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2章 搶先下手

字數:3512   加入書籤

A+A-




    扶明錄!
    雖說距離立冬還有那麽幾天,然關外的天氣早已冰冷,就連雪都大小下了數場,將士的軍服也換成了冬服,可此時道旁雪地裏的六十多個明軍屍體上的衣物已被扒了個精光。
    姬際可率百騎奉令前來現場查看,除了一地屍體和燒毀的十餘輛車,別無他物,那些韃子不光將明軍的衣物扒走了,連兵器也都帶走了。
    這說明啥?
    說明韃子物資極度短缺。
    姬際可縱馬上了道邊的高地,四下張望一番入眼之處白雪黑石,枯木雜林不見人獸蹤跡。
    補給隊有百餘人,而據說襲擊他們的韃子才三十餘騎,一場廝殺之下明軍不敵,除了逃出三十餘騎,餘下皆陣亡!
    這又說明啥?
    說明這支來襲的韃子戰力驚人,雖說補給糧車屬於後勤部隊,戰力不足,但護送隊卻也是常規作戰兵力,可對上這股偷襲韃子確實高下立判,當然這其中也有關一些天時地利人和的因素,可是有一點卻讓明軍沒有任何借口,那就是這次伏擊是光天化日之下,並非夜間偷襲!
    繞過塔山堡深入敵後在寧遠城跟前光天化日之下伏擊你,就問你臉疼不疼!
    疼,寧遠軍上下都感覺臉上火辣辣的,群情激奮要血債血還,要抵錦州城下殺他個人仰馬翻……
    這個時候有人站了出來,我去。
    不是旁人,大明東緝事廠督公常宇。
    沒人給他爭,也沒人敢給他爭。
    於是常宇率兩營前往,馬科帶了五十親兵打輔助。
    天蒼蒼,野茫茫
    祖大壽站在塔山堡的哨塔上遠眺,北風咧咧入眼皆荒涼,不見草低也不見牛羊,北地苦寒這個時節連莊稼都見不到,遠處依稀有零星村落,那也都寥寥幾戶而且,原本塔山,杏山,鬆山等地百姓還是很多的,但鬆錦大戰之後三堡盡毀,百姓逃的逃死的死,餘下的也被清軍強遷錦州去了,短短兩三年時間變得人煙稀少。
    近來塔山周邊衝突不斷,臨近百姓雖惶恐不安,卻也無處可去,好在兩軍衝突並未殃及百姓,看到這裏很多人會疑惑,以清軍的尿性會不襲擾百姓?
    確實以清軍往年的尿性對大明百姓那是各種燒殺掠奪毫不手軟,但近幾年清廷早就開始撫民政策,及對其實際控製的地域內不得襲擾,說白了,就是他們認為,這些百姓已是他們的子民了。
    在重建塔山堡時,明軍曾招募周邊百姓為工,建成後與清軍衝突不絕,明軍勸周邊百姓入堡躲避,但一來堡內空間不大容不了太多人,二來老百姓要務農,再次則怕是被清軍報複吧,反正大部分人拒絕入堡,而隨即而來的兩軍衝突也確實並未太多殃及百姓,或許是多爾袞也此時也知道不能失了民心。
    後勤補給遭韃子伏擊的事情祖大壽也已知曉,但相比後方部隊和手下的義憤填膺他則顯得澹然多了,對於他這樣一個沙場老將來說什麽大風大浪沒經曆過,兩軍對壘相互偷襲伏擊最正常不過了,互有輸贏誰都大意踩雷的時候,這種事不足掛耳。
    而讓他最擔憂的事則是,麵對自己步步緊逼,龜縮在錦州城裏的多爾袞也已開始反製,重修杏山和鬆山堡!
    塔山,杏山,鬆山,這三個軍事堡壘曾經都屬於錦州的防禦體係,是錦州後方的依托,可此時韃子卻將他變成了前方堡壘,隻能說,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令人感慨又唏噓。
    而作為當事人的祖大壽,其內心外人不得而知,但也能感受到幾分。
    當初守錦州的是他,如今變成了進攻方。
    當初塔山三堡是後方依托,如今成為前方堡壘。
    錦州從來都不是一個單一的防禦工事,他有一個成熟且完善的防禦體係,除了本身就分內外城,在其外圍更有大大小小的防禦工事來抵禦外敵。
    就比如說當年後方有塔山三堡,前邊有大小淩河城,想當初韃子打錦州可是費了老鼻子勁了,從皇太極沒死的時候就開始進攻,卻數次無功,哪怕是當年的一個鬆山城都能讓他們碰一鼻子灰,從而讓他們不得不徐徐圖之。
    首先第一步就是拆城,祖大壽建大小淩河城,他就派兵來拆,你建為就拆,讓你這個防禦工事不能完成,雙方為此幹了好幾架,於此同時清廷又派兵抵達錦州北邊九十裏的義州在那兒築城開荒,弄了個生產建設兵團,讓這兒成為了前線指揮部和糧草供給地,開始對錦州長期圍困作戰。
    所以說當年清軍攻占錦州也是一步一步來長期作戰,如今祖大壽想收複錦州也不可能一下子就得手,也必須要一步一個腳印,一步一步往前蹚,先重修塔山堡,站穩腳跟步步為營。
    這法子並不新鮮,是袁崇煥早年用過的,著名的關寧錦防線就是這套路。
    按照袁崇煥的說法虜利野戰,惟有憑堅城以用大炮一著。
    翻譯過來就是後金兵長於野戰,明軍不是對手,隻有修築堅城配合大炮防守這一招。
    所以,關寧錦防線其實是一種堡壘主義,慢慢向前修築堡壘,步步為營,逐步推進,收複失地,其間配合練兵、屯田等元素,威力更大。
    後金軍雖然長於野戰,但是攻堅能力不行,麵對明軍的堅城大炮,隻能望城興歎。努爾哈赤啃不下堅城,隻能轉移進攻方向,拿旁邊的蒙古諸部開刀。
    孫承宗雖然隻在遼東經略位置上幹了四年,但是他留下的這條關寧錦防線卻成了滿清十幾年揮之不去的噩夢。
    但與之往年不同的事,那時候韃子的火炮不行,而如今韃子的火炮和明廷已無區別,所以僅以築城應對已是不足。
    這一點祖大壽也知曉,但讓他心情沉重的並不是這些,而是多爾袞突然打亂了他的計劃和節奏,按照祖大壽的想法是先修塔山,站穩腳跟後再修杏山,然後鬆山,步步為營逼到錦州城下,卻哪知,多爾袞竟似看破他的計劃,搶修了鬆山並駐兵,然後又將觸手伸向杏山,而且為了防備明軍襲擾阻礙修築杏山堡,便不停的派兵襲擾塔山。
    很顯然,多爾袞是要將明軍精力消耗在這三堡之間,令其短時間內無法前進,從而得以喘息之機。
    都是久經沙場的老油子,對方一皺眉便知是拉屎還是放屁。
    這仗,確實不好打。
    祖大壽的原計劃是明年開春之前,抵錦州城外,然後直接動手打錦州,至少讓韃子提心吊膽過不好這個冬天,更無力其他。
    然此時看來……多爾袞已經窺破他的心思,且搶先補窟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