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雜文】湖心亭

字數:2794   加入書籤

A+A-


    “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張岱《陶庵夢憶》(卷三)

    公元1632年,崇禎五年十二月

    西湖已經下了三天的大雪了。三日大雪,中間也未曾停過,此時的西湖之景,已經可以稱得上是白雪皚皚之地了。

    還未日出,張岱已從屋裏出來了。望著這白茫茫的一片,不禁想起了曾在故國居住的日子。

    “瞧我這腦子,又在想些什麽。”張岱這樣想到。

    按了按自己的額頭,便獨自往前走去。

    走在西湖邊上,望著這湖,映著這湖邊的景色,堤岸,柳樹,還有天上飄著的小雪;還真別有一番趣味。

    倚在石梁上,看著湖裏的倒影,也把張岱的思緒,帶入了屬於他的世界……

    也不知是過了多久,湖麵上劃過一葉小舟,打斷了張岱的念想,他的思緒逐漸回到現實中來;“是啊,已經不再是當年是明朝了呢……”他嘖嘖地笑道,眼神裏感慨萬千;看淡了,也就習慣了。

    向那葉小舟揮了揮手,小舟便向他駛了來。片刻之後,就在他的眼前了。

    “客官,乘船否?”劃船的小夥憨笑道。

    “那就有勞船家渡予隨便遊遊了。”張岱如此說到。

    之後,翻過石梁,在那小夥的幫助下,張岱躍上了船,接著,那小夥就到船尾劃船去了。

    張岱坐在船頭,望著前方,又陷入了沉沉的回憶。

    “這還真是……”許久,張岱言道:“如此看來……可又是一番滋味……”此時,天上的雲,飄雪,已經被雪染白的河堤,柳樹都映在明鏡般的湖中。張岱現在位於湖的中央位置,因為有霧的關係,往前往後都看不到岸邊,隻能看到湖裏映著的景色。

    正因為是這樣,所以天與湖連成了一片,看不到地麵,於是乎,周圍的景色如置身於雲霧之間,偶爾可見岸邊飄忽不定的柳樹;這是平常所見不到的。

    又過了一會兒,隱隱約約可以看到前方好像有個小亭子,張岱就讓那小夥往那亭子駛去。

    亭子裏的人也注意到有人向他們而來,起身招呼。

    船駛近湖心亭之時,張岱才注意到亭子裏已經有三個人了。亭子中間擺有一張木桌,其中一人已經坐在氈上了,一個小童正在旁邊燒著爐子,爐子上有一鍋熱湯,不過遠遠的,張岱就已經聞到了酒香,知道那不是什麽熱湯,而是上好的酒,那酒香,絕對不會是一般的酒水。

    至於那位向他招呼的人,也是這宴中的一人:還有一個氈座,應該就是他的了。

    張岱也揮手回應他們,很快,他乘坐的小舟便到達湖心亭了。那位向他打招呼的人走了過來,笑著言道:“真沒想到!先生也有如此雅興。居然在這破曉之時來遊此湖。”

    “過謙,過謙。”張岱回應道。

    “先生既然來了,就請在這小亭把酒一敘!”那人把張岱引到案前,又取了一氈,示意張岱坐下。

    “多謝!”張岱坐下後,向他們問道:“敢問汝等何人?又從哪來?”

    後者大笑曰:“我等愚鈍,一時心急,竟忘了做介紹。”

    他頓了頓,複言道:“在下一介莽夫,姓李名自成。那位是在下的好友,姓蘇名文韜!”

    說罷,另一位也起身問好:“我等自金陵來,看到此處風景獨特,便到此處立案飲酒。”李自成也連連點頭稱是。

    張岱起身做輯回禮。之後便又坐下與他們閑聊起來了。

    他們聊了許多,從過往聊到未來,又從兵法見解談到治國理政。張岱仿佛又回到了從前,與他們無話不談。

    轉眼之間,旭日東升,湖麵上的霧漸漸消散,飄雪亦不見了蹤影,今晨的日出,結束三日未停的大雪。

    張岱三杯酒下肚。起身與他們告別,不舍的上了船。歸途中,他望著岸邊的雪景,又陷入了沉沉的回憶之中……

    【END】

    Ps:讀者們可以先看第二篇【正卷壹】,因為這之後都是一些隨記與雜文,當正卷看完閑著無聊的時候,便可以翻翻本章裏的其餘內容散散心。

    這章是用來練習文筆的,所以文章本身便沒有經過太多的修改。算得上是不修篇幅的雜文了。

    至於文中李自成與蘇文韜的故事,也有了初步的構思。相信很快就會與大家見麵。

    感謝大家的支持,我會繼續努力的嗯√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