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一章 人中龍鳳

字數:3220   加入書籤

A+A-


    張佑的話,讓張居正忍不住想起了自己入閣之前的那多年坐冷板凳的生涯,不禁有些唏噓,同時感歎不已,這個張子誠,年不過二十,所思所想,卻遠非常人所能及。聽其言語,怕朝中那些久曆宦海的大佬們也未必能說得出來。如此有思想有能力的少年人,皇帝寵信太後寵信,也就正常不過了,自己六個兒子,哪怕有一個及得上他一半,自己也就不必如履薄冰,戰戰兢兢,擔心身後之事了。

    “玉不琢不成器,元輔大人,卑職覺得子誠說的不錯,教育孩子這方麵,咱們還真比不上寧遠伯,他就敢放手摔打自己的孩子,長子如鬆,已經能夠獨當一麵了。”戚繼光笑著說道。

    聽戚繼光提到李如鬆,張佑不禁想起那杆三眼神銃,微笑道:“子茂兄不光驍勇善戰,腦子也十分聰明,他所做出的三眼神銃,對我啟發很大。”

    說著一頓,看一眼戚繼光,玩笑道:“江山代有人才出,子茂兄剛30多歲吧?如今已經是山西總兵官了,大帥如她這般年紀的時候,怕還沒找到一展拳腳的機會呢吧?”

    “誰說不是呢,這就叫長江後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換舊人了,讓我說,這天下也不是天下人的天下,未來,應該是你們這一代人的天下了。”

    “行啦元敬,你才多大歲數,離著花甲之年還遠著呢。衝你的身子骨兒,再為朝廷效二十年力一點兒問題沒有,倒是老夫的身子,真是老太太過年,一年不如一年了,幸虧子誠聰明,給了我一個修養的機會,前段時間,我還真覺得怕要撐不過今年了呢。”

    戚繼光早就懷疑張居正中毒的消息有貓膩,如今聽張居正誇張佑聰明,頓時心中一動,同時十分欣慰,心說元輔大人看來真沒把我當外人,不然的話,如此隱秘的消息,他斷然不會講出來。

    他可不會認為張居正失語,堂堂的帝國首輔,說難聽點,早就成了精了,言行舉止,斷然不會出現這樣的失誤。

    張佑也感覺到了張居正對於戚繼光的信任,笑道:“小子不過就是有點鬼機靈吧,當不得大人如此誇獎,倒是大人您,這麽多年為了咱大明帝國夙興夜寐操碎了心,沒有您這十多年來的辛勞,就沒有如今的四海承平,所以說您是帝國的中流砥柱,絕對,一點兒都不誇張。”

    是人都愛聽好話,張居正也不例外,尤其是這誇獎還來自於令他十分欣賞的張佑嘴中,聽在耳朵裏,就讓他更加舒暢了。

    不過他這身份,自不肯將這份欣喜表現出來,擺了擺手:“這不過是你小子的看法吧,朝野上下,巴不得老夫馬上就死的人也大有人在…”

    “用不著理會那些背後說你壞話的人,成就越大,敵人越多,沒有人會在乎朝陽門外那些乞丐的想法……詆毀,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本身就代表著仰望。”

    張居正毫無被人打斷的惱怒,詫異的望向張佑:“行啊小子,詆毀就是仰望,能說出這種話來,也就怪不得你,一點都不在乎那份聯名彈劾你的奏章了。”

    說著話鋒一轉,神情突然嚴肅了下來,說道:“皇帝陛下之所以支持你辦報紙,無非是對於輿情掌握在文官係統當中感到不滿,適才你說,引導輿論的權力不應該長期掌握在某一部分人手裏,對此,老夫深表讚同,不過,掌握在皇帝的手中,對於天下臣民來說,也絕對不是一件好事情,那樣一來,皇權愈盛,就愈發無法製約了。”

    皇權至上的年代,敢於說出皇權需要製約的人,絕對是鳳毛麟角。

    對於張居正能夠說出這一番話,張佑並不感到驚奇,此人能夠在曆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有此覺悟,十分正常。

    不過這話對於戚繼光來說,便顯得太過聳人聽聞了一些,他自幼受到的都是忠君報國的教育,內心深處,或許在某些時候,確實對於皇權產生過不滿,不過,卻從來不敢產生如此大逆不道的念頭。

    他有些驚恐,四下張望,甚至起身走到門口向外看了看。

    見此情形,張居正不禁好笑,說道:“元敬太謹慎了,不過隨口議論而已,此是內宅,子誠又治家有方,便是真有人聽了去,也斷不會傳到外邊,對吧子誠?”

    戚繼光有些尷尬地走了回來,想要解釋一下,卻又不知道說什麽好,隻能攤手說道:“大人和子誠都是人中龍鳳,敢想常人所不敢想,這話聽在耳朵裏,實在是讓卑職心驚肉跳啊?”

    張居正笑了笑,沒接話茬,而是看向張佑,繼續方才的話題:“當然了,如何保持君臣之間的平衡,曆朝曆代都無法找到一個合理的方法,老夫也不敢指望你這小子解決這個難題,不過是未雨綢繆,提前提醒你一下罷,不要過分依靠皇帝的支持,有些時候,皇帝也未必能夠決定你的命運。”

    張佑深通明史,知道張居正這話絕非無的放矢,之所以告訴自己,不過是出於對自己的關心罷了,受教之餘,隱藏在內心最深處的那份抵觸,也不禁下意識的減輕了很多。

    “大人提點,小子記住了,大人難得來一趟。還是說點輕鬆的話題吧。”張佑知道老百姓的疾苦一直是張居正最關心的問題,便懷著某種類似投桃報李的心情,將甘薯和玉米的情況,一五一十的講了出來。

    張居正果然十分感興趣,讓張佑把亞爾弗烈德叫來,由張佑充當翻譯,饒有興致的探討了半天,不光談到了甘薯和玉米的種植與產量,還聊到了歐洲的風土人情以及天主教的教義。

    聽張佑介紹了張居正的身份,亞爾弗烈德自然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張居正第二天要回平穀,亞爾弗列德也要出發回澳門,為了不影響第二天的行程,在某個合適的契機,張居正主動結束了這一番別有味道的長談。

    “元輔大人好像很開心嘛。”聯袂出了張府,戚繼光笑著對張居正說道,又道:“子誠還真是難得的人才,西蠻的話居然說的也這麽熟練,就隻是還年輕些,若無大人從旁護持,光這次的聯名彈劾,估計就夠他喝一壺了。”

    張居正不置可否,忽然歎了口氣,說道:“誰也護不了他一輩子,老夫隻希望,那所謂的甘薯和玉米真有他說的那般高產就好了,有了這份天大的功勞,他的根基才能真正的穩固下來。”

    戚繼光點點頭,目露神往之色:“卑職也盼著呢,若真有那麽高產,咱大明可就什麽都不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