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字數:5030 加入書籤
(接續前一章)
“好了,同學們!以上就是關於xc藏傳佛教的曆史,以及活佛轉世情況的有關介紹。下麵我給大家講講關於佛教中三世佛的有關知識。”
“三世佛,是大乘佛教的主要崇敬對象,俗稱“三寶佛”。根據印度哲學,時間和空間是混淆的,因此三世佛分為以空間計算的“橫三世佛”與以時間計算的“縱三世佛”。”
“橫三世佛(又名三方佛):指中央釋迦牟尼佛,東方藥師佛(另一說是東方阿閦佛,又稱“不動佛”),西方阿彌陀佛。”
“東方藥師佛,主管東方東方琉璃世界,他有兩位脅侍,日光普照菩薩和月光普照菩薩,號稱東方三聖。一般祈禱於藥師佛,主要目的在於祈求現世安樂。藥師佛可以保佑世人消災、延壽、去病,許多老者、病人都會禮拜藥師佛,以求健康長壽。”
“中央釋迦牟尼佛主管中央娑婆世界,他有兩位脅侍,“大智”文殊菩薩和“大行”普賢菩薩,號稱釋迦三尊;他是這個世界的教化者,是佛教教主。他的法身是藏傳佛教崇敬的大日如來。”
“西方阿彌陀佛,主管西方極樂世界,他有兩位脅侍,“大勇”大勢至菩薩和“大悲”觀世音菩薩,號稱西方三聖。一般祈禱於阿彌陀佛,主要目的在於祈求死後的解脫。寒窗佛教。漢傳佛教認為,阿彌陀佛主要是以其願力,引渡眾生到極樂世界,脫離苦難的輪回,故亦號“接引佛”,也因為此佛有無量壽命與光明,亦稱“無量壽佛”、“無量光佛”。在藏傳佛教,他被稱為月巴墨佛,也是長壽的象徵。”
“佛教界有說法認為橫三世佛為同一佛,隻是為了救渡眾生,而化現為不同化身。《如來淵源考》:“何謂彌陀曰無量壽,施藥則無量壽,即藥師如來之延壽。何謂彌陀曰無量光,毗盧遮那佛則無量光也。故知諸佛同體異名,皆為眾生善巧化現也。””
“縱三世佛(又名三世佛):指過去佛燃燈佛,現在佛釋迦牟尼,未來佛彌勒佛。”
“燃燈佛,又名“定光佛”、“錠光佛”等,在已過去的莊嚴劫為佛,是釋迦牟尼佛之前的佛,曾在過去世預言釋迦牟尼未來將成佛,是授記釋迦牟尼佛之師。許多佛、菩薩都曾是燃燈佛弟子。”
“釋迦牟尼佛現在佛賢劫為第四佛,與脅侍文殊菩薩、普賢菩薩以佛法濟度娑婆世界所有眾生。”
“彌勒菩薩未來佛是賢劫中的第五佛,彌勒時代尚未來臨以前,還在兜率內院為菩薩。根據大乘佛教的說法,人人可以成佛,諸佛將濟度眾生,超越輪回而成佛。”
“這裏我要給大家講個很有意思的研究成果。那就是據季羨林教授和其弟子錢文忠教授研究發現了一個有意思的結論。那就是:彌勒佛和彌賽亞可能是一個人。”
“彌勒佛:(即彌勒菩薩)梵文maitreya,巴利文metteyya,意譯為慈氏,音譯為梅旦利耶、梅怛儷藥,佛教八大菩薩之一,大乘佛教經典中是釋迦牟尼佛的繼任者,將在未來娑婆世界降生成佛,成為娑婆世界的下一尊佛,在賢劫千佛中將是第五尊佛,常被尊稱為當來下生彌勒尊佛。據研究表明:彌勒信仰的起源,應該是在印度。釋尊滅度後三百年間,印度一般人的信仰是信釋迦,不信別的佛。後來部派佛教興起,大乘佛教也出現,所以導致那些佛教徒也信十方佛了。最早期,信仰彌勒最主要的因素是彌勒經及聖像之出現。”
“傳承彌勒學說的有無著,世親兄弟。無著造有《顯揚聖教論》,《大乘阿毗達磨集論》、《攝大乘論》等,世親造有《攝大乘論釋》、《十地經論》、《唯識三十頌》、《唯識二十頌》等。世親之後,又有護法,安慧等十大論師,廣造諸論,使彌勒之學,極盛一時。唐玄奘法師從戒賢學,回國後與弟子窺基專弘唯識。”
“彌賽亞:(希伯萊語:,亞拉姆語:,阿拉伯語:,英語:messiah)是個聖經詞語,與希臘語詞基督是一個意思,在希伯來語中最初的意思是受膏者,指的是上帝所選中的人,具有特殊的權力,是一個頭銜或者稱號,並不是名字。在聖經時代,君王和祭司有時以受膏的儀式接受委任,當其時有香油倒在當事人的頭上。(這與佛教所說的灌頂的來源似乎異曲同工)。”
“關於二者的關聯:彌勒的漢語翻譯很有說法,唐朝高僧玄奘說‘彌勒’這個詞翻譯錯了,從梵文maitreya語音直譯過來,應叫梅旦利耶。也有新譯為彌帝隸等的。玄奘法師認為,彌勒應該叫梅旦利耶菩薩。而梅旦利耶---彌勒,更順口的漢語音譯也可以翻譯成“彌利耶”,彌勒--彌利耶和“彌賽亞”的希伯來文和英文的音譯十分相近。英譯文messiah從希伯來文masiah(有時寫為mashiach)翻出來,這是一個普通的形容詞,意思是“受膏的”。希臘文把它翻成christos,“受膏的”,由此引出“基督”(christ)。“新約作者亦把他等同於彌賽亞。現在中國研究彌勒,也把彌勒(彌利耶)和彌賽亞聯係在了一起,認為佛教裏的彌勒(彌利耶)也就是亞伯拉罕諸教裏說的彌賽亞(基督救世主)。”
“基督,來自於希臘語meσσa或拉丁語christos,意思即是“受膏者”(古代的以色列王即位時必須將油倒在國王的頭上,象征這是神用來拯救以色列人的王,後來轉變成救世主的意思),也等同於希伯來語中的名詞彌賽(意思為“被神選定)。在基督教中基督是拿撒勒人耶穌專有的頭銜稱謂。(引自百度百科)。”
“其實在上個世紀時羨林先生解決了這個難題。著名的國學大師、佛學家、翻譯家季羨林先生一生研究吐火羅語,他與其徒弟錢文忠教授的一個重要貢獻就是發現了佛家與亞伯拉罕諸教之間的聯係,那就是“佛家的未來佛彌勒佛和亞伯拉罕諸教的救世主彌賽亞是同一個人”。”
“彌勒和彌賽亞的相似之處:
(43:11)中卻又有這樣的句子:“惟有我耶和華,除我以外沒有救主。”這裏提到的耶和華就是指彌賽亞。
1.彌賽亞、彌勒發音相似,同為至尊。
messiah是天的主神,是萬王之王,萬主之主;彌勒佛是梵文maitreya的音譯,彌勒是姓,譯作慈氏,他的名字是阿逸多,譯作無能勝,乃眾王之王、眾王之尊。
2.彌賽亞、彌勒的出現都有輪相伴,輪的形狀相似。
“俗作輪王,出家正覺”、“說法度眾生,令離諸煩惱”等句;《長阿含經》卷十八:“轉輪聖王出世……其時金輪寶忽現在前,輪有千輻,光具足,天匠所造。輪徑丈四,王召四兵此金輪寶,隨所願求向東,輪寶即向東轉,轉輪王率四兵隨之,金輪寶前有四神引導,輪寶止時王駕亦止。時東方諸小王見大王至,皆捧珍寶以示歸順。餘南、西、北三方亦如是。”
(1:15-21)寫著:“我正觀看活物的時候,見活物的臉旁,各有一輪在地。輪的形狀和顏好像蒼玉。四輪都是一個樣式,形狀和作法好像輪中套輪。輪行走的時候,向四方都能直行,並不掉轉。至於輪輞,高而可畏;四個輪輞周圍滿有眼睛。活物行走,輪也在旁邊行走;活物從地升,輪也都升;靈往哪裏去,活物就往那裏去;活物升,輪也在活物旁邊升,因為活物的靈在輪中。那些行走,這些也行走;那些站住,這些也站住。那些從地升,輪也在旁邊升,因為活物的靈在輪中。”
“輪徑丈四”;另一個是“至於輪輞,高而可畏”。一個是“隨所願求向東,輪寶即向東轉”“輪寶止時王駕亦止”;另一個是“那些行走,這些也行走;那些站住,這些也站住”。
3.彌賽亞、彌勒降世救人的最初階段都不被人認識。
(916年)三月三,示寂於奉化嶽林寺東廡下石凳,留有辭世偈,“彌勒真彌勒,分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自不識”。
(1:10-11):“他在世界,世界也是藉著他造的,世界卻不認識他。他到自己的地方來,自己的倒不接待他。”《聖經》《路加福音》(17:24-25):“因為人子在他降臨的子,好像閃電從天這邊一閃,直照到天那邊。隻是他必須先受許多苦,又被這世代棄絕。”
布袋和尚的辭世偈告訴我們,彌勒降世救人時,盡管他不斷告知我們他是救主,可是世人卻少有人識;而聖經中救主降世救人時,他的光要瞬間照亮世界,如閃電從天這邊一閃,直照到天那邊,可是世人卻並不認為他是救主,並且他要先受許多苦,遭到世人棄絕。由此我們知道,彌勒與彌賽亞拯救眾生時起都不被人認識。
4.最終要歸向神
“轉輪聖王出世……時東方諸小王見大王至,皆捧珍寶以示歸順。餘南、西、北三方亦如是。”
(7:9-10):“此後,我觀看,見有許多的人,沒有人能數過來,從各國、各族、各民、各方來的,站在寶座和羔羊麵前,穿白衣,手拿棕樹枝,大聲喊著說:‘願救恩歸與坐在寶座我們的神,也歸與羔羊。’”盡管不被人識,然而最後人卻都要歸向神,這些人來自各方、各國、各族、名民。在這點,佛經與聖經的描寫也是一致的。
5.然後要迎來新天新地
“國土鹹富盛,無罰無災厄;彼諸男女等,皆由善業生。地無諸棘剌,唯生青草,履踐隨足,喻若睹羅綿。自然出香稻,美味皆充足。諸樹生衣服,眾彩共莊嚴;樹高三拘舍,花果常充實。時彼國中人,皆壽八萬歲,無有諸疾苦,離惱常安樂”。
(65:19-20):“其中必不再聽見哭泣的聲音和哀號的聲音。其中必沒有數夭亡的嬰孩,也沒有壽數不滿的老者;因為百歲死的仍算孩童,有百歲死的罪人算被咒詛。”《以賽亞書》(65:23-25):“他們必不徒然勞碌,所生產的,也不遭災害,因為都是蒙耶和華賜福的後裔,他們的子孫也是如此。他們尚未求告,我就應允;正說話的時候,我就垂聽。豺狼必與羊羔同食,獅子必吃草與牛羊一樣,塵土必作蛇的食物。在我聖山的遍,這一切都不傷、不害物。這是耶和華說的。”《聖經》《啟示錄》22:2這樣描寫新天新地:“在河這邊與那邊有生命樹,結十二樣果子(注:“樣”或作“回”),每月都結果子,樹的葉子乃為醫治萬民。””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