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一章 一飲一啄一河蟹
字數:29105 加入書籤
……
於是,就在1495年聖誕節這天,徹底征服伊斯帕尼奧拉島的報告送到了斐迪南手上。
這件事情之後,伊斯帕尼奧拉島施行了更加嚴厲的管製措施,取消了任何形式的私人武裝。
“陛下,我建議應該發布詔令,借此機會明確禁止西方領地上所有未經國王準許的私人武裝和武裝船隻。”
剛剛從紐芬蘭歸來的加拿大總督豐塞卡,分享了報告的“喜訊”之後,向斐迪南提出了這樣的建議。
“是的,就這樣吧!不久我就正式發布命令。另外,我最近接到一些貴族和富商請求王室的區域殖民許可,不得不說他們真有創意……”斐迪南點點頭,並且吐槽了一些貴族蠢蠢欲動的行為。
“那些請求也一並凍結!等海岸據點穩定下來以後,在南美洲可以部分發放給貴族的許可,但是數量要控製,管理要嚴格,不允許私人武裝。這是王室的西方領地,忠於王室的秩序是必須保障的!……至於加拿大和美利堅,我以後會有正式的法案。”
“陛下,我還有個想法想說一下,最早是幾個教士提出來的。”豐塞卡又提出了一個有意思的建議。
就是之前到新大陸的教士,尤其是在紐芬蘭島和格陵蘭島的那些教士們啊,一開始到這苦寒之地,尤其是格陵蘭戈特霍布那地方,著實凍得瑟瑟發抖。
但隨後,他們發現,這一帶新發現的蠻荒土地,對於教士們的傳教事業來說,絕對是一個天堂般的地方!
土著太好騙了!
截止1495年聖誕節,教士們在北美的傳教事業已經足以彪炳史冊了——
紐芬蘭島上的四萬貝奧圖克人,1493年春,皈依天主教。
魁北克附近的1500多名印第安人,1495年夏秋,皈依天主教。
德拉瓦族印第安人(紐約附近),1493~1495年,約1000人皈依天主教。
格陵蘭島戈特霍布附近約2000名因紐特人,1495年秋冬,皈依天主教(戈特霍布的主要居民其實是他們)。
由於拉布拉多“宇宙部落”入侵,豐塞卡抓住時機,斷然發動計劃之外的征服拉布拉多半島的戰爭,威懾各中小部落。
1495年秋冬,拉布拉多半島並入卡斯蒂利亞和阿拉貢版圖,影響控製疆界從內陸延伸至魁北克河口。
使拉布拉多半島印第安人土著四萬多人皈依天主教。
北美地區(格蘭德河以北的美洲,數據不包括西印度群島、巴拿馬和巴西)已經有近90000人被忽悠成為基督徒。此時西班牙也就派了近萬的屯墾兵團而已。
由此,教士們信心大振,每天都可以忽悠數以百計的印第安人皈依天主教,他們覺得自己的人生有了意義,生命的價值不斷提高!
也好在是西班牙的教士,要說換成教皇國那裏,上帝腳下的天主教教士,已經腐化不堪了。
1495年冬,屯墾兵團隨軍教士們根據從伊比利亞半島來的消息,決定明年深入聖勞倫斯河流域和哈得孫灣沿岸傳教。
並且,他們提出了通過不斷傳播福音的方式,不戰而屈人之兵,讓所有印第安人皈依天主教,並且,對那些被俘的印第安人,不應一味奴役殺戮,而應該向他們傳教,讓他們皈依上帝,懺悔罪過,把他們發展成基督徒。
……
雖然豐塞卡認為這樣的想法過於理想化了,不過對於鎮壓伊斯帕尼奧拉島、波多黎各等地的土著反抗他認為有借鑒意義,讓那些被俘的土著們皈依天主教,尤其是其中有一些部落高層人物乃至酋長本人,這能夠消減土著的反抗之心,有望在屠殺後(屠殺後……)的被征服地逐步達到“和平共處”。
比如說,屯墾兵團在後世太子港附近抓獲的瑪瓜那部落酋長父女,被戴上鐐銬,和征服伊斯帕尼奧拉島的報告一並送往巴塞羅那。現在,可以把酋長拿來做個實驗。
“想法不錯,但……”斐迪南笑著搖了搖頭。
“眼界還不夠開闊,目標還不夠宏大。我早就有計劃,推動大規模的聖光……傳教事業。”
聖光不可怕,就怕組織化。
“我和伊莎貝拉已經商量好了,今天還要由她宣布聖天使會的成立呢!”
咦?怎麽是個修女會?
嗯,耶穌會表示(?????)我這個大boss還不到出場的時候,咱們先熱身,怎麽樣?好鋼要準備長一點時間,斐迪南已經在醞釀了。1497年咱們就光榮登場啦!
而聖天使會的成立,是已經有長期的基礎的。並不是斐迪南近年的推動,而是伊莎貝拉女王登基以來一直在支持籌建的一個組織——聖母無染原罪會。當時尚未建立。
作為收複格拉納達王國的天主教女王,不僅把自己和自己的家族視為基督利益的捍衛者,而對於提高聖母瑪利亞的地位,伊莎貝拉女王一直十分熱心。比如,伊莎貝拉女王命人創作的一幅油畫中,在覆有卡斯蒂利亞紋章盾的房子前,受難後複活的耶穌出現在聖母瑪利亞麵前。
根據《聖經新約》,盡管耶穌基督在五百多人麵前出現過六七次,但沒有明確說死後出現在聖母瑪利亞麵前,但伊莎貝拉還是描繪了這個非正典的故事,並希望聖母的崇高地位得到整個基督教世界的承認。
也就是,聖母瑪利亞因她自身而偉大,而非因為是耶穌的母親。
在神學觀點上,即是聖母無染原罪。
中世紀早期為止,都普遍認為聖母也受原罪的玷染,後來到1472年,當時的教皇寫書支持聖母無染原罪,結果在天主教內部導致兩方撕逼,最後教皇很生氣,發布《太嚴重》教諭,聲明“你們這幫家夥撕得太嚴重了,都給我消停點”。
伊莎貝拉女王支持聖母無染原罪,對當時的教會產生了影響,天主教日益傾向聖母無染原罪。不過,東正教和幾乎所有新教至今都認為,聖母也受原罪的玷染。羅馬教皇最後在1854年12月8日的《天主莫可名狀》教諭中正式確立聖母無染原罪為教義之一。
作為一個唯物主義者而言,斐迪南首先是笑看各方撕逼,進一步堅定了自己的唯物主義。畢竟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為什麽要因為聖餐禮是吃發麵包還是死麵餅而導致東西教會大分裂(當然根源不在這)。
值得一提的是,斐迪南內心裏喜歡聖餐禮吃麵包,當然不能說出來,不然會氣得亞曆山大六世教皇跺著腳讓他滾去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那裏,不過君士坦丁堡已經淪陷了,普世牧首不會因為西班牙國王的個人興趣增添笑容。
因而,直到數百年後的後世,“聖母無染原罪”依然是天主教和其他基督宗教的重要分歧之一……
其次,看熱鬧之餘,如果硬要斐迪南假裝是天主教徒(其實他一裝就是五百年),他還是讚同聖母無染原罪的,理由有個人三觀、支持妻子等。
另外,斐迪南的期望就是推動嚴肅的、清廉的修會的創立。此外還有個人推動天主教改革的一些思考。
聖天使會原本是1535年創立的修女會,與烏爾蘇拉會並稱,為在全世界傳教的修女會之一。
斐迪南見伊莎貝拉對推動修女會和傳教事業都興趣濃厚,提出以“聖天使會”取代“聖母無染原罪會”,並不僅信奉聖母無染原罪,而且把基督教的信仰傳播到新大陸乃至全世界……
作者菌在聖光的事情上深入調查了一點點,發現這背後居然還有很多“愛恨情仇”,聖光菌還是有故事的仁呢。
不過,這對斐迪南是件好事,大體上是能加強斐迪南在新大陸的權力。
(另,觀察得仔細的諸位在第一卷會發現一個大新聞:未來的西班牙國名全稱多了一個字,此中大有玄機也,你可以悟出兩個字……)
……
“陛下,這次押送回來的瑪瓜那酋長及其女兒,還有二百名四十八名該部落的印第安人,也都押送到了巴塞羅那港口。”
“送回來這麽多?”斐迪南有些詫異,不過隨後反應過來,已經算少了!有時候送四五百人過來的情況都有。
“在伊斯帕尼奧拉島,屯墾兵團有執行我的政策吧?我可不是今天才提的。”斐迪南詢問道。
“陛下,據我所知,執行得很好。您提的那個對待西班牙境內少數民族的【恩威並重,剛柔並濟】政策,的確是我們統治新大陸的偉大、光榮、正確的治理策略。”
豐塞卡的話語中,已經開始習慣性使用西班牙這個詞匯,表明豐塞卡及其家族,已經在向斐迪南對於卡斯蒂利亞和阿拉貢的未來關係立場靠攏了。(豐塞卡家族是卡斯蒂利亞較大貴族之一)
這種騙麵之詞,比起其他的恭維話語來說,肯定更讓斐迪南高興。
“沒錯,”斐迪南滿意地點點頭,“隻要我們在新大陸,在格拉納達,在安達盧西亞,在加泰羅尼亞,在未來為西班牙所統治的世界各地,隻要我們堅持【恩威並重,剛柔並濟】這個民族政策,我們偉大的西班牙王室、人民和軍隊,就能做到戰無不勝、攻無不克,讓西班牙的旗幟插遍世界的每一個角落!”
不是斐迪南自吹,所謂【恩威並重,剛柔並濟】,這一少數民族政策,其中大有深意也!非第一眼看去那麽簡單。
首先,新大陸的印第安人數量多得是呢!此時僅印加帝國就有2000萬印第安人(喵?作者菌都有點懷疑)!這怎麽能說是少數民族呢?這不符合政策實施的前提條件!
所以說,我們就需要采取措施,先把印第安人給變成少數。
然後,再對他們實施【恩威並重,剛柔並濟】的策略……
而且,並不是朝廷“尊崇黃教”,而是要“傳播福音”,讓那些剩下來的印第安人皈依天主教。
……
在伊斯帕尼奧拉島,屯墾兵團就根據這一政策,對島上的印第安人采取了兩種不同的處理方式:
1對於一個印第安人而言,唔,首先,不管是“好的”還是“壞的”印第安人,你都得“活著”。“活著”懂嗎?這是個很深奧的字眼,你可以寫一本書。
先得是活著的,才談得上處理方式。
2如果你是俘虜,大部分情況下你會先變成奴隸,或者你也有機會,如果運氣好,提前投入聖光的懷抱。
如果那沒有發生,你將不得不強製服勞役一段時間,可能是一個月到三個月,甚至半年。
然後,如果你願意皈依天主教,你基本上可以去接受聖光的洗禮了。如果你不願意,那麽就愉快地充當勞動力吧。三年起步,最高終身。
如果你做出什麽不理智的行為,你隻好接受死刑了。
不一定是俘虜才會受到這樣的對待。那些強烈抵抗西班牙軍隊的印第安人部落,比如瑪瓜那,說的就是你們這幫人,給我通通當奴隸去,當然,如果你願意皈依,或者勞動一段時間後心向上帝,那就算了吧。
2如果你活著看到了這裏,那麽很幸運,你可以接受聖光的洗禮了。諸位大哥哥小姐姐會親切關懷你們的。(下方)
按照原本的曆史,16世紀中葉,天主教各修會在全球進行擴張。
修會的複興,具有重要的意義。
因為,修會是能夠實踐天主教的教義和精神,不讓它停留在紙麵上,比如天主教一直標榜因行稱義,可是文藝複興的東風之下,諸位羅馬教皇實力打臉。這就很尷尬了。
就像《此物天下絕響》之於b站一樣,各大修會當時可以說在歐洲以一己之力拔高了整個鬼畜區的高度,挽救了天主教的形象與道德。
其次,各大修會以其嚴密的組織、崇高的精神,在全世界進行擴張,這是早期的新教難以做到的。南洋、美洲、非洲、印度,世界各地活躍著的各大修會,在教皇的權威於歐洲受到沉重打擊之際,把天主教擴張到全球,把宗教“改革”的舞台擴大到整個世界,於是天主教重新獲得堅強的支撐,守住了陣地。
斐迪南準備成立的有四大修會。
聖天使會(修女會)。
烏爾蘇拉會(修女會)。
(佩服這些有毅力滿世界跑的修女)
耶穌會(傳教大佬聚集之所)。
聖光會【與前麵的性質不同】。
……
對於印第安人而言,有四類半印第安人將會接受比較溫和的處理。願意皈依的,比較溫和的(沒有反抗或者反抗不激烈、認為還有改造希望的,比如投降的伊斯帕尼奧拉島印第安人和拉布拉多半島因努人),親密盟友(比如貝奧圖克人和因紐特人),合作者(如德拉瓦族印第安人)。另外半類是一部分女人和小孩。
對於親密盟友,像因紐特人——一上來就完全被聖光忽悠瘸了,既然已經忽悠瘸了,就不用其它什麽辦法了,可以開始建設了,戈特霍布就以因紐特人的居住地和勞動力建成。像結盟程度已經到了貝奧圖克人——雜居,盟約,共治共享共建,忽悠得也差不多了,繼續忽悠即可,目前……也已經完全被忽悠瘸了。
這種好事情不是普遍現象。更普遍的是被武力懾服或者直接被武力征服的部落。
像拉布拉多半島被武力懾服,但西班牙在拉布拉多還沒有足夠的強製力量,那麽就派遣監察員(監察他們進貢和各類行為)和傳教士一起進駐部落,傳播聖光。
如果是伊斯帕尼奧拉島上的被征服部落,那麽就要由軍隊進駐,將這些部落的人,以及那些俘虜和頑抗部落中願意皈依的人,還有部分此類範疇之外的女人、小孩,集中到幾個村莊、村鎮,教授他們種植方法(地還是他們的,人身基本上還是有自由),接受洗禮,皈依基督教,宣講教義和卡斯蒂利亞語或阿拉貢語(西班牙語還沒有形成),收取什一稅,等等。
作為印第安人,這樣的下場還是不錯的。
當然,如果發生什麽暴動,對大哥哥小姐姐們(尤其是聖天使會創立,後者數量會增加不少)做出不理智的行為,就是要火燒,屠村的。
……(未完待續)
更新晚了。抱歉。
……
“讓槍炮去屠殺他們,讓法律去管束他們,讓基督去感化他們!恩威並重,剛柔並濟!”
這就是斐迪南對於印第安人和其他地區土著人民族政策的簡要概括。
不僅僅適用於被征服地的土著民族,也包括伊比利亞半島上的摩爾人。
不過,與摩爾人之間的爭端,那可要更加殘酷得多,就不是能夠輕易“和解”的了——即便是基督徒強加過去的“和解”。
……
不過,還是回到聖光這種手段的運用上來。
加強對印第安人的管理和控製,要點是控製他們的活動,消滅他們的文化。
——斐迪南
我們需要改造印第安人的生活,肉體,精神和信仰。
——斐迪南
多數【自定義】印第安人還不能算完全的人;他們在吃人和殺人方麵,是狗;他們在弊習和待人方式上,是豬。
——斐迪南
盡管……(有這些惡劣的行徑)……我們還是要仁慈地保障那些被征服的土著人部落和大部分俘虜的生命,因為那不僅拯救他們的生命,也讓基督徒們得以獲取足夠的農作物,以讓西班牙人和印第安人都免於饑荒和死亡。
——斐迪南
“這是一項偉大的事業,它需要兩個方麵共同的努力與合作——愷撒與基督。”
……
愷撒與基督,是西方世界長達兩千年的話題。基督徒在羅馬帝國,從默默無聞,遭受迫害,到繁榮興盛,主宰帝國。基督教迅速壯大起來,卻讓羅馬失去了普世帝國的包容。
羅馬帝國滅亡了,基督教會卻兀自壯大起來。各蠻族相繼建立國家,都先後皈依了基督教。盡管1054年發生東西教會大分裂,但歐洲西部還是完全籠罩在天主教的權威之下。
歐洲各君主國和羅馬教皇之間的恩怨情仇,從來就沒有停息過。
查士丁尼時代,教皇得去恭恭敬敬地拜見東羅馬帝國皇帝。當時羅馬不過是基督教五大教區之一。
後來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和教皇的關係就糾纏不清了,皇帝需要教皇加冕,但皇帝也有權組織宗教會議,選舉和罷免教皇。
到了亨利四世,皇帝已經不得不遭受卡諾莎之辱。當然,亨利後來又報了仇, 1080年,教皇格列高利再次宣布開除亨利四世教籍,而亨利也在同年組織經過19位主教和大主教表決的宗教會議,再次罷免教皇。1084年教皇被亨利率軍圍在羅馬七個月,雖然諾曼人的援助迫使亨利撤軍,但羅馬反被諾曼人洗劫一空,教皇也於次年病死,死前恢複除了亨利以外所有人的教籍。而亨利似乎(在當時人可能會這麽覺得)真的受了影響,被自己的兒子政變刺殺了……
這輪過後,皇帝和教皇繼續撕,然後下一位教皇又進行了反擊……阿爾卑斯山兩側,德意誌人對於南邊的基督在世代表,有一種剪不斷理還亂的複雜關係和感情。
阿拉貢和教皇也是糾纏不清,當年西西裏晚禱事件後,安茹的查理被放逐。佩德羅三世吞並那不勒斯,但是法蘭西籍教皇馬丁四世將佩德羅開除教籍,並給阿拉貢停止聖事的處罰,廢黜他的王位,解除臣民對他的效忠宣誓。還把王位給了法王的兒子,於是阿拉貢國王的次字遵從教皇命令和法王一起對付父親……
而我大法蘭西也是搞過阿維農之囚的國家,給過教皇七十多年的屈辱記憶……
就連葡萄牙,也曾經與教皇因為劃分地球的事情起了分歧,當然僅限於分歧。不過若昂二世臨終向教皇申請由自己私生子繼承王位的特許請求在本國貴族的阻撓(以及斐迪南喜聞樂見的目光)下被拒絕了,算是也被教皇冕下坑了一把。
西班牙,當前算是和教皇關係最好的國家了。天主教雙王與亞曆山大六世教皇間有兩私三公的情誼——
兩私,乃是教皇出身西班牙和斐迪南的日常送錢。
三公,乃是征服格拉納達,發現新領地傳播福音,以及——正在進行的柏柏爾戰爭(下一章會提),西班牙對天主教確實做出了卓越貢獻。
考慮到亞曆山大六世教皇冕下如果不是倒黴或者被暗算喝了毒酒——不管如何,斐迪南已經向亞曆山大六世重點提醒並得到了後者高度重視,同時斐迪南還打算派可靠的尼德霍格間諜去幫助教皇冕下——任務標準是1513年之前教皇不能死,否則就殺你全家,就是這麽不講道理……
按照這個勢頭,等到下一位教皇能夠開始考慮與各國的關係時,宗教改革運動一定已經爆發了。
當基督的權威被大大削弱,就不得不求助於凱撒了。
沒有西班牙王國的龐大世界帝國支持的哈布斯堡王朝,北有新教,南有奧斯曼土耳其帝國,西有法蘭西……真不知道怎麽應付得了!
到時候,西班牙就成為阻止天主教在西歐的陣地崩潰的中堅力量,尤其是將要構建以佛蘭德為重心的天主教堡壘!
教皇也就不怎麽能說三道四了……
不過,斐迪南一定要得到那個時候,才開始擴張“凱撒”的權力嗎?
……
1495年的聖誕節,真是漫長的一天,事情一件接一件,先是在巴塞羅那大教堂前的廣場上主持了焚書儀式,又聽取了新大陸伊斯帕尼奧拉島的最終戰報,下午初始,伊莎貝拉女王也要到巴塞羅那大教堂,慶祝聖天使會的成立。
聖天使會的成立,算是斐迪南加入魔改因素以後宗教領域出現的第一個創舉,因為它是第一個以全球傳教為己任的修會。
成立修會全球傳教,隻有西班牙才能做得到。
葡萄牙在非洲跑了幾十年,怎奈黑人不堪教化,而自身國力又弱小,隻能占據點和線,陸戰一塌糊塗,被西班牙虐的摩洛哥想虐它輕而易舉,結果是傳教一無所獲(後來會有剛果的成就,但那還遠著呢),也沒有設立什麽有影響力的主教區。
葡萄牙的傳教事業要到巴西成為殖民地,才步入快車道,這在斐迪南壟斷美洲大陸的當下,顯然是不可能的事情了。
所以,葡萄牙人隻能繼續悲劇地去規劃點和線了。反正以後都是西班牙的。
而西班牙在美洲快四年時間,盡管隻建立了五六座教堂,但教士們的忽悠行動成績斐然,斐迪南如實報告教皇冕下,有十七萬人已經投入了基督教的懷抱(伊斯帕尼奧拉島上那七萬多人,絕大部分都皈依了,畢竟活著總是令人向往的)。
而西班牙此時都沒有組織什麽主教區哪!
這成績真是令教皇冕下異常高興!
……
聖誕節的晚上,伊莎貝拉在晚餐時突然想起來,詢問斐迪南:“你提出的申請聖職授予權和……委員會的提議,教皇認可了嗎?”
“嗯,進展順利,我們的代表和教皇冕下商議得很愉快,冕下已經表示,他會在頒布授予天主教國王稱號的同時一並給予授權。”
斐迪南所說的,正是他擴大“凱撒”權力的第一步。
爭取聖職授予權!
聖職授予權,就是請求教皇給予卡斯蒂利亞和阿拉貢王室廣泛的授權——授予國王任命大主教和各級教士、創立新的大主教區的權力!
甚至,還能管理國內的宗教事務!征收享有教徒應繳納的什一稅!
咋聽起來,這種要求簡直不可思議,教皇冕下可是把大主教任命權、什一稅看得很重要的,在德意誌當年就是這樣和神羅皇帝撕起來的。哪怕是西班牙人當教皇,人家也是教皇啊!你又不是拿皇,憑什麽把這種權力給斐迪南?就因為你是西班牙國王嗎?
直到今天,除了咱們大中華這樣的少數例外,教皇還是把持著授職權。
……
嗯,還真是這樣,當時的確可以成功,就因為我是西班牙國王!
教皇主動給予聖職授予權,是西班牙和葡萄牙兩個國家獨有的特殊待遇。
很簡單嘛,第一,伊比利亞半島這兩個國家,著實沒什麽油水,窮!而且是太窮了一點,民眾困苦不堪,那是真的困苦不堪,連贖罪券都賣不出太多的錢,不像德意誌那樣是教皇的奶牛。
第二,這裏因為收複失地運動,承擔著天主教世界前沿戰場的責任,國王的專製權力也擴張了。前麵提過,伊莎貝拉女王以來,紅衣主教的提名和任命,實際上是西班牙國王說了算——當然這是也有各種巧合因素在裏麵。總之是不太好操縱的,阿拉貢國王被絕罰了不還是活蹦亂跳。
第三,就是這麽兩個國家,承擔著開拓海外的任務!這才是主要原因!西班牙和葡萄牙,教皇冕下把開拓整個地球的任務交給它們來完成,不得不說教皇到底有點節操,的確是熱切地盼望把信仰傳播到整個世界。在世界各地都建立教區。
盡管教會在西歐是最大的地主,但想要進行海外擴張,卻力有不逮,讓教皇自己掏腰包派人員遠渡重洋去建立大主教區,那是想都別想。西班牙在美洲“渡化”了十七萬人,不也是一個主教區都還沒有?
為了鼓勵這兩個國家在全世界傳播信仰,同時繼續打擊和平教徒,教皇就決定把這項福利給他們。
葡萄牙很早就開始海外殖民了,因此在七八十年代,就已經得到了教皇的聖職授予權作為嘉獎。而隨著西班牙驅逐摩爾人、推進柏柏爾戰爭、發現了“印度”新土地,給西班牙這項權力自然也是無可厚非的。作為西班牙籍教皇,亞曆山大六世已經在考慮了。更何況西班牙還已經讓十七萬土著皈依天主教,而且(而且!)幫教皇趕走了法國人,教皇冕下能夠答應也是無可厚非的。
同時,斐迪南還提出,由於新土地麵積廣大,希望能夠允許西班牙國王建立、領導一個管理各個大主教區(包括本土和海外領土)的機構。
這個機構也是有把握能獲得許可的。因為當葡萄牙在巴西開拓了麵積廣大的殖民地,並在東方建立了廣泛的商貿基地後,得到了教皇對成立這樣一個機構的允許。隻不過葡萄牙王室沒有玩好,自己王室反過來被耶穌會給深深地洗腦了,加之被洗腦之後又被西班牙合並了,於是就悲劇了,教會和修會在殖民地的地產越來越多,也越來越不聽話了……
而在斐迪南這裏,是不會讓這種情況出現的。
果不其然,考慮到西班牙發現了遼闊的土地和極多的可教化的臣民——畢竟,雖然不知確數,但印度和中國據說和整個歐洲一樣大!而實際上,美洲大陸是歐洲的四倍……人口也不遜於歐洲……
於是,亞曆山大六世教皇也應允了這一請求。
……
可惜,教皇不明白斐迪南的野心,當然,這在他任內也沒有什麽影響。
擁有後世華夏人的記憶,斐迪南(作為一個華夏人)極度痛恨梵蒂岡利用天主教幹涉華夏內政、破壞抗美援朝戰爭的罪惡行徑。多虧了中國天主教反帝愛國運動,才得以確立自選自聖的民族教會。
斐迪南是堅決反對一個國家的宗教事務被外部的力量幹預,而且還是直接淩駕其上的幹預。這種幹預和蘇聯曾經的幹涉行為沒有什麽區別,直到今天,中國不還有所謂“忠貞教會”嗎?忠貞於羅馬教皇?你首先是中國人好不好?當年教宗隻是基督教的一個教區而已……華夏的曆史文化比耶穌不知高到哪裏去了!
斐迪南這一次得以取得對國內天主教更強的掌控並拿到合法的官方控製名義,今後這一掌控就會加強,凱撒和基督已不會再有對簿彼拉多法庭的場麵出現。
今後,凱撒手中握著兩把劍,一把是烈焰之劍,一把是信仰之劍。基督將是凱撒手中的武器,作為凱撒的利劍而不是同伴去建功立業。
而宗教改革的浪潮激起於北陸的前後,斐迪南就可以及時地對天主教進行一係列的改革,守住佛蘭德的陣地,不讓路德宗和加爾文宗向更西滲透。同一時期,又是西班牙科學技術在斐迪南催化推動下蓬勃發展的時期。兩件事情,和教皇都可能有一定(當然是有限的)衝突,屆時,斐迪南不想自己的路總是碰到太多的絆腳石。
根據草擬的《教務授權書》,國王得到任命自大主教以下教職、建立大主教區、收取什一稅的權力,承擔促進傳教事業和幫助、保護教會活動的義務。斐迪南承諾設立一項專項的王室撥款和地產管理委員會(隸屬於下麵創立的委員會)——
實際上,專項王室撥款和地產管理委員會,同時意味著對教會、修會(盡管現在的修會是斐迪南一手扶持的)擁有海外地產的嚴格限製,使他們在經濟上不能脫離王室而在殖民地樹立自己的根基。
根據草擬的授權書,斐迪南將成立【良知暨教團領導委員會】——這不僅是國家宗教事務管理局那麽簡單,注意“良知”二字,它還是一個普遍的思想控製機構,因言入罪是正常(這的確是要受到限製的),而因思想入罪也是可以的!你的“良知”出了問題啊!
尼德霍格由此可以獲得一個正式的掛在表麵上的身份——【良知暨教團領導委員會第六辦事處】。
斐迪南作為國王,榮膺委員長一職。此前一天晚上(平安夜),在秘密召集委員會籌備會議時,他以如下的話語作為結語:“不忘初心、強國富民、天主榮耀、萬民福音!”
全場起立熱烈鼓掌。
委員會成立這一舉措還未經正式公布,已經收到了情報機構的熱烈反響。
1495年12月25日,尼德霍格【良知暨教團領導委員會第六辦事處】全處領導幹部大會在西西裏島墨西拿召開,傳達學習王室和委員會的“不忘初心、強國富民、天主榮耀、萬民福音”精神,對學習宣傳貫徹工作作出部署。
良知暨教團領導委員會第六辦事處書記、西西裏王國監察部部長、阿拉貢和西西裏國王特命全權大使西斯內羅斯出席會議並講話。
他強調,【良知暨教團領導委員會】的成立是王室、政府、情報機構和全國教士、貴族與平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是以斐迪南國王陛下、委員長為核心的王室及委員會團結帶領全國教士、貴族與平民闊步邁進新時代的曆史盛事,在王室和國家事業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和裏程碑意義。
學習宣傳貫徹王室和委員會的“不忘初心、強國富民、天主榮耀、萬民福音”精神,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最重大的政治任務,關係王室和國家工作全局,關係情報機構全麵建成警察國家和全國全歐情報體係全麵振興發展。
我們要緊密團結在以斐迪南國王陛下、委員長為核心的王室和委員會周圍,牢固樹立“四個意識”,堅持用斐迪南新時代西班牙特色帝國主義思想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切實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王室和委員會的“不忘初心、強國富民、天主榮耀、萬民福音”精神上來,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實現王室和委員會確定的目標任務上來,推動王室和委員會的“不忘初心、強國富民、天主榮耀、萬民福音”精神在尼德霍格、在西西裏落地生效。
……
ps:今天又去其他四本未和諧的西班牙穿越小說去掃墓,還是沒有一本更新的,頗有前輩死後人悲之感(t_t)……
就在斐迪南新時代西班牙特色帝國主義思想受到尼德霍格情報人員的廣泛支持、熱烈反響、積極擁護、貫徹實施之際,這一偉大思想理論的提出者,卻還不得不忙於處理各種現實問題。
“唉……今年的聖誕節,真是個多事之秋!”
聖誕節的第二天,1495年12月26日,斐迪南和伊莎貝拉女王就接到了一個不好的消息。
來自地中海彼岸的變故。
“摩洛哥瓦塔斯王朝的柏柏爾人,出兵攻擊了梅利利亞城……”伊莎貝拉女王得到這個消息,心情也不是很好。
“好消息是那裏的駐軍抵擋住了摩洛哥人的第一次攻勢。壞消息是,他們遭到了嚴重傷亡,隻剩下866個健全士兵了,還有180名存活的傷員……”斐迪南搖頭歎息。
“如果沒有有力的增援,梅利利亞就會失守!”伊莎貝拉女王再次回想起自童年以來就糾纏著她的和平教夢魘,她一生都在與之鬥爭,現在看來,這場鬥爭遠遠沒有結束。
搖搖欲墜的梅利利亞城,昭示著和平教的威脅從未遠離西班牙。
“看來我們得往梅利利亞城增兵了!好在法國人已經被打擊得沒有回天之力了……”斐迪南沉吟著。
“這一次我從撒丁島調3000人去梅利利亞城!我們要加強足夠的兵力,給柏柏爾人嚴厲的打擊!這個據點不容許他們的侵擾!”
梅利利亞城,是西班牙雙王在徹底征服伊比利亞半島上的格拉納達王國後,渡過直布羅陀海峽,與摩洛哥瓦塔斯王朝交戰,於1492年攻占的。
後世的斐迪南無意間調查過西班牙攻占梅利利亞的時間,第一個得到的數據是在1492年——也就是說,這是西班牙驅逐國內摩爾人的一個連帶的後續行動。
現在的時間線上,斐迪南派遣阿拉貢艦隊於1493年開到突尼斯的家門口,迫使突尼斯哈夫斯王朝成為藩屬國,在外界看來,也是收複失地運動的後續。
當然,斐迪南這一行動的主要目的是獲取磷礦石。但不可否認的是,與西西裏、馬耳他隔海相望的突尼斯,也是抵禦和平教世界,尤其是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及其艦隊支持的海盜的重要屏障。
……
但是,在一篇關於西班牙經營北非的文章中,這一時間卻顯示為1497年。但如果1497年西班牙軍隊才攻占梅利利亞城,伊莎貝拉女王就不可能於第一次意大利戰爭時,在寫給查理八世的信上表示願意允許法軍使用卡斯蒂利亞和阿拉貢在北非的一處基地了。
一個可能的解釋是,第一次意大利戰爭期間,摩洛哥瓦塔斯王朝重新出兵攻擊梅利利亞城,並且占領了它。第一次意大利戰爭之後,西班牙軍隊重新抽出兵力,再度攻取梅利利亞城,並且一直占領到今天。
現在接到的消息,印證了斐迪南在後世的推測。
現在,由於阿拉貢軍隊積極投入戰爭,撒丁島又建成了一個強大的軍工農業基地,卡斯蒂利亞和阿拉貢在梅利利亞城的駐軍有所增加——畢竟斐迪南既然有這個猜測,肯定會加強梅利利亞的防務——西班牙人這一次勉強抵擋住了摩洛哥人的突然襲擊。
不過確實是很勉強,算上傷員,都隻剩下千餘士兵了。
不過,摩洛哥人這樣強攻的傷亡也不小。由於西班牙人裝備了更多更先進的穆什特克火繩槍,摩洛哥人的傷亡達到了五千四百人,是西班牙軍隊的三倍。這還是因為西班牙軍隊的裝備沒有得到更充分的改善加強的緣故。
……
西北非柏柏爾世界,與西南歐伊比利亞半島上的和平教徒,在曆史上是聯係在一起的,阿拉伯帝國征服西北非後,就越過直布羅陀海峽,滅亡了西哥特王國,統治了伊比利亞半島。直布羅陀海峽在此前數百年間,並非一條政治邊界。
西班牙的摩爾人和西北非的柏柏爾人,基本上可算是同一民族。
西班牙雙王在消滅伊比利亞半島的摩爾人政權後,立即也對柏柏爾世界發動進攻。攻勢的曆史時間表是——
1492年,第一次攻占梅利利亞。
1497年,徹底占領梅利利亞。
1505年,占領凱比爾港。
1508年,占領貝萊斯炮台。
1509年,占領奧蘭。
1510年,占領穆斯塔加奈姆、特來姆森、特奈斯,以及未來的阿爾及利亞首都阿爾及爾。
這場具有一定連續性的戰爭,可以稱為“柏柏爾戰爭”。
所以,斐迪南向教皇申請聖職授予權的請求是合情合理的,因為西班牙人並不是占領了格拉納達以後就止步不前,隻是自以為天主教世界的功臣,他們還在身體力行,從西北非柏柏爾人手裏攻占一個又一個據點。
奪取東地中海、收複耶路撒冷或者侵攻埃及這些亂七八糟的東西,當然都是不切實際的白日做夢……當然遺憾的是,曆史上斐迪南和伊莎貝拉乃至以後的查理五世,倒是存有這種幻想。
斐迪南對於此類幻想是完全不抱希望的,他並沒有插手東地中海和中東地區的念頭。但是對於西北非,他的態度卻不同。因為西北非是西地中海的要隘,而西班牙本土就在西地中海。阿拉貢的海岸線更是就在西地中海西海岸。
更要緊的是,斐迪南手中那顆花了三年時間打造出來的“近代明珠”撒丁島,就漂浮在西地中海的海麵上,北麵的潛力基地科西嘉島也是西地中海的寵兒。它們與阿拉貢的一切聯係都離不開西地中海,而西西裏和馬耳他幹脆就是東西地中海之間的界限與門戶。
所以,斐迪南必須確保西地中海的海權,牢固掌握在西班牙手中。
在當時,西班牙雙王麵對的確實是曆史上一次不會再有的大好時機。當年能在阿音劄魯特挫敗蒙古帝國西征軍隊(當然那不過是以多擊少)的柏柏爾人,現在早已經衰落了,腐朽了。
馬格裏布三國彼此糾纏征戰,各自的國內問題又日益嚴重。
瓦塔斯王朝還有一定的武力,統治阿爾及利亞和突尼斯的紮亞尼德王朝、哈夫斯王朝,在經過多次的法國入侵和阿拉貢劫掠之後,已經衰落到了極點。
哈夫斯王朝,已經提前曆史數十年,淪為了阿拉貢的藩屬國。
……
不過,斐迪南的良(僥)好(幸)願(心)望(理)卻遭到了來自現實的打擊。摩洛哥人如此不識趣地進攻——而且還不自量力,讓斐迪南十分惱火,連盒日的火雞都索然無味了。
……
“唉……盡管收突尼斯為保護國,但我原本並不想和瓦塔斯王朝為敵。然而……”斐迪南無奈地搖頭。
“……現在需要給他們一個教訓啊!”
對於西北非的處理,斐迪南是有些舉棋不定的。
對於西班牙而言,征服西北非馬格裏布地區似乎是伊比利亞半島的“地理使命”,然而同時它又窺覷著意大利和美洲。
事物的發展,從量變到質變。從1492年到1510年,就曆史上的表現看,西班牙的戰略行動,在斐迪南原主的領導下,還算中規中矩,從梅利利亞到阿爾及爾,形成了許多點和線。
這時候,據點和防線的數量積累到了一定程度,就達到了一個“臨界狀態”。
殖民地和占領區,都應該能夠給本土提供原料、資金、市場,至不濟,也應該能從當地獲得供給,以戰養戰。而這需要殖民地形成一定的規模,就像耕地最好集中連片,這樣才能進行大規模的開發,並取得令人滿意的產出。
北非當地並非沒有經濟基礎,並不是無力供養西班牙的駐軍,但是西班牙在北非當時都隻有彼此隔開、散布海岸的點和線,那些據點和堡壘,與廣大的城鎮、農村的和平教居民是分隔開的,西班牙隻是攻取了一個要塞、港口甚至炮台,對周邊的廣闊腹地卻置之不理——
這腹地當然不是指那荒無人煙的阿爾及利亞南部撒哈拉沙漠那種鬼地方,而是指沿著海岸線向內陸兩百公裏縱深的帶狀城鄉分布區。北非的民眾、財富、城鎮、鄉村、牲口、牧場,都分布其間,構成一個比較完整的北非農業社會。
就曆史上此前和以後的情況看,如果西班牙以這些重要的據點為基礎……
“……如果我們集結足夠力量,覆滅摩洛哥以東的兩個馬格裏布王朝,西班牙就能在西北非沿海,沿著梅利利亞城到的黎波裏,形成一條縱深帶狀的北非領地……”斐迪南看著馬格裏布的海岸地圖,考慮著這種為後世史家所推崇的方法。
就西地中海的情況而言,這樣的方案當然是很優秀並且恰逢其時的想法!
如果,形成連續的“西屬北非”,就像法屬北非那樣,統治著阿爾及利亞、突尼斯和的黎波裏塔尼亞,那麽西班牙就是統治著一個穩定的殖民地社會,西班牙王室將取代那些曾經占據這裏的柏柏爾人蘇丹,設官征稅,軍隊就能如後來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在阿爾及利亞和突尼斯那樣,就地取得給養。
至於穩定性嘛,要知道,和平教最大的威脅不在於它單獨存在,而在於它與其他一些什麽東西亂七八糟地混合在一起。
以俄羅斯帝國為例,包括它的繼承者蘇聯,以及現在的前蘇聯地區。在中亞,當年迅速推進的俄羅斯人,與被征服的中亞各和平教民族,實際上是生活在“兩個世界”裏,俄羅斯人和中亞民族各自有他們廣袤而曆史悠久的居住地,從前並沒有很深的交集。
和平教徒的教育仍然由他們的毛拉來進行,俄國人隻是做了一些加強中央統治和增加財政收入的工作——鐵路,棉花種植,廢除奴隸製,稅收,總督。僅此而已。
征服者和被征服者彼此都沒有改變,他們實際上是生活在為語言、宗教和風俗習慣的壁壘所分隔開來的不同的世界裏。
因而,不太有人叫囂著把土著民族的宗教信仰改變,也沒有多少聖戰士去高呼安拉胡阿克巴。
而高加索地區的混合情況,就截然不同。安達盧西亞和格拉納達的情況也是如此,基督教與和平教,歐洲民族和亞非民族,激烈的碰撞充滿了血腥與仇恨。
對於伊比利亞半島和西北非而言,地理上地中海的隔開但非天塹的阻隔,和曆史文化上相對密切但也非不可分的聯係組合起來,正好像俄羅斯與中亞的關係。
曆史上的各個事件也都印證了,在北非不必要有什麽激烈的宗教鬥爭與仇殺——西班牙君主治下的馬格裏布,一片寧靜滄桑的土地。這種想法是有可能實現的。
當時的時機也是很關鍵的。個人的奮鬥當然離不開曆史的行程。
此前所謂“不會再有的大好時機”,不僅是指馬格裏布三國的衰落,更是指奧斯曼帝國這一段短暫的軟弱時期——尤其是在海上。
當時,威尼斯的艦隊就能夠與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艦隊抗衡,土耳其人遠離西北非,伊斯坦布爾無法幹涉也沒有興趣幹涉馬格裏布的事務,並且馬格裏布的柏柏爾人遊牧部族對於那些小亞細亞異軍突起的突厥人並沒有太多的了解與仰慕。
埃及隔在中間。還有羅德島、愛奧尼亞群島、賽薩洛尼基和塞浦路斯這些基督教世界在東地中海保留的頑強據點。
法國人的節操還沒有徹底崩潰到與土耳其人結盟的地步,至少蘇丹的海軍帕夏不能指揮土耳其艦隊堂而皇之地訪問土倫港。
……
西班牙一個接一個地拔除柏柏爾人的重要城市。1509年到1510年的勝利尤其激動人心,但在輕易地打下後來再也沒有能夠奪得的阿爾及爾後,斐迪南原主的精力被意大利戰爭牽扯——然後他在戰爭進行中死去,迎來了把西班牙死死綁在神聖羅馬帝國和歐洲大陸戰爭的查理五世陛下……
同時,西班牙人認為美洲比北非更容易征服,米蘭比突尼斯更值得守護,因此北非的征服計劃就這樣泡湯了。
沒有集中連片的殖民地,隻有散落的不連續的身處於敵意包圍中的據點,這些要塞堡壘麵臨著威脅,卻無法從周邊獲得補給,維持它們的存在對本土造成了巨大的負擔。
土耳其人強大起來了,他們迎接了投奔土耳其人的巴巴羅薩,出兵奪取了佩農,阿爾及爾等地接連丟失,被驅逐的摩爾人和摩裏斯科人、早先的柏柏爾人漁民和海盜、意大利的背教者,還有幕後台前的土耳其人,以及當地搖擺不定的土著酋長們,所有這些力量混合起來威脅著西班牙,結果是不僅在西北非的駐防邊界徹底潰敗失守,西地中海的海權和海運都岌岌可危,財產損失嚴重,助力了西班牙政府的破產,美洲運來的黃金白銀也不能安然無恙。
而放棄北非的那些理由都是荒謬的。就美洲和北非孰輕孰重而言,斐迪南毫無疑問比任何人都更重視美洲,但是他知道兩者並不矛盾,因為北非直到1510年西班牙都隻占據著散布的據點,沒有組織過大規模的遠征,同期美洲的探險卻建樹極少,幾乎是停頓下來了,毫無疑問這個是斐迪南原主本身就不重視美洲的鍋,不能讓美洲或者北非來背。如果真的重視美洲,就像斐迪南現在做的那樣,到1510年時,美洲基本盤已經穩定了,打一個北非王國並不算什麽難事。
至於對意大利北部的覬覦之心,斐迪南無話可說,這隻能說是西班牙被神聖羅馬帝國綁上戰車的後果,這個鍋他也不會背。
所以,斐迪南提出了他的長期計劃——
“……由此我想到了我們的長遠目標,應是在西地中海建立北非翼側陣地——西屬馬格裏布。”斐迪南對伊莎貝拉提出了這一宏大計劃。
“我也深感讚同,這既是為了卡斯蒂利亞和阿拉貢的安全,也是為了履行天主賦予的使命。”
“不過,”斐迪南話鋒一轉,“這卻不是我們現在的重點,我的重心一直是在開發新大陸上麵,明年我在北非除了增兵三千人並不會有別的動作,因為我們有兩萬多人等待著要登上大西洋彼岸,那將耗費我們在比斯開灣和巴倫西亞的大部分運輸船隻,以及至少一半武裝商船,沒有餘力在北非采取行動。”
“也對,何況法國人還盤踞在那不勒斯。”伊莎貝拉女王也感到了西班牙實力的局限,眉頭微蹙,當前的板鴨處在曆史轉折的關鍵時刻,到處都容易掉鏈子。
更積極的態度撞上了更繁重的任務。更強大的實力融合了更宏大的計劃。曆史似乎又被中和到了原來的軌道。
“所以我們還是要等到1497年嗎?”斐迪南一聲意味不明的感慨,讓女王有些不理解。
“那可不是個友好的年份啊……”
……
斐迪南的北非攻略,是十字軍東征失敗後,歐洲基督教國家對和平教世界提出的又一個真正打算付諸實施並具有可行性的真正大膽、極富想象力的計劃——在遼闊達數百萬平方千米,綿延千餘公裏的廣大和平教土地上建立一個歐洲基督教君主的統治。不同於短命的拉丁王國,這將為西班牙在北非的永久領地的確立打下基礎。
然而,現在斐迪南卻不能直接報複摩洛哥瓦塔斯王朝。甚至到1497年也不打算這麽做。
如果真要較真,即便要遠征新大陸,斐迪南也有能力在1496年就給摩洛哥人以深刻教訓,但是,目的是什麽?利益何在?
顛覆摩洛哥瓦塔斯王朝?統治摩洛哥的土地?
西班牙並不打算這麽做,起碼在三十年內是沒有這種想法的。摩洛哥人還是可以利用的,他們可以給葡萄牙人增加麻煩。而占領摩洛哥人的領土,除了磷灰石也沒有別的好處,而且從突尼斯,西班牙也已經得到了豐富的磷灰石資源。西撒哈拉,這塊人煙稀少之地,也能夠容易地獲得磷灰石。
比起阿爾及利亞和突尼斯,摩洛哥的柏柏爾人也不是那麽好統治的,他們比東邊的同胞數量更多,性格更倔強。
有突尼斯哈夫斯王朝和阿爾及利亞紮亞尼德王朝這樣好捏的柿子在,不必和摩洛哥死拚,保證梅利利亞城即可。
而且還有奧斯曼土耳其帝國這個憂患在,可不能讓奧斯曼乘虛而入,吞並突尼斯和阿爾及利亞,到時候西班牙在北非的駐防就崩潰了——這些都是曆史上發生過的結果。不爭氣的板鴨,到1707年,就連奧蘭城也被奧斯曼吞掉了,那個時候,英法已經可以強勢打臉這個曾經的和平教大帝國了。
不過,摩拳擦掌卻不能下手,也讓斐迪南十分不舒服,當然,他不會因為不舒服就采取不理智的措施。但是這一次,他找到了一個進行帝國主義侵略的極好對象。
身為未來的人類曆史上第一個帝國主義國家,西班牙不四處侵略擴張,怎麽能對得起帝國主義這個修飾詞呢?尤其是在被主動挑釁的情況下。
俄國在克裏米亞戰爭吃了虧,轉頭就吞並了清帝國一百多萬平方千米領土,獲得了黑龍江流域領土和遠東良港海參崴。
如今西班牙在梅利利亞城被柏柏爾人襲擊了,致使友邦驚詫,影響極壞,自然要采取一些措施補償損失,找回場子。
同時,也可以讓撒丁島上的一些過剩商品,獲得一個合適的傾銷渠道。也讓西班牙在撒丁島、西西裏乃至巴倫西亞的經過文官改革的公務員隊伍,在更廣闊的天地發光發熱……
於是,突尼斯,就很幸運地中獎了!
正好,西班牙也該早早在突尼斯建立一個駐防地,同時也是一個殖民地,建立堅固的要塞棱堡,防止未來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可能的襲擊。
“唔,就先這麽辦吧。向梅利利亞增兵,然後阿拉貢軍隊會從西西裏調兵,逼迫突尼斯人,允許我們進駐拉古來特地區!”斐迪南目前也就隻動用這樣的簡單手腕來對付西北非的柏柏爾人。他的主要精力還放在新大陸的開拓上。
西班牙(阿拉貢)軍隊從巴倫西亞、撒丁島和西西裏王國掉集軍隊,並集中80多艘運輸船、戰艦,其中包括60艘新式蓋倫船。
由於阿拉貢成為突尼斯宗主國,尼德霍格在突尼斯擁有不斷壯大的情報網絡,西班牙方麵搜集了突尼斯的各種軍事情報,決定直接向突尼斯的首都做突然襲擊,擒賊先擒王。
1495年2月8日,西班牙地中海艦隊從西西裏載運2500人,悍然炮擊突尼斯首都外港拉古來特港,隨後在拉古來特港登陸,攻占港區。
西班牙軍隊大舉進攻,擊潰突尼斯人的抵抗,包圍王宮。
突尼斯的哈夫斯王朝已經被嚇破了膽,現在又沒有人能對它施以援手,它的實力比摩洛哥瓦塔斯王朝還要弱小得多,西班牙派幾千名士兵過去,甚至就能滅亡該國。占據拉古來特進而奪取首都,自然不在話下。
隨後,西班牙又增兵1500人,擊退突尼斯少量軍隊的反攻。
對於戰戰兢兢的突尼斯國王而言,這印證了他和他手下大臣們的那些悲觀的預測——他們早就覺得阿拉貢的基督徒軍隊興師動眾,隻為了一種普普通通的礦石,實在是天方夜譚。現在,那些基督徒“果然”露出了他們猙獰的麵孔,開始覬覦突尼斯的土地了。
但是突尼斯無力拒絕阿拉貢的要求,西班牙已經把突尼斯的國王圍困於宮中,眼看就要送他進戰俘營。
……
1496年上半年內,阿拉貢軍隊共8000人在拉古來特地區登陸,並開始駐防。斐迪南才不會走曆史上的老路,他殺氣騰騰地恐嚇突尼斯人,迫使他們同意為西班牙軍隊提供補給。既然他們答應,西班牙軍隊也將很厚道地提供軍費總額15%的補償金。
戰爭和談判進行期間,西班牙挾持國王,發號施令,並擴大控製範圍。3月,西班牙軍隊在比塞大強行登陸,4月又占領安納巴和的黎波裏。
5月6日,西班牙2000人在傑爾巴島大舉登陸。這個島此時還是人煙稀少、風平浪靜之地,不是那個幾十年後的海盜雲集,讓西班牙久攻不克、傷亡慘重的傷心埋骨地。
……
談判中,西班牙提出大量無理要求,突尼斯國王表達了抗議,然而西班牙談判代表毫無愧疚之色,反而斥責突尼斯放縱其官僚和民眾對西班牙的敵視態度和敵對行為,致使友邦驚詫、影響極壞。
反過來,西班牙逼迫突尼斯承認西班牙軍隊控製的占領區,並在的黎波裏自行成立了“租界”以經營商貿。
有鑒於老爸的悲慘死亡(被阿拉貢人活活嚇死),新國王隻能在屈辱的和約上簽了字。
《拉古來特條約》於1496年7月12日簽署,共13款,主要內容是:
宣布結束戰爭。兩國關係由戰爭狀態進入和平狀態。
兩國各自釋放對方軍民。
突尼斯政府開放安納巴、比塞大、拉古來特三處為通商口岸,準許阿拉貢(條約稱“西班牙”)派駐領事,準許西商及其家屬自由居住。
割地。割傑爾巴島、加貝斯灣和的黎波裏塔尼亞給阿拉貢,西軍撤出突尼斯城、安納巴、比塞大等處城市和港口。但突尼斯將拉古來特的一片麵積60平方千米的土地劃為西班牙軍隊永久駐防地。
作為“補償”,西班牙把突尼斯供應物資的補償金比例,“勉為其難”地提高到了45%這樣一個“負擔沉重”的數字,突尼斯國王“十分感激”,並“非常熱情地邀請”西班牙顧問豐塞卡(豐塞卡家族的另一位成員)幫助管理他們的海關,西班牙公務員也開始“幫助”突尼斯人,把他們的海關打理得井井有條。
西商進出口貨物繳納的稅款,突尼斯須與西班牙商定;突尼斯的關稅自主權開始喪失……
自然地,西班牙商品的關稅有百分之五這樣一個很優惠的稅率。當然,肥羊不能宰得太瘦,西班牙人建議突尼斯人,把突尼斯對其他國家的普遍進口稅率先從15%提高到25%,又提高到50%……進而,突尼斯的商品市場完全被西班牙壟斷了!
撒丁島的近代化棉紡織工廠,出產大量的優質棉布,這些棉布在撒丁島內部進行消化後,又供應軍隊,製作軍裝、棉被、帳篷等,這些產品接著進入阿拉貢、西西裏。然後是卡斯蒂利亞。向歐洲各國也有銷售。
這給斐迪南帶來不少利潤,不過海外市場也能帶來豐厚的利潤,而且也能對防止泄密起到一定作用(聊勝於無吧)。
突尼斯等地,本就不是手工業發達的地方,要從歐洲、中東進口。很快,撒丁島的大量棉布棉紗充斥突尼斯市場,男子和婦女的長袍,婦女的麵紗等,都可以打上“made in spain”的標識了。
兩國民間訴訟之事,西商歸西班牙自理;突尼斯的司法主權開始受到侵害。
《拉古來特條約》中,西班牙在突尼斯獲得的這種領事裁判權,使得基督徒揚眉吐氣,鞏固了西班牙的宗主權。除了商業傾銷,西班牙教會也派出大批教士,在突尼斯、比塞大、安納巴、的黎波裏、加貝斯各地建立教堂,推進傳教事業,在西班牙割地和租界以內,通過強製和半強製手段,許多突尼斯人皈依了基督教。
盡管和平教在北非並不會阻止西班牙對北非的統治,而在一定階段,穩定的和平教居民還是有利於西班牙的穩定統治,但在一部分地區推行基督教的嚐試還是要進行。如果五十年後,能夠將整個西北非基督教化,那就最好不過。五十年不夠,還可以花一百年來推行……
……
回到1495年底,對於當時的斐迪南來說,此事尚是後話。他還在致力於一些技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