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民心所向

字數:3731   加入書籤

A+A-




    自皇帝陛下發布征倭令以來,沿海各地一片歡騰,而大明軍隊也非常爭氣,捷報不斷傳來。

    三月十一日,海軍控製下關海峽,截斷了九州與本州的聯係。

    三月十三日,瞿能率軍占領博多灣,圍困太宰府,守將今川貞世當場戰死,少貳貞賴投降;同日,盛庸登陸鹿兒島,與城外平原大敗薩摩軍,主將島津元久和澀川滿賴落荒而逃。

    三月十五日,瞿能、盛庸會師於太宰府。

    三月二十二日,太宰府被攻破,倭國征夷大將軍將軍足利義持被俘,幕府管領斯波義將戰死。

    三月二十三日,征倭軍總指揮盛庸將軍向朝廷報捷,明軍已經控製九州全島。

    四月七日,征倭軍副總指揮瞿能將軍登陸四國島,倭國降將少貳貞賴為前鋒,兵峰直指伊予國;同日,陸戰第二旅洗中軍部登陸土佐國。

    四月十一日,瞿能擊敗伊予守軍,與冼中軍會師土佐國。

    四月十二日,瞿能占領土佐國。

    四月十九日,瞿能占領阿波國。

    四月二十五日,瞿能占領讚岐國,至此四國島被明軍占領。

    ......

    為提高大明百姓對征倭意義的認識,提高大明百姓的自信心、自尊心,朱允炆命令新成立的宣傳司加大宣傳力度,通過邸報、報紙、評書等各種手段,向大明百姓灌輸皇帝的聖明睿智、前線官兵的英勇無畏、倭國軍隊的膽小齷齪等等。

    報紙上的捷報隻有幹巴巴的幾行字,遠遠滿足不了大明百姓的需要,大家希望看到更詳細的、更有深度的內容。對於大家的這種需求,各家報紙老板都從善如流,紛紛與兵部官員、軍校老師和學生以及業餘“軍事理論家”約稿,讓其在報紙上發表戰局分析、戰略預測、朝廷動向、倭國對策等等一係列專欄,滿足各個層級百姓的求職欲。

    不僅如此,還有一些文人借著這段風潮發布了一係列大家喜聞樂見的文學小品,如“二郎從軍記”、“王大憨殺敵報國記”、“趙家書生投筆從戎記”等等,其中最受大家喜歡的是一個譚姓書生寫的“楊寒生倭國尋父記”,寫的是一個福建商人楊姓商人被倭寇劫持到倭國二十餘年,其遺腹子寒生參軍征倭,在一次行動中,解救老父並與之相認的故事,故事情節跌宕起伏、催人淚下,在文章的末尾,楊姓商人的話更是發人深省:

    “雖然經曆過二十多年的奴隸生涯,但我還是幸運的,因為在倭國土地上,不知道還有多少大明百姓仍然過著生不如死的生活,不知道還有多少百姓埋骨他鄉,終生不得返回故土。茫茫大海,阻斷了他們回鄉的路;殘暴的倭人,更是絕滅了他們生存的希望。他們曾經無數次的盼望,希望能夠再次見到自己白發蒼蒼的父母、見到嗷嗷待哺的孩子、見到相濡以沫的結發妻子,可是他們失望了,他們至死都沒有閉上眼啊!”

    “陛下,您聖明啊!但是,請您解救更多的子民吧!他們苦啊!他們苦啊!”

    ......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昔日元朝攻倭失敗後,被俘成為奴隸的漢人後裔,征倭監察使楊榮知曉他們的事情後,立刻派人將其送回京師,讓他們現身說法,敘說倭人的殘暴不仁,敘說祖輩的思鄉之情......

    經過一係列的運作,大明上下,敢對征倭提出異議的人越來越少了。

    對於華夏曆朝的官員,尤其是文官,許多人存在一種誤解,覺得他們喜歡息事寧人,對外退縮,對內鎮壓,都是一些無能之輩。

    但事實上,並非如此,這些人物的出現,都是華夏衰落的時候,麵對困境,他們沒有選擇,不得不如此。

    而在華夏強盛的時候,甘願放棄利益,取悅外邦的文官,少之又少,最多不過是主流之外的一點雜聲而已。

    征倭之前,大家議論紛紛,認為風險太大,唯恐重蹈覆轍,所以朝廷的阻力很大。

    征倭之後,大家發現大明軍隊勇猛無敵,倭寇不堪一擊,許多文官也有了畢其功於一役的想法,他們紛紛上書朝廷,要求徹底絕滅倭寇,保大明百姓安康樂業。

    對於普通百姓而言,倭人都不是好東西,徹底揍死才好呢!沒有人敢公開同情倭寇,否則被懟了一句:“這麽想當倭國的奴隸啊!”,大部分人隻能無言以對。

    但是。

    五月二十五日,一個消息傳到京師。

    “倭國假借出使之名,意圖偷襲我大明軍隊,前線指揮官——陸戰旅旅長楚錚悍然反擊,當場擊斃倭寇主犯,擒獲倭國假冒使者數人,並與倭國軍隊發生激烈衝突,經過浴血奮戰,我英勇無畏的大明軍隊擊敗倭軍,占領了下關。”

    “為防止類似情況再次發生,征倭軍總指揮盛庸將軍下令全軍戒備。”

    “倭國賊喊捉賊,指責我軍殺害使者,天皇下令全國總動員,大戰一觸即發!”

    .......

    什麽?天皇?

    聽慣了勝利的消息,再加上對倭人的痛恨,朝野立刻炸了鍋,街頭巷裏、茶館酒肆、朝廷各衙門紛紛議論紛紛,群情激奮,要求堅決教訓倭寇,讓其明白大明天威不可侵犯。

    都察院左都禦史練子寧連夜上書,要求攻滅倭國,理由很簡單,倭國妄自尊大,竟然自稱天皇,大逆不道,我大明皇帝隻敢自稱天子,所謂是可忍孰不可忍,此等奇恥大辱,隻能用倭人的鮮血才能洗刷。

    軍機處重臣徐輝祖、宋晟、吳高等人也紛紛上書,指責倭國死心不改,必須嚴懲。

    兵部尚書齊泰則指責前線指揮官盛庸、監察使楊榮越權,他認為,使者接待是朝廷的事情,不是前線指揮官的職責範疇,盛庸、楊榮此舉,無異於私會敵國使者,有擁兵自重、謀反篡逆之嫌,他建議朝廷派遣欽差前往九州、四國兩島,將事實調查清楚,以防留下隱患。

    齊泰的奏章震驚了朝野,文官們紛紛上書附和,要求向九州派駐欽差,防止前線將領擁兵自重。

    而軍方將領則連忙上書為其辯解,遠在九州的盛庸聞訊後,更是慌張,他為自證清白,連忙上書朝廷,說九州大部已經平定,要求朝廷派遣地方官員進行治理,自己的精力將主要放在征伐本州上。

    瞿能本打算上書替盛庸辯解,卻被監察使楊榮阻止,最後瞿能上了密折,其內容無人知曉。

    所有上書中,比較特殊的是以鬱新為代表的戶部官員,他們指出,朝廷糧食儲備不足,建議前線將領謹慎行事,不要肆意擴大戰爭規模,要以最小的代價結束戰爭。

    麵對新的鬥爭形勢,皇帝朱允炆於六月初一,在乾清宮召開了禦前軍事會議,討論對倭作戰方略。(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