖然年紀尚小,那些儒學的聖人經典說起來都是說起來卻是頭頭是道,那些孩子的人生似乎早已經被父母給安排好,若能考取功名,光宗耀祖固然是好,若是不能則去繼承家裏的生意,將家族的產業發揚光大,然後等到成年之後,通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來決定自己婚姻,無論男女都沒去區別,這幾乎是這些人的命運,已經無法改變。

    這是偶爾在言談之間,這些尚且年幼的孩子談起武林當的奇聞異事,眼卻是流露出十分地羨慕的神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