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章 變革

字數:3195   加入書籤

A+A-




    斯波義將確實是大才,他回來後,足利義滿就將博多灣這一帶的防務交給了他。斯波義將處事公允,做事細密,即使麵對今川貞世,態度也真誠坦然,不僅對其關懷備至,還與其一起商談方略。斯波如此姿態,眾人也放下心來,同心協力,力求將博多灣打造的固若金湯。

    斯波義將並不是張狂之人,其在足利義滿麵前的高談闊論,本身另有目的,那就是為了打消足利義滿的幻想,他知道足利義滿削平桀驁不馴的大名後,野心膨脹,又受《野馬台詩》的影響,想要改變“萬世一係”的傳統,成為新的天皇,為此他讓後小鬆天皇冊封其繼室日野康子為準母,通俗點說,就是要天皇認足利義滿的繼室為幹媽,那足利義滿自然是天皇的幹爹了,所以足利義滿在宮廷以及祭祀中都享受上皇,也就是天皇老爹的待遇,而其嫡子足利義嗣元服時享受的也是親王的待遇。而就在剛才,接見斯波義將時所坐的榻榻米,上麵的圖案是天皇和上皇才能使用的繧繝綠圖案。

    為了達到這個目的,足利義滿不惜接受明皇的冊封,自稱“日本國王”,就是要依仗明國為外援,另外極力促進與明國的貿易,其實就是要擴大明國在倭國的影響力;另外為了討好明國,足利義滿還派出軍隊打擊倭寇,這引起了一些沿海大名的不滿,說白了,所謂的倭寇,就是這些大名豢養的,貿易雖然也賺錢,但還是不如搶錢來的快啊!

    從本心來說,斯波義將不是很讚同足利義滿的想法,但是他也不反對,如果能成最好,如果不成也沒關係,反正室町幕府的統治已經穩固,進可攻退可守。

    另外斯波義將心中還有一個隱憂,那就是足利義滿偏愛幼子足利義嗣,雖然足利義嗣是嫡子,但是年紀隻有十一歲。而長子足利義持已經二十歲了,更重要的是足利義持已經得到了“征夷大將軍”的封號,身邊早已環繞著一些跟隨者,當然足利義嗣也有一些追隨者,所以二人之間經常搞出一些事情來,鬧到足利義滿這裏後,足利義滿往往支持幼子,訓斥長子不懂事,這讓長子很是惱火,也正因為此,義持和義嗣兩人的關係不太好。而對於他們的爭執,斯波義將和其他大老都保持中立,冷靜觀察,因為足利義滿今年才四十八歲,身體康健,還能活很多年,如果等足利義嗣長大了,而足利義滿還願意讓他繼位再說吧。隻不過到那時候,足利義持就有三十歲了,羽翼豐滿,搞不好會發生一次父子相殘的悲劇,唉......

    另外足利義滿派人去朝鮮支持李芳遠的事情,斯波義將也知道,不過他反對逼著李芳遠稱臣,他覺得這種虛名無關緊要,這個時候應該勠力同心,共同應對強敵才是,但足利義滿堅持,斯波義將也阻攔不了。

    ......

    京師。

    處置了楚王案和遠征艦隊的事情後,朱允炆開始推行他思索多時的改革。

    首先成立了稅部,主管稅賦征收,包括農稅、商稅、鹽稅,同時還統管海關總署的關稅征收,首任稅部尚書為原戶部侍郎譚波,他之前掌管交通銀行,主持工學院、農學院的科研經費管理工作,成績斐然,所以朱允炆提拔他為稅部尚書,不僅如此,朱允炆還在各布政使司、州府、縣城設立稅務廳、稅務局和稅務所,另外為了防止抗稅,還成立了專門的稅警。這樣一來,稅部和戶部的職責更分明了,收入和開支完全分開,這樣有助於防止徇私舞弊和中飽私囊。

    為了給戶部分擔職責,朱允炆將農業工作包括土地管理、勸課農桑、科學種田、新品種和新肥料的推廣等等事情,都給了新創建的農部,而農部的首任尚書,是戶部侍郎盧迥,畢竟這以前也算戶部職責的一部分,而且與稅部一樣,農部在各地也設立司、局、所,主抓當地的農業生產。

    為了提高大理寺的地位,朱允炆將其改名為法部,其主官仍叫正卿,副官叫少卿,但都提了一大級,法部正卿從正三品升為正二品,與六部平級,同時要求刑部所有判案必須經過法部認可,才能定案,另外重大案件,主審都由刑部改為法部。

    最後朱允炆下令將農學院、工學院研究使用的度量衡推向全國,比如每天被分為十二個時辰,每個時辰兩個小時,每個小時四刻鍾,每刻鍾十五分鍾,每分鍾六十秒,同時將工學院精心打造的自鳴鍾送往全國各地,統一時間;比如重新明確長度單位,三尺為一米,三米為一丈,每米十分米,每分米十厘米,每厘米十毫米,每毫米十絲米,另外五百米為一裏,同時將工部打造的模具發往全國;至於其他的體積、重量都仿造後世做了設置,又對溫度、濕度、風力、降雨量等等都做了明確規定,方便全國統一使用。

    為了填補官員空缺,朱允炆大量的抽調翰林院的進士和國子監的學生,造成翰林院、國子監的空缺,所以朱允炆下了特旨,本年進士錄取名額提升到五百,一時間京裏歡聲雷動,齊呼吾皇萬歲。

    另外,與武學改製類似,朱允炆下達聖旨,將國子監改名為太學,並將其分拆,成立帝國大學,招收舉人和秀才中的優秀者,同樣也接受供勳貴子弟之類的特招生。

    帝國大學下轄四個學院,分別是人文學院、理工學院、醫學院和法學院,原國子監裏的老師和學生大多都歸屬在帝國大學。

    而太學中留下的都是鴻學大儒,計有三十多人,他們留下了一些學生作為自己的親傳,這樣既減輕了他們的工作量,又提高了他們的教學熱情,另外太學中的老師們,還需要定期到大本堂為皇族子弟授課。這樣,太學就成為了大明的最高學府,但卻很清閑。

    針對皇族子弟和勳貴子弟的教育,朱允炆接受了宗人府宗正蜀王朱椿的建議,成立了建文小學和建文中學,隻招收皇族子弟和勳貴子弟,規定分封到外地的親王都要將子嗣送到京中的建文小學或者建文中學讀書,其中小學是七到十五歲,中學是十五到十八歲,中學畢業後,可以進入帝國大學、陸軍大學或海軍大學進一步深造,如果貪玩耍滑,中學都不能畢業者,爵位收回。

    聖旨一下,朝野嘩然,紛紛要求皇帝取消爵位收回的要求,最後朱允炆不得已,將其改為連續兩代都不能中學畢業者,爵位收回,此議論才勉強平息。

    最後,朱允炆密令內務府總管郭任,鑄造銀幣.....

    ......

    京師裏沸沸揚揚,雞飛狗跳,但這一切和齊王朱榑都沒有關係,他已經奉皇命抵達漢江口,正準備登船上岸,巡撫朝鮮。

    那一天,霞光四射,分外絢爛,海鷗飛翔,萬眾歡呼。

    8(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