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一點太平

字數:3014   加入書籤

A+A-


    “沒想到你這個忘恩負義的家夥,還有點水平,也不枉我家青琪從前那樣對你!”

    “什麽意思?青琪,你說的是章青琪嗎?你不會是因為她而對我如此的吧!”

    “哼,你個背信棄義的東西,居然連名字也我才不告訴你呢,別在這裏一副假裝失憶的樣子,我才不信呢!看劍!”說完便舉劍來刺。

    我擦,又來,青琪女神還真是男女通吃,這小妞給自己惹下了這麽個麻煩,回頭一定要打屁股。雖然說明明是青琪給小童發的好人卡,但是眼下這位顯然是不知道這些事情,估計聽說了關於自己和柳如煙的流言蜚語,誤以為小童才是那個負心漢。

    小童估計辯解了人家也是不會相信的,而且也沒有時間為自己辯解,隻見的孫秀袖其人如隨風搖曳的碧綠絲絛,手中的雙劍如落英繽紛,梨花樹下梨花雨,樹欲靜而風不止,風不止則花不駐,煞是好看。

    “金龍遊亢心月狐,木蛟角鬥觜火猴”小童耳邊的那聲音又響起來了,現場肯定是有人在幫自己,小童的身形或金龍遊走,木蛟盤行。

    “青龍飛身行,玄武不離地”

    “木狼壓金狗,金羊退土獐”……

    秀袖眼見著自己的劍鋒每每就要碰到小童的衣角的時候,都會被小童巧妙的躲開,自己這一套’秀女劍’眼看著要使完了,耗費了大量的內力,卻連一絲優勢都沒有占到,確實有些著急了,劍鋒一旦停下來,自然就是小童反擊的時候,到時候自己連躲避的時間可能都沒有,怎麽辦?

    就在孫秀袖感覺到自己劍招要盡,而小童赫然已經躲避到自己身後的位置,持弓而立之時,就要射出這一箭的時候,隻聽到台下一聲清脆的喊聲:“罷如江海凝清光!”

    台上的兩個人同時一愣,咦,怎麽這個聲音這麽熟悉?小童一看居然是章青琪,這位不是說自己不來的嗎,現在來幹什麽?

    剛才這句小童雖然不太明白是什麽意思,但是有人卻明白啊!這句話正是說給孫秀袖聽的,正是杜甫《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中的另一句。

    隻見孫秀袖回身翻騰,收舞時平靜,好象江海凝聚的波光,完全沒有給小童留下一點破綻,就在章青琪喊出那句話的同時,小童耳邊的聲音低聲輕咦了一下,隨即也沒了動靜,一時間剛才還殺得天昏地暗的雙方隻能是靜靜地相互對望站立著。

    這場比武時間確實有些久了,兩方的體力消耗都很大,站在孫秀袖背後的章青琪,略微思索了一下,又用那清澈悅耳的嗓音朗聲說道:“霍如羿射九日落,矯如群帝驂龍翔”,孫秀袖沒有絲毫的遲疑,劍隨法出,撲向小童。

    小童這邊就在對方動了的時候,耳邊的聲音又響了起來,“倒踩北鬥,天樞,天璿,天璣,天權,左進玉衡,右退開陽”,小童也顧不得身後的追擊一陣疾走,等到推到開陽位,自己可以騰挪的空間已經不多了,剩下自然就是瑤光位了,自然明白成敗在此一舉了。

    “倒退瑤光,飛身半起,遊龍戲鳳”

    隻見小童轉身麵對來勢洶洶的劍花,右腳用力踏地,飛身到半空中,說時遲那時快,就在堪堪躲過最近的那劍時,小童在空中接連射出兩箭,一左一右如兩條蛟龍出水,重重地擊中在孫秀袖的兩肩,就在小童翻身射箭的瞬間,柳院長的一雙看似都快要睡著的眼睛猛然地睜開了,顯得極為吃驚,不光是柳院長整個觀禮台上隻有柳如煙並沒有什麽反應,所有人都表現出了極度吃驚的狀況。然後所有人的目光盯向了兩個人,一個是方圓,另一個則是方師太。

    比武台上力竭吃痛下的孫秀袖已經抓不住自己的劍了,小童落定下來,勝負已分。但是這位孫姑娘居然有咬著牙赤手空拳地衝上前來,小童自己一點準備都沒有,看見秀麗的姑娘發怒的模樣一時間覺得又好笑又無奈,在摸摸自己的箭壺裏居然沒注意到自己沒箭了。小童也隻好耍無賴似的,抱頭鼠竄,總不能自己也空手去和人家姑娘家家打個鼻青臉腫吧,邊跑邊喊:“不打了!不打了!”

    好在這個時候,台下的章同學喊了一句:“秀袖!別鬧了!”孫秀袖才示意教諭自己認輸,回頭抱著自己的胳膊,憤憤地瞪了小童一眼,冷哼一聲在小童賤賤地拜手中走下台去。

    這姑娘抱著胸,顯得胸真大,嗯~~哎!自己越來越有變身金魚佬的潛質了嗎。

    這場比武真的可謂是精彩紛呈,不光是台下的書生們看的有些發呆了,連台上的眾位大佬們也都略顯驚訝,尤其是小童的最後一射,真的是震驚全場。

    白長青有些詫異小童的武功,看到自己父親等人一臉不可置信的樣子,便邁步走到白延齡身邊問道:“父親,這小子最後這招是什麽,感覺從來沒見過?”

    “哼!叫你平時不讀書,有句話叫做’遊龍戲鳳不及一點太平’你難道沒有聽過嗎?”

    “這句話怎麽會不知道,太平縣的都知道啊!父親,你是說這個就是……”

    “對,就是’一點太平’,相傳前朝由於前任縣令軟弱無能,太平縣當時總被山賊襲擾,百姓生活過得不得安寧,隨即該縣令被罷免,新任縣令到任時,衣冠楚楚,書卷氣十足,當時縣丞,世家,百姓等眾人均是不服,以為朝廷又派來一個文弱書生。不想清明祭拜時,這位新縣令將自己手書的’太平’的牌匾懸於城門樓上。可是一掛上去,眾人哄笑,原來去確是’大幹’少掉三點,不料這位縣令一身騎裝,翻身上馬出城門,箭壺中隻有三支箭。待行出約百步時同時射出兩箭一左一右,正如今天看到的’遊龍戲鳳’,把’平’字點上了,待行出約二百步,回身一箭,正中’大’字,正是’一點太平’!眾人此時才知道這位縣令是文武雙全!”

    “可是,這招式沒有失傳嗎?”

    “你不知道的是這位縣令姓方!”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