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人心
字數:4051 加入書籤
乾清宮。
“陛下,張將軍又送來了戰報!”
“哦?”朱允炆放下手裏的筆,拿過來翻了翻:“嗬嗬,遠江、淡路,這是在哪裏啊?有地圖嗎?”
“回陛下,”劉璟有些尷尬的苦笑:“最近這段時間,似乎張將軍、童將軍他們往東麵打了,微臣去禮部、兵部問過了,沒有人知道這些地方,不過戰報上附了一個示意圖。”
“哦,”朱允炆抽出一張紙,發現是一張手繪的地圖,看了一會兒,朱允炆搖了搖頭,有點太慘不忍睹了,除了九州、四國稍微像點樣子外,本州島的海岸線完全是條直線,而內陸部分則完全是空白。
不過朱允炆除了苦笑之外,毫無辦法,因為他對倭國的地理,也是一竅不通。
另外,在這個時代,即使是禮部出使過倭國的官員,也隻有兩條路線可選,一條是走朝鮮,坐船渡過對馬海峽,到達九州北部;另一條從sd萊州出發,隨著風往東飄,隻要不偏的太厲害,就能到達目的地——九州南部。
但是更遠的地方,明人很少涉足,而且倭國人也不讓明人深入,所以大部分人對倭國的了解,隻不過是九州而已,昔日洪武皇帝派人出使倭國,登陸九州島後,竟然冊封南朝的良懷親王為“rb國王”,讓其剿滅倭寇,當時明人並不知道良懷隻有九州一隅而已,而且其父親後龜山天皇退位的時間已經進入倒計時。
當然明廷也知道了這些事情,因為剿滅了南朝的足利義滿主動出使明國,說明情況,洪武皇帝才恍然大悟,在之後的朝代中,“rb國王”這個稱號依次落在足利義滿,足利義持等人頭頂。頭銜授予太隨意,接受的人自然不珍貴,所以倭國和明廷的關係一直是若即若離,試想一下,在我們這裏吃不上飯的浪人,都能跑到你們那裏還能搶一票,你拿他們沒辦法,讓我幫忙打擊一下,還要我尊重你,如果沒好處,誰願意做呢?
當然,這也是倭國人敢於參與謀殺洪武帝、刺殺建文帝、插手朝鮮戰爭的重要原因,所以現在明軍充當起了海盜,朱允炆喜出望外。
一直以來,朱允炆總覺得自己的海軍強大倒是強大,但是膽子太小,倭國的小船就敢遠渡重洋,而大明的大船卻隻能在近海轉悠,琉球在明人眼裏就已經是大洋深處了,這讓後世的看起來豈不是個笑話?
不過有過遠航經驗的童海龍,確實讓朱允炆刮目相看,海軍,還是要走出去的好!
最近海軍都督府、軍機處的官員也很茫然,他們不知道張榮等人說的是真是假,也不知道向東多久是個頭,但是既然陛下下旨嘉獎,他們也就隻好支持了,武器、糧草繼續不要命的送過去。
童海龍等人強盜行徑,軍方覺得沒什麽,但是文官們則不這麽理解。
有的文官文人,殺的好,讓這些倭寇也嚐嚐被劫掠的痛苦,大明海軍好樣的,就要這樣以牙還牙,以眼還眼,這部分官員大多來自fj、zj、sd和遼東等地,他們的家鄉多多少少都被倭寇街掠過,所以當消息傳到這些地方時,當地百姓彈冠相慶,富戶大擺宴席,慶祝海軍的勝利;這些官員自然感同身受,要在家鄉留下好名聲。
但內地的如sc、jx、湖廣、hn等地的官員則不同,他們覺得童海龍做得過了,甚至有人還上書建議嚴懲童海龍,他們的理由也很簡單,那就是“狗咬了人,人總不能咬狗吧!”,他們認為大明是天朝上國,剿滅倭寇是應該的,但是倭國的子民是無辜的啊,怎麽能去劫掠他們嗎?我們是正義之師,威武之師,大軍出動,不應該百姓“簞食壺漿以迎王師”嗎?這麽一搞,豈不是有傷天和?
看到這些官員的論調,朱允炆大怒,立刻下旨申斥這些官員,斥責其為“腐儒”,然後命令兵部、禮部、翰林院將曆朝曆代倭寇襲擾地方的慘劇整理出來,明發邸報,並且命令各大報紙如《京都日報》、《大明日報》、《zj晚報》等等報紙通篇轉載,並令新聞總署加大宣傳力度,以達到“倭人隻不過是人形禽獸,人人得而誅之”的目的。
對於皇帝的雷霆震怒,百官並不理解,但是專製王朝有專製王朝的好處,瞬息間大明的風向就轉變了,當然也有幾個死硬分子堅持不改口,比如方孝孺等人,對於他們,朱允炆想了想,沒有收拾他們,隻是下令各大報紙禁止登載他們的文章而已。
在宣揚倭寇醜惡行徑的大潮中,朝鮮文人異軍突起,占據了大潮中的顯著位置。原因很簡單,倭寇對朝鮮的襲擾,次數更頻繁,危害更大。
從距離上來說,從九州到朝鮮,隻要膽子大、運氣好,劃著小船就可以抵達,最窮困、最窮凶極惡的倭寇甚至敢隻乘著八人小船就到朝鮮搶劫;從國力上講,朝鮮國力與華夏也相距甚遠,抵禦能力更差。
倭國南北朝時期,是倭寇最猖獗的時期,在華夏的元朝末年,也就是至正十年到至正二十六年(1350年至1366年),倭寇幾乎每年都會侵入高麗,造成了慘重的損失,甚至逼得高麗政府放棄漕運,改走陸運,而在至正十六年的倭寇來襲中,受命禦倭的開城宿衛軍,竟然“望賊不敢進”。
迄後,明朝建立,洪武帝要求倭國打擊倭寇,得到高麗王朝的熱烈響應,但是倭寇的襲擾直到倭國北朝徹底勝利,南朝投降才逐漸平息。
但是勝利之後的室町幕府,對倭寇的打擊也是時嚴時鬆,將之作為與明朝和朝鮮通商的籌碼,簡單來說,允許通商,我就打擊倭寇;不允許,那就對不起了,你來打擊吧。這種相互博弈的情況,一直持續到到德川幕府閉關鎖國,才逐漸平息。
所以當大明開展對倭國的宣傳攻勢時,新成立的朝鮮布政使司的官員和百姓,也因為種種原因參與進來,而這種參與立刻獲得了回報,朝廷征調其中表現優異的三名官員入翰林院任編修,同時旌表昔日抗倭有功的朝鮮文臣武將,致遠侯李成桂首當其衝,皇帝令人在其府邸外建立牌樓,並親筆題詞:“抗倭功臣”以表彰其功勞;至於其他的如崔瑩等人,也在家鄉樹碑立傳,彰顯其抗倭之功......
當然,朝鮮的這種熱情是有人推動的,那就是大明朝鮮布政使張紞。
當國內的爭論傳到朝鮮後,張紞立刻意識到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是個轉移朝鮮百姓注意力的好機會。
所以他立刻召集各地官員、學政,命令他們要深挖、細挖倭寇昔日襲擾的慘事,挑起百姓對倭寇的仇恨,同時張紞還有意無意的提醒他們,要突出昔日洪武皇帝的恩情,他老人家對朝鮮關懷備至,因為朝鮮被倭寇襲擾,就親自下國書給倭國,令其悔改,否則必然要征伐之。
當然,張紞也沒有忘記歌頌偉大光明正確的當今建文皇帝,在他的編纂中,大明來到朝鮮,不僅是應李成桂的請求,更是為了朝鮮百姓的福祉,是為了永遠禁絕倭寇之患。如今大明艦隊圍困倭國,很快就要攻入倭國本土,倭寇滅亡就在眼前。
最後,張紞還號召朝鮮百姓踴躍參軍,登上倭國,為家人和祖先報仇雪恨......
當然,張紞並不是說說而已,他還為各地官員設定了指標,如果完成不了,統統撤職查辦。
按照張紞的說法,這種不能為百姓伸張冤屈的官員,活著純屬浪費糧食。
......
為了完成張紞的任務,朝鮮官員集思廣益,竟然做出了不少成績。
比如全州府知府尚文同集合了全城的妓女、說書人,令其到處宣講,按照現場人數計算報酬;慶州學政趙圭將書院學生全部安排下去,到城中、集市中去演講,號召大家為抗倭盡力;開城知府鄭英學則組織受到倭寇傷害的百姓現身說法,激起百姓對倭寇的痛恨之心......
曆史證明,張紞的苦心並沒有白費。
倭國平定之後,朝鮮百姓官員紛紛以身屬大明為榮,因為大明更加強大、更加富庶,可以更好的保護他們......(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