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回航

字數:3165   加入書籤

A+A-




    ……

    1493年1月6日,鏡頭回到美洲加勒比海。

    海天一色,碧波萬頃,“尼尼亞”號,靈巧的“女孩”,獨自航行在回到伊比利亞的道路上。

    哥倫布四天前留下“聖誕節”村,離開了伊斯帕尼奧拉島。他的離開還有另一個不方便告訴他人的原因——他擔心馬丁-阿隆索-平鬆駕駛著速度最快的“平塔”號,會先他一步回到西班牙,散布汙蔑他的消息,與自己爭奪發現“印度”的榮譽。他的判斷不假,很快有一種說法流傳開了,平鬆才是第一個發現陸地的人,這樁公案引發了長達6年的爭論。爭論本來還要持續,但在1499年12月25日,達-伽馬遠征印度歸來不久,斐迪南讓伊莎貝拉事先致信羅馬教皇後與他共同宣布:當年到達的土地是新大陸,它的發現者是萊夫-埃裏克鬆,特此冊封其為聖徒——因為他虔誠地信仰上帝,在上帝和基督的指引之下發現了新大陸,從而為廣泛傳播基督的福音奠定了基礎,並搭救遭遇海難的基督徒……

    ……

    突然,左側的海平麵上,露出了桅幹和船帆的遠影。

    平鬆船長帶著平塔號,好巧不巧地和哥倫布會合了。

    兩個人的見麵稱不上多麽愉快。平鬆船長試圖解釋,他的不告而別,不是有意為之。但哥倫布根本不信,他指控平鬆的行為是犯上作亂——違抗“大洋海軍上將”的命令——這令他在穿過“碧”波萬頃的馬尾藻海時遭遇巨大的信任危機,拜斐迪南的踏歌送行所賜,倒是沒有被迫許諾10月11日後返航;平鬆為他和他的部下搜羅了不少黃金,這又使哥倫布增加了怒氣。同樣平鬆也譴責哥倫布留下39人的行為甚為不妥,後者反駁如果不是平鬆的船私自離開,他也不會迫不得已這麽做(盡管“尼尼亞”號上還有十幾個印第安人)……

    大家吵鬧著前行,殊不知,他們的新大陸之行,可能是因為走得太過匆忙,九九之數未全,還當再生一難……

    1月13日,風停了。兩艘船來到一個沒有遮擋的天然港灣。一些水手被派到岸上收集番薯,然而他們遇到了臉上塗著木炭、凶神惡煞的印第安武士,來自加勒比海的那些食人部落,哥倫布之前自詡五十人就能征服土著的想法遭到了挑戰,但並沒有推翻,有趣的是,不算他自己,剛好就剩下五十個人——當然平鬆船長也許不會為他賣命——結果是西班牙人取得了勝利,使用原始弓箭的印第安人傷了兩個,但無人被俘,其餘的人都逃回去了。

    這是歐洲和新大陸本土居民的第一次武力衝突,日後,不知有多少西班牙人倒在印第安人的刀劍和弓弩下,更多的印第安人將被槍炮和疾病殺死,而新大陸的疾病——梅毒,也將傳遍放蕩與縱欲的歐洲。

    這一次,在斐迪南的推動下,整個美洲大陸將要陷入更大的戰火之中,一甲子之內,北起阿拉斯加和加拿大,南至火地島,全部的印第安人將遭到血洗,燧發槍、排隊槍斃、西進運動、保留地,超越時代的軍事技術和擴張政策,將讓更多的人流下血和淚。

    “一切本該如此,不是嗎?”斐迪南喃喃自語,但是充滿了自信,“我倒是心安理得呢。沒有我,會有人做得比我更狠,至少我的美洲,沒有三角貿易。感謝我吧,黑叔叔們!”

    後世的教科書總是強調這樣一個數字,三角貿易讓非洲損失了近1億人的精壯勞動力,仿佛暗示有了這一億人黑叔叔們就能幹出什麽驚天動地的大事來。

    多了一億黑叔叔,少了來自美洲的玉米和馬鈴薯,以及西方的近代政治體製,非洲的死亡率在什麽水平上,斐迪南表示相當期待。

    但他可不會幹損人不利己的事情,扶值幾個大號的利比裏亞,玩剪刀差才是統籌兼顧的發展戰略。等待其他歐洲國家將非洲的剩餘部分發展為殖民地,而時機成熟之後,就可以站出來登高一呼,黑叔叔們便翻身做主人了,再然後,國際大軍火市場就這麽誕生了。

    至於非洲人的意願——十九世紀四十年代,達荷美國王哥祖這樣說:

    販奴貿易是我的治國之策。這是財富的來源和榮耀...母親哄孩子入睡時就說敵人已經被打倒,成為奴隸了...

    1807年,不列顛議會通過法案禁止販奴貿易。邦尼國王(現今為尼日利亞)對此感到驚恐:

    我們認為這一貿易必須繼續下去。這是神諭和祭司的裁定。他們說雖然貴國十分偉大,但是神明自己規定的貿易是不可以被阻止的。

    ————分割線————

    與土著的衝突讓哥倫布更急於回家。修理船隻之後,他們帶著黃金、食物樣品、鸚鵡和在開始的幾個島捕獲的一些土著居民回歸。

    他們遇到了壞天氣,平鬆的船被吹到加利西亞,之後向南越過葡萄牙海岸線回到伊比利亞半島南部的出發地。至於哥倫布,他就直接去了葡萄牙,自稱是受無法阻擋的風暴影響,不過這肯定不是他和葡萄牙國王若昂二世會麵至少三次的原因。

    “伊莎貝拉……”若昂二世惱怒地攥緊了拳頭。“我會采取措施保護葡萄牙的利益的……我要向教皇告狀……”

    “求之不得!”斐迪南嗬嗬冷笑,“伊莎貝拉,他一定是假裝不知道教皇是卡斯蒂利亞人……”

    哥倫布帶來的土著用豌豆擺出“世界”的版圖,葡萄牙永遠失去了曆史的機遇。

    “這一次,我要那條分割線,定格在佛得角以西100海裏!”斐迪南冷笑,“曆史上想著我們是親家,你弟弟還是我女婿……所以傻乎乎地讓步了……”知道匈奴和漢朝的關係麽?“外甥可以打舅舅,嶽父當然可以教訓女婿了!”

    “一四九三年,那是一個春天;有一位國王,在歐洲的西南邊,畫了一個圈……”

    一個大圓,把地圖上的伊比利亞半島囊括在內。“現在還不是時候,等我擺平了新大陸、意大利和法蘭西,就是伊比利亞半島人民恢複國家統一的偉大時刻了!”

    羅馬於1179年承認葡萄牙的獨立。但那個曾經的“西班牙皇帝”,從沒有正式承認過這個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