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入獄

字數:4515   加入書籤

A+A-




    秦檜所言孝道,實乃表麵說辭,其真實意圖並非如此。小說一方麵是因其與金人勾結,此刻自應為金朝說話;另一方麵則是投高宗之所好若大宋與金國再戰下去,勝出之可能極大,至那時金放還欽宗,豈不對高宗之皇位造成威脅。

    趙鼎方進道:臣以為,此刻我大宋士氣正盛,而金國內部動蕩不安,應趁此佳機揮軍北,直搗黃龍,將金國一舉殲滅。

    高宗聽了道:趙丞相所言確有道理,然朕之生母尚在金人之手,豈可違逆孝道,棄她於不顧

    趙鼎道:盡人皆知,金人生於蠻夷之地,性反複無常,此次極有可能背信棄義,出爾反爾,故金人所言當不能盡信之。反而,若我大宋軍隊繼續乘勢進攻,待金國將來至了無路可退之際,它自會主動將太後送回以求生路,而無須我大宋受割地這等恥辱。

    高宗聽此,竟是無話可說。

    少時秦檜又道:趙丞相言之輕巧。若要將金國逼至無路可退之地,非但困難重重,且付出代價甚大。金國雖乃蠻夷,卻也是兵強馬壯,不可小覷。我大宋實力雖強,但因連年征戰,損耗亦不少。且若一旦大戰,受苦的僅是天下的百姓。故臣以為,此刻應當求和,養精蓄銳,待我大宋將來元氣徹底恢複之時,再舉兵直搗黃龍亦不遲。

    長風駁道:秦大人所言差矣。正所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在我大宋養精蓄銳之時,金亦會逐漸恢複其氣力,到時何強何弱,此刻自無法推斷。況金現下可謂是內憂外患,危機重重,內有權利紛爭,亂不可控,外又與我大宋兵戎相見,節節敗退。因而說,此時乃滅金最佳時機,若擇妥協,當後患無窮。

    秦檜聽了,竟攜著輕視的語氣道:殳大人,你是否多慮了。我大宋好歹亦是泱泱大國,兵強馬壯,人才輩出;而那金國乃蠻夷之地,即便是再恢複個幾十年,實力自仍是不敵我大宋。又何必窮兵黷武,非致其死地不可況如今宋金兩國不合,西夏等蠻夷國早已是虎視眈眈,若再與金拚個你死我活,難保他國不會從摻和,到時恐怕是多麵受敵,雙拳難敵四手了。

    高宗見兩方爭執不下,隻得問群臣:議和或交戰,其他愛卿以為如何

    臣以為以交戰為佳。

    臣更傾向於議和。

    但見其餘大臣觀點不一,但持主戰觀點者卻明顯多於持議和觀點者。高宗見此,竟是難以做出抉擇。這倒並非他心無主見他為保皇位,自是更傾向於議和,然因他見朝主戰人士不少,若此刻便做出議和之選擇,難保不會引起朝這些臣子的怨言。

    便隻得道:既然和戰難定,不如爾等回去再仔細思思,究其利弊,明日再續作討論。

    盡管此事已暫時擱置,但高宗心仍頗為不安,擔心承受不住眾主戰大臣之壓力,最後隻得選擇交戰。他一向知秦檜詭計多端,又頗為維護自己之皇位,便於這日召秦檜至藏書閣,欲請他出謀劃策。

    高宗一見秦檜前來,忙從禦椅起身,笑臉盈盈行去,道:秦愛卿,你總算來了,你可知我今日喚你前來所為何事

    秦檜早便是高宗肚子裏的蛔蟲,又豈會不知他此刻在思甚,未加思索便答道:聖喚微臣前來,定是為了議和之事吧

    正是正是高宗一臉欣喜,似瞬間覓到知音一般,忙問:秦愛卿以為,朕該如何抉擇

    秦檜一本正經地道:常言道,一山不容二虎,想必聖亦知曉這其道理。若是我大宋軍隊一味北,結果自是可想而知。

    高宗輕歎一氣道:是啊,朕亦是早已想到。隻可惜眼下大多臣子皆持主戰之觀點又忙扭頭問:秦愛卿可有化解之法

    秦檜歪嘴一笑,自然是有。

    愛卿快說

    秦檜道:眼下主戰人士雖多,但為首者卻不過一二,欲削主戰派之氣勢,何不來個射人先射馬,以起個殺一儆百之效

    高宗聽後一驚:你是欲讓我殺害朝臣

    秦檜笑著搖頭道:非也非也。我所說的殺,並非真的殺,而是降其職。

    高宗聽了疑惑生:話雖如此,但豈可說貶則貶畢竟眾臣皆是為我大宋社稷著想,乃行使既有諫權,並無不什麽犯之處啊

    陛下勿憂,依微臣推測,近日定有激折奏。到時,微臣自可為陛下清除顧慮。

    高宗聽了雖是心存些不解,卻也放心了些,因念既是秦檜所言,定不會有什麽差錯。

    果不其然,翌日,樞密院編修官胡銓書高宗,對金國議和之陰謀進行揭露,又要求高宗斬秦檜王倫孫近三人以謝天下,若不然,便寧赴東海而死,亦不處小朝廷而活。奏書既,秦檜以狂妄凶悖,鼓眾劫持之罪名,詔令將胡銓除名,貶送昭州管製,並降詔傳告朝廷內外。

    得知此消息,長風與朝好幾大臣紛紛向高宗求情,言胡銓所奏乃出於愛國之心,不當過責。高宗聞此大怒,當下斥長風幾人包庇狂徒,乃犯作亂之罪,故將其一並打入大牢,除名。後日幸得趙鼎求情,高宗方將幾人放出,卻皆是多少被貶職。而長風則被貶為監察禦史。

    這日長風出獄,方歸至府園,但見落葉飄零,芙蓉凋謝,又聞金桂飄香,心不禁感慨萬千。詞曰,自古多情傷離別,更哪堪,冷落清秋節。又是一年秋日這憂愁多發之季節,卻是物不似人亦非,心之愁不免添了幾尺。於是提筆填了一首西江月,道是:

    落葉衰枝蟬退,涼風空沼荷殘。高堂不曉雁雙還,新桂來時知變。

    日夜難逃愁處,三更苦淚無眠。且拋心事九霄間,豈料夢忽見。

    想以前在樂天村的時光,每遇憂愁便可與彩苓傾訴,每作一詩詞便可念與彩苓聽,而她總能讀懂自己心事。而如今作再多的詩詞,卻隻能獨自一人慢慢咀嚼,品嚐其苦澀。心之思念,心之惆悵,竟尋不到一人可以訴說。

    早在北宋末年,因宋廷政治腐敗,各地紛紛發生過不少武裝叛亂,而大多皆被朝廷鎮壓。然靖康之亂後,叛亂現象便是此起彼伏,這些武裝叛亂主要有二類,一類為農民起義,二類則是從前線退下來的潰兵所結成的流寇與宋朝展開的武裝鬥爭。前者大多打著反抗宋朝腐朽統治的旗號,倒可謂是正義抗爭,而後者有不少幹下燒殺搶掠殘害百姓等事的,實為盜賊之舉。

    紹興九年,宋金和議達成,消息一出,轟動全國,各地又驟生不少動亂。

    有一支無名百人流寇武裝,其領導者名喚何安,乃於宋金戰爭的宋軍逃兵。這支武裝結成於紹興八年,本遊走於荊湖一帶,所過之處,為了不少燒殺搶掠之事,故百姓皆對其聞風喪膽。宋金和議達成後,趁動亂四起,何安一日竟率部下將祁陽縣城攻占,殺害新任縣令,在城大肆燒殺搶掠,消息一傳出,四周百姓紛紛奔走逃命。

    長風乃四日後方才得知此事,一時霹靂震驚,不由悲痛來襲,因他兩位親兄遠誌青雲尚在祁陽縣為官當差,既縣令都被殺害,想必二人自難以幸免,而二小的性命則更不堪想象。糾結哀痛許久,隻得將這消息告知殳鶴與李氏,二人聽了自是悲痛欲絕,不能自已。

    長風這便又想到彩苓一家許尚在家鄉,安危不明,便是寢食難安,心亂如麻。故決定歸鄉一趟,一來可探探祁陽縣城如今的情況,一方麵亦可助彩苓一家遷移安置。遂於第二日向禦史大夫請求還鄉,被批準,當日快馬加鞭趕回。

    這般不出三日,方至家鄉祁陽境內,卻見道路逃難人口甚眾,男女老幼,皆是悲苦著臉,步伐匆匆。

    至祁陽城外百丈處,竟見城門禁閉,而城樓有不少身著靛色服侍身披鎧甲之人巡視把守自是何安還占領著祁陽城,尚未離去心不免膽戰心驚。於是隻得調轉馬頭,朝樂天村去了。

    終至了村口,竟遠遠見得幾位背著包袱的村民正向這方匆匆行來,行近看時,卻見其乃村長一行人,忙呼道:村長便翻身下馬行去。

    村長見是長風歸來,卻是一驚,隻滿麵焦急地道:哎呀長風你怎的回來了趕緊走吧,亂賊要來了

    誠大叔一家現在何處

    這我哪知道啊,估計早已經逃走了

    走了

    村長重歎了一聲,那日,縣城被亂賊攻占的消息一傳來,咱村便有人陸陸續續地逃走了。而我身為一村之長,自應等到眾人都安全離去了方才能走,故耗到了今日。我幾人已是村裏最後的一行人,今日一去,這村便成了空村,故你莫再回去,回去亦是無用,尋不到人的

    4242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