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野餐
字數:3084 加入書籤
木葉隱村,地處在火之國最為繁榮的中心區域,位於交通之要衝,是連接南北的要道,沃野千裏,樹木成群,匯集了大量的人才和資源,而這也促使火之國成為最強盛的國家。
秋道丁次站在火影岩旁邊的一側高山上,看著腳下的木葉村,靜靜地回憶著前世地球動漫中有關這個村子的一切印象。
曆經幾次忍界大戰,木葉村的人才層出不窮,先後誕生了傳奇三忍、木葉白牙等名動忍界的忍者,雖然的確有地處中心地帶所帶來的天然優勢,但這也意味著往往要同時受到幾個忍村的圍攻,所獲得的利益和所承擔的壓力從來都是一把雙刃劍。
有人說木葉村因為有宇智波和日向這樣的超級家族,才能經久不衰,丁次並不讚同。
宇智波桀驁不馴,在木葉村中成立國中國,忍界大戰雖有出力,但並不如同人們想象中的那樣出死力。
日向家族,白眼探知,柔術近戰極其厲害,卻不知日向家族獨特的宗家分家體製,大大限製了日向家族實力的發揮,當保護宗家的人成為日向人的第一要旨的時,木葉村的利益又被放在第幾位呢?
種種說法,不一而足。
丁次穿越過來之後,也是根據腦中記憶以及以前所學知識判斷,得出結論:木葉之所以強盛,還是來源於其創始人千手柱間包容並蓄的理念。
木葉成立之初,就把尾獸分封各大忍村,聚集一大批大小家族誓約為盟,才建立起來。千手柱間在很多人看來,有時候也許天真,但正是這種有夢想的天真,卻得到了更多人的信任,正是如此,才能獲得木葉這樣多家族的支持。
千手一族對木葉的無私奉獻,族人前仆後繼地參與忍界大戰,到了劇情開始的時期,千手一族居然隻有綱手能上得了台麵,木葉創始人,強大的木遁一族居然淪落至此,又有什麽人有資格來指責他們呢?
千手一族的榜樣在此,即使後來日向和宇智波日漸強大,但是更多的譬如豬鹿蝶這樣的小家族依然緊緊地圍繞在火影左右,鼎力支持木葉村。。
因為包容,所以有了忍者學校,所以有了木葉三忍,所以有了木葉白牙。
火之意誌,傳承不絕!
這是一種獨有的木葉魅力,前世丁次看動漫時都不禁濕潤了自己的雙眼,而現在看看腳下的木葉村,再看看旁邊惟妙惟肖的火影岩在,自當有一番身臨其境的感動。
木葉村的整體呈扇形,當任何人走進木葉村時,第一眼就會看到矗立在木葉最高峰的曆代火影的石像,頗有點美國拉什莫爾總統山的味道,但它的精神象征更加鮮明。
火影都是木葉最強的忍者,都是為了木葉忍者村的興旺和繁榮而獻出生命的英雄,他們也許已經逝去,但他們所留下來的火影精神卻世世代代都會在木葉人心中永存。
“丁次,別一直站在山崖邊,快過來,你鹿久叔叔帶鹿丸過來了,過來和他一起玩。”丁座遠遠地向丁次打著招呼。
自從上次秋道家的幾個老爺爺過來後,已經過去1年多了,丁次3歲了,雖然年齡很小,但對危機深藏的忍者世界來說,並不算小,不想想,copy忍者卡卡西可是5歲就從忍者學校畢業趕赴戰場了,整個忍者階層都有向低齡化的發展趨勢。
丁次應了聲好,就回到了大人們聚集的地方。
這次丁座把奈良鹿久和山中亥一都叫上了一起吃個野餐,正好是要把丁次送去秋道取風那裏的教導之前,來一次愉快的放鬆,不過對於秋道丁次來說,其實並不是很想見到山中井野。
這個繼承了家族黃頭發的小姑娘從小有一股剽悍之意,她爸爸根本就管不住,丁次還隻有1歲多的時候被真姬媽媽經常帶過去她家的花店玩耍,井野仗著自己年長,發育的快,老是偷偷地捏丁次肥嘟嘟的臉蛋。可憐丁次一身男兒豪氣,限製於1歲的嬰兒身體,竟然這麽躲也躲不開。
豬鹿蝶三個家族守望相助,互通往來,再加上木葉村一點也不大,真姬美子帶著小丁次時常串門,也抱著給丁次找玩伴的想法,所以丁次跟鹿丸,井野從小一起長大,來可真算的是“青梅竹馬”。
丁次一臉嫌棄的看著眼前的井野,這個小女孩發育的越發明顯了,不過比他大了幾個月,硬是長得比他高了半個頭,什麽時候忍者世界也有激素促進發育了?
“丁次,你的臉又長胖了哦,好想捏捏啊!”井野看著丁次,眼珠亂轉,笑嘻嘻道。
丁次撇過身去,不想理睬,他要去找鹿丸吹牛去。
鹿丸雖然年齡小,但是繼承了奈良家族的高智商基因,有別於其他的弱智兒童,吹起牛來也有別一番趣味,不過,其懶散的性格似乎天生由來,是個特別怕麻煩的小孩。
“鹿丸,終末之穀,你爸帶你去了沒,聽說可以看見兩大傳奇忍者的雕像。”前世作為火影主角的佐助和鳴人,每次都在終末之穀決戰,丁次早就想去看了。
“老爸上次說要帶我去看看,我懶得去,就推掉去下棋了。”鹿丸看了看天上的太陽,伸了一個懶腰,臉上露出一股很怕麻煩的表情。
“丁次,你找井野陪你去吧,木葉就這麽大,她跟小櫻早就比過誰去過地方多了,她熟悉。”鹿丸朝井野的方向擼了擼嘴。
這個女人,果然跟小櫻是一對好姐妹,居然還比誰去的地方多,這種無聊的攀比思維邏輯,難道要說果然是二次元的美少女嗎?丁次有點無語。
“好嘛,丁次,本小姐就陪你去終末之穀了,不過代價是你得給我捏一整天的臉。”井野聽到鹿丸這話,立馬接口道,自從丁次學會走路以來,她再想好好捏丁次的臉,可就越來越難了。
丁次轉過頭來,滿臉苦笑:“那還不如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