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二章 自古十二出良炮

字數:4505   加入書籤

A+A-




    ps:其實這火炮的事情還沒有說完,但是這章完了之後火炮就先頓一頓,把政治和文化改革先開個頭,比如說文官製度和大學~⊙?⊙!~

    這是今天第三更,明天就一更吧……遵守兩更獸原則不動搖……

    ……

    山地榴除了對付比利牛斯山麓的法國人和南北美洲的印第安人,還在西班牙本土有很多用武之地。

    比如說,加泰羅尼亞,如果加泰羅尼亞人願意,可以在山地和農田邊上嚐嚐這些爆炸彈。

    但是,遺憾的是,加泰羅尼亞最近是老實了,不敢有什麽動作。

    而山地榴在西班牙本土最活躍的地方,將是卡斯蒂利亞的南部!

    就是安達盧西亞和格拉納達!

    在當前基督教和和平教之間空前激化的矛盾下,那裏的摩爾人,遲早都要發動暴亂。

    摩爾人的暴亂可以成為斐迪南削弱卡斯蒂利亞貴族的手段,但是這些暴亂,終究還要平息下去。

    曆史上,卡斯蒂利亞軍隊在鎮壓過程中暴亂很多缺陷,比如說包括貢薩洛的哥哥在內,一隊卡斯蒂利亞軍隊被摩爾人引入山穀,然後屠戮殆盡。

    阿拉貢軍隊可不能出現這種情況,如果他們手上有些十二磅山地榴彈炮,肯定不會這樣毫無還手之力。

    在西班牙南部的山嶺之間,山地榴是真正的山地榴,可以最大限度地發揮出它的優勢。曆史上西班牙軍隊在山地無法施展炮兵的情形會不複存在,山地榴配合三磅炮和穆什特克火繩槍,可以盡情地收割摩爾人的生命。

    當然,是否要全力鎮壓摩爾人,取決於斐迪南和卡斯蒂利亞貴族的博弈,摩爾人可以成為拖累卡斯蒂利亞貴族的一個程咬金。

    山地榴在戰場上的具體編製,理論上可以把六門山地榴編成一個炮兵連,配上33頭騾子,這些騾子可以運載所有的火炮、一個備用炮架、各種炮兵用具和288枚炮彈。

    不過在實際應用中可以更加靈活,比如說通常四門炮就可以編成一個連,在16世紀初拿來轟擊敵軍足夠用了。甚至,在對付摩爾人和印第安人這種低端的對手時,可以把炮兵連拆開,把單門火炮配屬軍隊。由於適合做騎兵炮,大部分配給騎兵,少部分配給步兵。裝備了山地榴的“驢炮兵”們在地形允許的情況下可以將整門榴彈炮掛在拖車後讓一頭騾子拉走,馱載時,第一頭騾子馱炮身,第二頭馱炮架和車輪,第三頭拖著兩個彈藥箱。騾子前後間隔2碼,每頭騾子可以馱250-300磅,也就是120~150公斤左右。

    斐迪南在阿拉貢軍隊中擴充炮兵的編製,把騎兵團加入專門的騎炮連,從各個騎兵連中抽調炮手。一門山地榴彈炮的炮手隻要六名,比其他大型的野戰榴彈炮需要八九名炮手來說好了不少。

    為了進一步增加輕便性,斐迪南還準備砍伐大量白楊樹、橡樹、岑樹,製作長條白楊木的彈藥箱、炮架、車輪、輪軸等……

    山地榴可以發射的炮彈多種多樣,像實心彈、榴彈、榴霰彈、霰彈或葡萄彈,發射藥為黑火藥,通常不到1磅,實心彈膛口初速650英尺/秒。所以一個彈藥箱子裏可以裝八枚各型炮彈,比如說榴彈兩枚啊,榴霰彈六枚,哦,還可以再塞進去一枚霰彈,這樣就有九枚的裝彈量,而且彈藥箱空重就20磅,才九公斤的重量,比起普通12磅榴彈炮的彈藥箱500多磅重量相比是天淵之別啊……

    不過,盡管輕便易攜、功能多樣是山地榴的重要的優點,但騾子的運載也並非完美。

    近代早期,給炮兵用的牲口主要就是馬、騾子和牛。雖然騾子的載重量比馬大,也比馬好養,所以山地榴用騾子來拉,但其實野戰炮兵一般不用騾子來拉火炮和彈藥車:在猛烈的炮火下,馬和騾子都會驚慌,不過馬隻是揚揚蹄子,而騾子則會尖叫打滾,根本無法控製。

    美國南北戰爭時期,山地榴仍然主要使用騾子是因為在丘陵地區騾子的通行能力比馬強,而且在戰場上,山地榴可以用人力推上火線,把騾子留在後方。

    不過從南軍的一些糟糕的案例來看,這也不怎麽靠譜。

    比如說共和港戰役中,南軍的一個山地榴彈炮連隱蔽在溪穀裏,他們的位置很安全,北軍的炮火根本打不到,但是騾子不知道思考,隻聽得到炮彈的聲音,然後就一踢二跳三打滾,三四個人才能控製住這些家夥。

    好吧,斐迪南對此也沒有特別好的方法,唯一有點作用的就是在野戰時引入軍馬——區分戰爭對象,對於摩爾人和印第安人這些弱雞,當然就用騾子足夠,這些人根本還停留在冷兵器時代,即便摩爾人有些小炮,也壓根不成氣候。

    對於法國人的話,就要帶上一些軍馬來挽載這些山地榴了,不然被法國人的炮兵嚇壞了就鬧了烏龍,不過16世紀初法國人的火炮和美北軍顯然是沒法比的,應該也沒什麽大問題……吧?

    ……

    嘿嘿,除了m1841式十二磅山地榴彈炮之外,斐迪南甚至還能拿出更輕便的火炮來,也就是十二磅臼炮,看來美國人的腦洞也是蠻大的。

    這種更輕便的臼炮,是m1838式24磅臼炮的縮小版,炮管75磅,橡木基座70磅,全部加起來竟然隻有145磅,總共才60多千克,兩個人就可以搬動。身強力壯的甚至一個人就可以。

    南北戰爭中真的湧現出很多神器啊,隻是當時的美國和世界都沒能意識到它們的深遠意義,於是都被埋沒在了曆史的長河之中……

    比如說這一款,就是本書主角斐迪南二世和共產主義偉大導師恩格斯——沒錯,真的是偉大導師介紹過的——欽定的19世紀中葉終極炮決神器:韋特沃斯後膛來福炮!

    韋特沃斯後膛來福炮是線膛炮和後膛炮,它不是美國人發明出來的,而是由英國人韋特沃斯設計並在英國製造的。雖然它在南北戰爭期間不怎麽常見,但它是現代火炮的先驅者之一。

    當然,韋特沃斯後膛來福炮是一個係列,它有三種型號,三磅炮、十二磅炮和八十磅炮(是80磅沒錯,口徑223.52毫米)!

    不過其中最令人稱道的還是十二磅韋特沃斯後膛來福炮。果然是自古十二出良炮嗎?

    它的炮膛不是圓的,而是六角形的,據恩格斯所言,膛線纏度幾乎超過阿姆斯特朗火炮的一倍;為了適應火炮外形和便於操作,炮彈是由炮尾部裝填的。

    韋特沃斯後膛來福炮非常堅固耐用,炮膛壽命超過3000發。

    但是讓人更驚歎的是它的準確度:

    拿破侖炮在1600碼外開火,可以打中穀倉。

    而這種韋特沃斯後膛來福炮連續發射在同樣的距離外連開十炮,彈著點隻有五寸的偏差!

    在16世紀初那個時代,這可以當“狙擊炮”來使用了,完全就是一名狙擊手的節奏啊!

    它甚至可以用來向水上目標開火,如果使用八十磅的韋特沃斯後膛來福炮,就算當時最大的戰艦,也隻能乖乖退散!

    當然,這種炮的高精確度、經久耐用和威力巨大(炮彈非常堅硬,不帶鉛殼),讓它極適合於打巷戰,就是不知道被這種炮轟擊了數千次後,一座城市或城堡還能剩下多少……實在是貨真價實的城市清道夫,殺人越貨,狙擊巷戰的不二之選!大不列顛無產階級革命的強力武器!……可惜偉大導師手頭沒有……

    當然,好炮必用好材料,如果沒有斐迪南攀科技樹,16世紀初的土著們對此隻能抬頭望天:由於炮彈和炮膛一絲縫隙都沒有,緊密貼合,需要用臘和油的混合劑來潤滑並同時減小空隙。最重要的是,鑄造炮身和炮彈的是“均質鐵”。不要以為這是鍛鐵,這其實是含碳量0.06%的不折不扣的低碳鋼!如果是其他國家其他人,根本就無可奈何,上哪兒找低碳鋼?

    斐迪南的平爐煉鋼可以產出低碳鋼,但是產量也不高,雖然欽定了這種炮決神器,但是設計、材料、潤滑劑等等都需要時間,起碼也要1496年下半年才可以開始生產,但是1496年下半年想生產也不實際,其他量產的火炮等著呢……

    所以,這種火炮的生產得等到1497年才能開始。到那個時候,才可能有獨立分子的腦袋被它轟成碎片……

    斐迪南現在回頭想想,那些加泰羅尼亞人真是幸福啊,不知道我的腦子裏想些什麽,如果他們知道,會不會先自己撞牆而死,起碼還留個全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