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95章 二八論

字數:4537   加入書籤

A+A-




    改革不易,製度改革更難,因為這涉及到很多人的利益。在這個時代,還關係到知識階級的觀念。

    儒法之爭由來已久,以儒家大獲全勝為結果——至少儒生是這麽認為的。即使鍾繇、高柔這樣以律令傳家的人,他們也自認為是儒生,絕不會以法家自居,春秋治獄已經成了共識,如何解釋法律條文,要看執法者有什麽樣的目的。

    按法律條文辦事的人被稱為法吏,並不為世人所重。這個時代的名士以藐視法令為尚,隻問該不該殺,不問能不能殺,所以才有李膺殺張朔、岑晊殺張泛這樣的事發生。

    張朔、張泛當然該殺,但無視律令顯然不是治國之道。孫策對鍾繇說,律法必須要改革,這是治國之本,但究竟怎麽改,要反複斟酌,不能大而化之。他不提具體的要求,但有幾條原則:

    一是不能太嚴。太嚴了,動咎得罪,容易成為官員手中傷害百姓的工具,官逼民反。

    二是要明確。什麽樣的事不能做,做了就有什麽樣的後果,要讓百姓能夠理解,不至於產生混淆,也不能讓官員有太多的操作空間。立法的目的是規範百姓的行為,減少犯罪,而不是為執法而執法。

    三是要有辯護。有罪無罪,不能隻聽官員一麵之辭。

    鍾繇對前兩點沒什麽意見,最後一點卻是不明所以。孫策略微解釋了一下。

    在見鍾繇之前,他也對相關製度做過一些了解,和張紘、虞翻以及高柔、伊籍等人都有過商討。僅從製度而言,秦漢法律是很慎重的,尤其是涉及殺人的案子,通常都要經上級部門複核,殺人甚至要皇帝親自批準。但案件審理還是由官員獨立完成,並沒有給當事人多少辯解的空間。會不會出現冤案錯案,會不會出現判罰不準,取決於官員的人品。

    但人品這種事往往是不可靠的。地方審理案件的都是本地人,太守、縣令不可能脫離本地掾吏的協助獨立審案,有沒有人在太守府、縣寺當差,就成了有罪無罪的關鍵,官吏利用手中的權力打擊報複異己的事屢見不鮮。

    孫策希望能建立一種辯護的製度,讓另一方也有發聲的機會,以抑製執法中的循私舞弊,公器私用。

    鍾繇聽完,眉頭緊皺。“大王,如此一來,隻怕官吏數量太多,朝廷供養不起啊。”

    “公所言甚是。”孫策撫著額頭,也有些頭疼。管得細了,官員的數量就會增加,相關的支出也會暴增。別的不說,他將郡縣的民政、軍事、監察權分開之後,原本一郡隻有一個太守,一縣隻有一個縣令長,現在又多了郡尉、郡監、縣尉、縣監,俸祿開支也因此翻了一番。如果按照他的設想,對執法進行細化,初步估計,俸祿開支至少要增加三成。

    古代官製大而化之有時候是不得已,一是技術無法實現,二是財政開支負擔不起。

    “所以隻能挑最要緊的先做。不知鍾公有沒有聽過一個二八論?”

    鍾繇欠身施禮。“臣愚陋,未曾聽聞,敢請大王指點。”

    “天下事,八成麻煩出於二成原因,另二成麻煩則出自八成原因。我們現在就要找出那二成原因,先解決八成麻煩,剩下的事再慢慢解決,不要指望著什麽事都在掌握之中。真要如此,那就隻能把事情極度簡單化,比如百姓隻能耕戰,不及其餘。真要那麽幹,孤會成為暴君,鍾公也會被人罵為虎作倀。”

    鍾繇久經仕宦,一下子明白了孫策的意思,啞然失笑之餘,又敬佩不己。“大王所言極是,合乎聖人治國之道。大道至簡至易,簡則能知,易則能行,以二製八,想來還是可行的。其實真正說起來,官也好,民也罷,真正作奸犯科的不足一成,處理好這一成,天下可安。”

    孫策大笑,探身過去,拍拍鍾繇的手背。“公此言,深合孤意。周武王有亂臣十人,滅商建周,開八百年基業。大吳若有大臣如公十人,孤可臥治天下矣,傳國千秋。”

    鍾繇又興奮又不安,覺得肩上沉甸甸的。他躬身再拜。“蒙陛下錯愛,臣誠惶誠恐。”

    孫策和鍾繇談了大半天,留鍾繇用了一頓午飯,傍晚時分才送鍾繇出宮。他本打算將鍾繇送到宮門口,鍾繇卻再三推辭。他深知木秀於林,風必摧之的道理,孫策對他越是尊敬,他的壓力越大,不知道有多少雙眼睛看著他呢。

    不出鍾繇所料,他剛出太初宮,就被一群人圍上了。清晨他入宮時受吳王禮遇的消息已經傳遍了大半個建業城,不僅汝潁人士歡欣鼓舞,就連那些被迫賦閑的前朝老臣都有些心動。既然鍾繇能得到吳王重用,他們也有機會啊,論仕宦經驗,比鍾繇豐富的人比比皆是,隻是以前態度不端正,沒有擺正自己的位置,這才沒入吳王青眼。

    鍾繇婉拒了無數宴請,徑直來找荀彧。

    荀彧聽完鍾繇的轉述,沉吟良久。他也覺得這件事很棘手,涉及麵太廣。凡立新朝,必然會對律令進行變革,新朝不能用舊律,這是成例。就大吳而言,事情又要複雜很多,孫策推行新政十餘年,變更了很多東西,當時並沒有形成係統的律令,如今新朝肇立,自然要進行整理。

    這個工作量可不小。即使是以孫策所言的二八論,抓大放小,這也是一項大工程。

    荀彧反複想了想,建議鍾繇和郭嘉通通氣。論對吳王心思的把握,沒有人能超過郭嘉。此外,鍾繇還可以請求國是院協助,黃公琰那些老臣既有經驗,又有時間,應該能幫得上忙。就算他們什麽也不做,有這些老臣鎮著,輿論壓力也會小很多。

    鍾繇深以為然。他隨即又說了孫策有意請他教導孫權的事。

    荀彧瞅著鍾繇看了半晌,忽然笑了。“元常,這是個機會,或許能讓許子將脫困。”

    “許子將?”

    “是的,吳王對這個二弟一向有些成見,隻是迫於太後之命,不能不有所顧忌。太後憐子,人之常情,但她畢竟是一婦人,見識有限,許子將若有所進言,她不可能不聽。”

    鍾繇恍然,指指荀彧,放聲大笑。

    ——

    別人找郭嘉不易,鍾繇卻不難。見鍾繇登門拜訪,鍾夫人設下盛宴,又派郭奕去軍情處找郭嘉。

    趁著這個機會,鍾夫人和鍾繇聊了幾句。鍾繇受吳王禮遇的消息,她也聽到了,既為鍾繇高興,又為鍾繇擔心。身為郭嘉之妻,袁衡、袁權的閨蜜,她對吳王的了解遠遠超過一般大臣。

    “兄長,吳王說的那個二成,至少有一成要落在官員身上,說不定更多。”

    鍾繇正為這事犯愁,見鍾夫人有想法,自然不放過請教的機會。“怎麽說?”

    鍾夫人含笑說道:“人皆言大王好孟子,卻不知大王好孟子何處,依我看,大概可以歸結為兩句話:一句是‘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一句是‘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你看他的所作所為,有出於此二者嗎?你變革律令,若從此二處著手,庶幾無大錯。”

    鍾繇若有所思,連連點頭讚同。他對吳國新政不陌生,隻是沒有鍾夫人想得這麽透徹。仔細想來,這兩句堪稱要害。孫策奪世家土地,並不是敵視世家,而是要保證百姓有生存之本。百姓安居樂業,天下便安,縱有不臣,也掀不起什麽風浪。百姓衣食無憂,誰願意造反?

    同樣,對世家而言,失去了土地,並不代表他們的財富就沒了,隻是不能躺在產業上睡覺了。除了做官吃俸祿,他們還有很多生財之道,隻是這些生財之道都需要他們付出努力,開工坊也罷,經商也好,都有競爭,不像田產那樣穩定,如果不花心思,不僅賺不到錢,反而可能賠錢。

    這就逼得他們不斷的改進工藝、提高技術。這幾年工商業發展迅猛,除了政策扶持之外,世家之間的競爭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作用。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馬車,更新迭代之快,令人瞠目結舌。當初鍾繇在長安時就已經深有體會,後來坐鎮襄陽,近距離的考察南陽工坊,深知馬車工坊對技術的重視,南陽木學堂的招生規模一年比一年大,還是供不應求。

    馬車如此,船也是如此,不管是戰船還是商船、民船,幾年間技術提升超過了之前幾十年、幾百年。南陽木學院甚至專門為此成立了一個分院,專門研究船舶的製造技術。

    既然保護百姓是第一要義,那吳王的意思就很明白了,改革律法,就是要從根本上保護百姓免受官吏的盤剝侵害。因此,加強對官吏的管理就成了新律令的重中之重,也就是鍾夫人所說,這二成中至少有一成要落在官吏管理上。

    “小妹,你這幾年進步很大啊,依我看,不弱於荀文若。”

    “荀文若?”鍾夫人嘴角微撇,笑了笑。“他現在一心學留侯張良,就差入山辟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