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章 朱元璋教孫

字數:5085   加入書籤

A+A-




    這個,朱允炆被問住了,傅有德他們真的可靠嗎?王叔就真的不可靠嗎?如果傅有德等人不可靠,那麽自己還要保護他們做什麽?豈不是留下隱患嗎?

    老皇帝看了看朱允炆,笑道:“允炆你沒有想當然的脫口而出,朕很欣慰。今天朕和你好好聊一聊。其實這些話朕準備了很多年,在你父親在世的時候,朕就想和他談一次,可惜因為各種原因,朕沒來得及。”說到這裏,老皇帝用袍袖擦了擦眼淚,用手按了按額頭,輕輕的歎了口氣。

    “允炆,你是怎麽看待你父親的?”

    “......”朱允炆為難道:“孫兒不敢評論父親。”

    “嗯,我知道你不會說。朕來說,你父親天資聰慧,熟讀經史,仁孝寬厚,從洪武元年開始,朕就給他安排了各方大儒,詹事府配備了朝廷的重臣,比如徐達、李善長、劉基、宋濂等人,朕最滿意的是徐達,可惜徐達至死都在征戰,更重要的是你父親不喜歡徐達,更喜歡宋濂等人。”

    “當朕發現問題時,卻無法改變了。你父親完全信奉儒家的那一套‘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還有‘上有堯舜之君,下有堯舜之民。’允炆,你怎麽看呢?”

    朱允炆心說,父親說的話沒毛病啊,君臣之間的關係是相互的,但朱元璋這麽問,肯定是有原因的,想了想道:“孫兒覺得有些問題,但說不出來。”

    “嗬嗬,允炆,這就是你比你父親強的地方,雖然你不說,但你對這些儒家經典都有一種懷疑態度,從你對方孝孺、黃子澄的使用就可以看出來。所以朕一直很縱容你,隻要你想做的,隻要沒太大問題,朕都讓你做。”

    “謝謝皇爺爺。”

    “朕問你,不說君臣,隻說普通人,你對人好,對方就一定會對你好嗎?”

    老皇帝的話讓朱允炆打了一個激靈,是啊,現實中好心當驢肝肺的人有的是,為什麽君臣就不會這樣子呢?

    老皇帝繼續說:“從兩宋來看,哪一朝哪一代不是皇帝視大臣如腹心、如手足,即使蔡京、賈似道等人不也是深得皇帝信任嗎?但國家為什麽就亡了呢?”

    “皇帝對臣子優容,臣子感恩圖報的很少,大多會覺得皇帝昏庸,好騙!”

    “允炆,你相不相信,如果後世帝王被這一套東西迷惑,那麽到了國家滅亡的那一天,大臣隻會成為新朝的臣子,隻會說前朝皇帝昏庸,而不會為國盡忠。”

    朱允炆忽然發現朱元璋是對的,從後世來看,明朝對士大夫難道不優待嗎?可是那些士大夫在明朝麵臨滅亡時,都做了什麽呢?享受著免稅待遇的士紳隻是剃了頭,留了辮子,去做順民而已。

    “其實這句話也不能說完全不對,但是君臣相知,視如腹心,隻能是有限的幾個人,千萬不能無限的放大。為君者要把握好分寸和尺度,這非常重要。”

    “嗯,允炆明白,允炆會記得的。”朱允炆點頭道。

    老皇帝看了看朱允炆的反應,非常滿意,接著道:“下麵說一說傅有德和你諸位王叔的問題。”

    “很多人認為朕殺戮功臣,把權力交給自己的兒子,其實這並不全對。”說到這裏,朱元璋笑了笑,對朱允炆道:“你覺得功臣應該特殊嗎?”

    “這個,”有著後世記憶的朱允炆直覺道:“不應該,人不能躺在功勞簿上吃老本。”

    “允炆,你說的很對,但實際上很難做到,開國功臣中無論文臣還是武將,都是漠視人命之輩。亂世人命不如狗,這些功臣大多滿手血腥,包括朕也一樣,亂世中不殺人無法救人,所以朕也無法苛求什麽。但是開國之後,進入和平時期,仍然會有人胡亂殺人,你覺得朕應該如何處理?一命抵一命?還是兩命抵一命?還是三命抵一命呢?”

    “......”朱允炆被問住了,這個問題該怎麽回答呢?

    “朱亮祖誣告番禺縣令道同,朕很信任他,所以處死了道同,你說他該不該死?胡惟庸因為兒子之死,殺死了駕車的車夫,你覺得他該不該死?”

    “這個,”朱允炆覺得這是狡辯,胡惟庸案和藍玉案前後接近十萬人,都是高官和其家眷,不過他也明白,藍玉案實際上是為了自己,胡維庸案擴大化某種程度上是為了自己的父親朱標,可以說自己和父親的書生氣,間接害死了這些人。

    老皇帝深沉的嗓音在大殿裏繼續:“允炆,兩次大案,朕知道後世會視朕為暴君,但誰能真正的理解朕?恐怕隻有朕的子孫會理解,當然也可能不會理解,但朕不在乎。”

    “朕起自布衣,曆朝曆代的開國之君出身都要比朕強,漢高祖也算起自布衣,但也算一個小官,朕當時連飯都吃不飽。到了郭子興軍中,朕除了拚命別無所長,後來郭子興將你皇奶奶嫁給我,朕當時其實有點像入贅,但亂世之中求生存沒有別的辦法。”

    “朕很感激郭子興,如果沒有他,朕恐怕早就餓死了,朕的手下也大半來自於郭子興的紅巾軍。他死後,朕為了掌權,逐步除掉了郭子興的後人,才徹底掌握了軍隊。在這期間,真是刀光劍影,陰謀不斷,期間朕經曆了兩次背叛,一次是邵榮,一次是你的從叔父朱文正。”

    “剛才朕問你,傅有德是否比你王叔可靠?你答不上來,朕再問你,什麽叫可靠?”

    “可靠就是可以相信,靠得住。”朱允炆答道。

    “說的很對,但是沒什麽用處。可靠的關鍵在於你知道他是可信的,而他也知道你是相信他的,這樣在戰場上、朝堂上,你都可以指派他去做事情,而他也知道你信任他,所以才會盡力去做,麵臨幹擾、困難不會退縮、猶豫,所以所謂的可靠是相互的,不是單方麵的。這也是朕為什麽信任兒子的原因,朕的兒子即使犯了錯,也不會受太重的處罰。但其他人,你告訴他出了錯也無所謂,他會相信你嗎?所以這樣的人就不可信任。”

    “邵榮在當時軍中舉足輕重,他是郭子興舊部的代表,所以他不信任朕,朕也不信任他。在朕除掉郭子興後人之後,他自然就會有反心,所以朕當機立斷,動用了廖永忠和康鐸擒下了他。當時的情況朕記得很清楚,朕的濠州舊部並不讚同此事,隻有常遇春站出來說,謀叛者不可饒恕,朕才處死了邵榮。常遇春是渡江前投靠朕的,不屬於濠州舊將,但卻屬於渡江前舊部,對他來說,邵榮不算什麽,所以他才會進言,這也是朕為什麽信任提拔常遇春的原因。”

    “朱文正是朕的侄子,算是親信中的親信了,朕委任他為大都督府大都督,可以說是最高軍職了,甚至在徐達之上。他在洪都保衛戰中孤城防禦陳友諒六十萬大軍85天,撐到了朕領兵來援,最終大破陳友諒,奠定了朕統一天下的基礎。這可以說是朕征戰一生最凶險的一次了,朱文正勞苦功高,但是其軍職已無可升餘地,隻能賜予錢帛,可是大戰之後,軍中賞賜所需頗眾。朕以為作為至親,會理解朕,將其封賞定在最後,誰知竟然引起了他的不滿,縱容部下搶奪其下妻女,加之言官上書其和張士誠有勾結。他作為首席重將,朕不得不謹慎處理,否則容易釀成大禍,但很可惜,他被圈禁了沒多久就過世了。此事朕也很後悔,所以封其子朱守謙為靖江王。”

    說到這裏,朱元璋看了看朱允炆道:“允炆,明白朕的意思了嗎?”

    朱允炆思考了一下朱元璋的話,邵榮非舊部,朱文正雖是至親,但其性情急躁,想了想道:“皇爺爺的意思是是否可靠,要看是否有信任的基礎,還要看是否超出了信任的限度。”

    朱元璋笑道:“不錯,允炆,你總結的很對,朕就是這個意思。現在你來判斷一下傅有德和你的王叔誰更可信?”

    “這個,”朱允炆愣住了,按照這個理論,他和傅有德並沒有信任的基礎,相反和諸位王叔卻有信任的基礎。但是按照後世的記憶,燕王確實是不可信的,不過似乎也不對,其他諸王卻基本是可信的,都服從朝廷詔令。

    “皇爺爺,那你是怎麽使用傅有德、馮勝和王弼的呢?”

    朱元璋看著孫兒疑惑的眼神,不由得哈哈大笑,自己這個孫子有點太老成了,現在終於露出一些本色了,道:“允炆,這是另一個問題,朕問你,他們為什麽要跟從朕?”

    這個,朱允炆想了想道:“可能是為了活命,也可能亂世中想施展抱負。”

    “嗯,初期肯定是為了活命,後期必然是為了高官厚祿,光宗耀祖。既然他們有所求,那麽朕就給他們這些,加之嚴刑峻法,自然可以使用他們。”

    “但是兵者凶器,皇爺爺如何才能防止他們不造反呢?”

    “其實也不稀奇,就是將無常兵,兵無常將而已,我朝實行衛所製,士兵都是有土地、有恒產的,不會無緣無故造反,而且經過多年征戰之後,這些大將的親信部隊都在戰事結束後就地屯田,所以隻要他們當時不造反,以後就沒有機會了。”

    “那就是說,最危險還是諸位王叔了,因為他們統兵多年,親信眾多,且久不遷徙封地,根深蒂固。”

    “這個,”老皇帝被問住了,沉思了一會兒,道:“可是他們直屬兵力很少,其他的軍隊都屬於朝廷,你可以任意調配啊。”

    “那傅有德呢?”

    “自從藍玉案後,朕已經不敢讓傅有德、馮勝獨自統領大軍,雖然他們沒有直屬軍隊,但是憑借其威望,拉攏一支大軍還是很容易的。如果派他們出塞半年,等他們回來,恐怕就很難控製了。你重用傅有德朕不反對,但是讓他們統領大軍就太危險了。目前來說,他們和朕已經沒有了信任的基礎,所以屬於不可信任之人,不可重用。”

    朱允炆發現自己走入了死胡同,僅有的大將又不放心,諸王最適合的燕王身體不適,寧王雖躍躍欲試,卻不能讓人信服。那綏遠城築還是不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