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 石光童(上)
字數:3673 加入書籤
皇宮,禦書房。
宇文端一邊批閱著奏折,一邊不時抬頭看看門口的方向。
“陛下,羲王殿下到了。”
“皇兄我來啦!”未見其人已聞其聲。
宇文軒今天穿著一身水藍色長袍,一頭長發用深藍色發帶隨意紮起來披在身後。手中拿著一把折扇,臨進門前扇子還是展開的。
“臣弟拜見皇兄。”宇文軒將扇子合起來,恭恭敬敬地鞠躬作揖。
“有那麽熱嗎?”宇文端沒好氣地笑道,“坐吧,桌上有水果。”
真情往往於小處體現,宇文端和宇文軒之間,雖說先為君臣,後為兄弟。但縱使君臣之禮大於天,可兄弟之情所蘊含著的那種血濃於水的溫暖卻是任何其他關係無可及的。
待宇文軒坐定,宇文端放下手中折子:“昨天又去哪瘋了?”
“昨天……”宇文軒不好意思的笑笑,“帶悅兒去吃點心了。然後又去了紹華那一趟。”
“你這小子,看樣子這些天和悅兒相處的還不錯,啊?”
“皇兄,其實從涼州回來我就一直在想。婚姻大事自古以來便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臣弟的婚事,既是父皇母後的遺願,也是皇兄聖心關懷。軒兒若不應,豈不是不忠不孝。況且那姑娘是悅兒不是旁人,我原本以為此生已無緣,但當再次見到她時,我就決議不會放手。”
宇文軒看了宇文端一眼,兄弟二人正巧相視,微微一笑,接著說道:“我是你的弟弟,是大周的羲親王,是要為皇兄守護這廣闊疆域和萬千百姓的人。家國,國家,所謂國,不正是無數小家組成的嗎?以前我一直覺得戰場之上瞬息萬變,萬一哪次我回不來,我怕耽誤了人家姑娘。但是現在我不那樣想了,大丈夫有所為有所不為,要是連至親至愛都保護不好,我還有什麽資格來替皇兄守住這疆土。”
宇文軒的一席話令宇文端不禁感慨萬分。在他的印象中,這是宇文軒從小到大第一次這麽認真的說出這些話。
宇文端輕舒口氣,嗬嗬笑道:“長大了。”
宇文軒一愣,盯著兄長眨了眨眼睛,不好意思地撓撓頭。
成長往往就是一瞬間的事,就像你以前裝的大義凜然,心裏再喜歡,嘴上也說著本王一心為民,為了以防不測便不耽誤姑娘終身了。還以為自己有多善良多悲壯。
可人生哪有那麽多隨心所欲,更多的都是身不由己。
於是有一天你突然想通了,拍著胸脯自信滿滿地說大丈夫當頂天立地,家國我來守,美人我來護!
“話說回來,皇兄今日叫我前來是所為何事?”宇文軒岔開了話題。
“交代你查的事進展如何了?”
說起這個,宇文軒的神情不禁變得嚴肅起來。雖說懷疑到了榮郡王宇文恭頭上,但沒有實質性的證據,還是不敢妄作推斷。這種事和張紹華商量商量也就罷了,但宇文端畢竟是一國之君,在事情沒有查清楚原委之前,說出來終歸是不妥。
“有些眉目了,隻是現在還沒有確鑿的證據。所以暫時還不能在皇兄麵前說出我的猜測。”
“哦?”從宇文軒的話語中,宇文端聽出了些端倪。隱隱意識到,這件事的背後並不簡單。
“也好,你盡快去查實,我們得盡早給人家硫磯國一個交代。”
“對了,還有件事。”宇文端又道。
“皇兄請講。”
宇文端笑笑看著宇文軒:“悅兒剛來長安,閑暇的時候就帶著她多出去轉轉。你們的婚禮暫在明年,趁著這段時間好好培養培養感情。”
“好……好。”宇文軒的語氣顯得有些害羞。
從禦書房到宮門口這段路,宇文軒長這麽大已不知道走了多少次。
“軒兒。”
母後!恍惚間宇文軒聽到一聲呼喚,他猛的一抬頭,這才突然想到,母後早已離開他很久了。
淡淡的笑容從他臉上浮現,母後許是替自己做出的決定而高興吧。仰起頭望了望天,嘴角微微揚起,走的似乎更輕快了些。
未來的事,又有誰能說的準呢。跟著自己的心,倘若考慮太多反而會是庸人自擾。有些決定做出來以後也許不知道未來會不會後悔,可如果不去做,便一定會後悔。
……
渤海城,渤海國都。
“父親。”
“你回來了。”
站在堂中的年輕人相貌英俊,臉頰上有淺淺的胡渣,眼底布滿血絲,應該是趕路的緣故顯得風塵仆仆格外憔悴。如果宇文軒看到,就一定認得出此人正是那日在酒館中碰到的聲稱到長安為父看病的男子。
“快坐下吧,這次去了這麽久,怎麽樣?”
石光童坐下後緩緩道:“大周皇帝駕崩,太子宇文端登基,皇十子宇文軒收複西南,回朝後即被封為羲親王。這些消息相信父親已經知道了。另外還有就是,我派手下接觸了那個人,能感覺出來,他對他那登上皇位的三哥很不服氣,孩兒覺得,此人可以為我們所用。”
“那宇文軒呢?”
“的確如傳聞中所說,宇文端對他極為寵信。此人年紀輕輕,不但手握重兵,自身武功也是極高,他身邊的張紹華和田少徒也絕非等閑之輩。我和他有過一次短暫的接觸,卻給我一種看不透的感覺。”石光童回憶著那日和宇文軒等人的對話。
“不知道他是真的那麽天真還是裝的。”石光童無奈的笑笑,補充道,“完全不像皇家中人,反而更多的是江湖氣。”
石牧看著兒子,良久,長歎一聲道:“世人隻知大周有宇文軒,殊不知我兒文韜武略皆不在他之下。孩子,大王有意反周,你我為臣者,當盡心竭力輔佐大王完成宏圖大業。這世道太平得夠久了,也是時候換換天地了。”
石光童目光火熱,雙手放在腿上,搓幹掌心的汗珠。
渤海國偏安一隅,百年來一直依附著大周,年年來供歲歲來朝。可到了這一代,渤海王野心勃勃,不甘再成為大周的附庸,勵精圖治十餘載,選賢舉能,厲兵秣馬,令原本弱小的渤海國逐漸強盛起來,吞渤遼,並高麗,版圖擴大足足兩倍不止。(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