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醫仙逝
字數:2952 加入書籤
鄔逍遙慌忙推開藥房的門,一股藥香撲麵而來,令人神清氣爽。來不及查看老神醫,又貪婪地大口呼吸了一口氣,真爽。
老神醫聽到聲音,微微抬起頭望向鄔逍遙,神情恍惚,目光渙散。但本能地向鄔逍遙輕輕招招手,隻是指指那顆丹藥,又指指鄔逍遙,再指指自己的嘴。他實在太累了,累得說話的力氣也沒有了。
鄔逍遙看到老神醫這樣,心裏也不好受,輕輕問道:“師傅您是讓我吃了這顆藥嗎?您這麽疲憊,為什麽您不自己吃了?”
老神醫輕輕點著頭,目光中滿含肯定。鄔逍遙看到老神醫的樣子不象說笑,雙眸噙淚地接過那顆丹藥,瞬間感覺到一陣陣熱浪狂卷而來,讓人呼吸一滯。鄔逍遙有些疑問地看著師傅,直到得到肯定的頷首才放心地吞服。
見鄔逍遙吞下丹藥,老神醫也“噗通”一聲倒在了地上。那強撐了一口的元氣,頓時不暢。
師傅……”鄔逍遙大聲呼喊著,聲音也驚動了前來欣賞奇景的村民,他們紛紛走了進來。
把我葬在後山,以後全靠你自己了,我已經盡力了。”老神醫拉著鄔逍遙的手,臉上帶著微笑,似乎早就預料到了這種事。
鄔逍遙不淡定了,他知道老神醫的所做所為完全是為了他,不然絕對不會象這般油盡燈枯。剛剛已經搭在老神醫的脈搏上測出了結果。
這時村長和項天走了進來,看到老神醫這淒慘的模樣,還以為是被鄔逍遙欺負了,看向他的眼神都有些異樣。
村長……我時間不多了……以後還要你們多擔待些小鄔了……這小子也不容易……就把我葬在後山……我放不下那裏……”說完將鄔逍遙的手放在村長的手裏,老神醫才滿臉安祥地走了。
師傅……”
老神醫……”各種呼喊聲再也喊不醒已經仙逝的老人,雖然平時不覺得怎麽樣,真要到了天人永隔,才知道別人的好,再想回報卻永遠也沒有機會了。
老人出殯當天,天陰沉沉的,很是壓抑。鄔逍遙的心情肯定不會好,其中還有那四戶房子被山體滑坡掩埋的人家,他們都把自己能生成下來,全都是老神醫的功勞,如果不是他,這些人哪還有活下來的機會?
老神醫沒有子嗣,鄔逍遙以孝子的身份為老神醫送行。那四戶的孩子也跟在後麵,神情恭敬,鄔逍遙也沒敢說什麽,他當然也希望老神醫走得風風光光,雖然這都是做給活著的人看的。
把老神醫安葬好,鄔逍遙在後山坐了三天,還是項天去找回去的。盡管是修煉之身,不吃不喝幾天,也變得憔悴許多,胡茬瘋長,看上去才真正象是三十多歲的人了。雖然村裏也幫了不少忙,但是鄔逍遙還是覺得經濟拮據。
看來首先要賺錢,鄔逍遙不停地盤算著怎麽樣賺錢,做什麽都需要起動資金,經曆了那麽多年,他知道第一桶金的不容易。他就在迷迷糊糊中睡著了。這一段時間太累了,不要說是床上,隨便倒在哪裏都可以睡死。
朦朧中仿佛看到浙江有個福利彩票站點中了五個多億,號碼是……總投多少倍……
是真是假?也花不了多少錢,關鍵時間很緊,除非天亮坐飛機才能趕得上。也好,反正蘇州那邊事情還沒了結,索性這一次全部清理,來一次說走就走的旅行,回不回來都無所謂。
希望這一次師傅真能保佑我中獎,不但可以有尊嚴地活著,並且能將師傅的遺願發揚光大,為振興傳統中醫添磚加瓦,更能培養出一批年輕的中醫走向世界。鄔逍遙沉浸在自己的意淫中。
早早起來,趁著天還未亮,鄔逍遙又跑到後山,在師傅皇甫嵩的墳墓前跪別。他絮絮叨叨向師傅請示,這一次要遠行,隻是一次短暫的離開,為了以後更長時間的蹲守。為師傅守孝,也守護著師傅的交待。他希望這個地方的改變,也努力地為改變這裏貧窮和落後的麵貌,那就是要走出去!不光是自己人走出去,這裏原生態的資源也要走出去。
走出去,請進來!”這是改革開放初期就提出的問題,許多掌權的父母官,不知道有沒有真正明白這句話,又有幾人是真心實意地在做這些事?現在不流行微服私訪,那些首長來檢查下麵工作情況,都是提前通知到位,按照當地政府事先安排好的路線行駛,基本看到的都是當地最好的景致,那生活在貧困線上的村民,和一些現象,怎麽可能出現在首長的背景裏?
交待了項天,匆匆上路背包裏除了幾件衣服,還有老神醫交給自己的丹藥和秘籍。這可是師傅用生命換來的東西,怎麽可能不仔細保管?
因為沒有提前訂票,鄔逍遙不得不多花費一點錢直接購票,幸好卡裏還有幾千塊錢,要不然根本無法想象。雖然有些心疼,但鄔逍遙還是義無反顧。冥冥中有一聲音在呼喚。
鄔逍遙帶著對師傅的深深感激,對小村難言的不舍,和滿腔的期望,邁著堅定的步伐走向候機室。老神醫的形象一直在眼前飄動,那慈祥的笑容,諄諄的教誨,和那種為了傳承傳統中醫幾乎極盡悲壯的執著,讓鄔逍遙感動,也給了他壓力。他害怕自己辜負老神醫的囑托,也為小村農民尷尬生活的焦慮。
農村,尤其是山區偏遠地區的農村,想要發展很難,交通不便,執政的當地父母官的保守觀念,以及發展方向和開發所急需的資金,都約束著一個地方的是否能蓬勃發展的因素。這些問題不光這裏,鄔逍遙的老家又何嚐不是?看到江浙滬地區幾乎一天一個樣的變化,那種急切改變現狀的無力,曾經深深壓抑著鄔逍遙的身心。就象大文豪魯迅曾經寫道“地上本沒有路,人走得多了,也便有了路”。但是鄔逍遙卻在想:“我們這一代,因為種種原因,從小生長在農村,沒有享受到城市裏的教育,沒有上過幼兒園,沒有玩具沒有圖書,沒有去過遊樂場,可是我們的兒子孫子,他們應該有自己不一樣的生活,他們不應該走這樣的路,他們應該有更好的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