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9章 隨軍北伐

字數:3307   加入書籤

A+A-


    李曜、李嗣恩和史建瑭在憨娃兒率領的十餘名甲旅牙兵護衛下到了節帥王府門外,剛要請門子通報,便看見一名李克用親兵打扮的年輕人匆匆出來。//..那人一見到李曜,大喜道:“存曜郎君,來得正好,大王正要找存曜郎君來帥府議事,快快請進!”

    李曜一聽,點點頭,笑著道:“我身後這兩位……”

    那親兵忙道:“嗣恩郎君和史大郎,某自然認識。二位原也是大王自家人,不過大王此時商議的似乎是軍備軍械之事,存曜郎君身兼掌軍械監一職,自然不可缺聞,嗣恩郎君與史大郎卻不必急於此時求見,不如在偏廳稍候,一俟大王得空,再行拜見不遲,二位郎君以為如何?”

    李嗣恩點點頭:“正該如此。”

    史建瑭再怎麽受李克用青眼相待,也終究是外人,連李嗣恩都要偏廳等候,他自然沒有意見,當下也表示同意。

    於是李曜跟那親兵前去拜見李克用,李嗣恩與史建瑭則在門子的帶領下去了偏廳休息。

    一進門,李曜就知道今天的議事很重要,因為節堂之中人不多,但出現的全都是重要人物。李曜之所以會這麽認為,乃是因為中國曆來有個習慣,延續數千年不變:人多的會議不重要,重要的會議人不多。

    任你再大、再平等的組織,到最後做決策的仍然隻有那麽幾個人,甚至有些時候,隻有一個人。

    如今大帥節堂之中,除了李克用本人之外,蓋寓、李克寧、李落落、李廷鸞、李存信、李存孝、薛鐵山、周德威、李存進、李存璋、李存賢。

    如果算上李克用和李曜,那麽節堂之中便有十二人,說起來人也很不少了,但是有鑒於李克用的習慣,這的確不算多,因為他這節堂之中議事,動不動就是二三十號人。

    一見李曜進來,李克用就擺擺手:“不用見禮了,坐吧。”

    李曜聽了,知道商議的事情很是重要,也就隻是微微躬身,沒有大禮參拜,便徑直坐到最後一席。

    這時,便聽見李克用道:“存曜,你來得晚,前麵議事的情況不甚了解,不過卻也無妨,左右不過就是某決定出兵,征討赫連鐸。你且說說,如今軍備情況如何了?”

    李曜剛才已經暗暗盤算過此事,一聽李克用動問,立刻道:“大王前次交代的各軍換裝之事,如今已經基本就緒,最後一批士卒步甲已經製造完成,正在進行最後的質量檢測,預計將在三到五天內全部發放到各軍手中。至於一些消耗品,如箭矢,已經準備了三百萬支,加上各軍原有庫存,足夠支持十萬大軍使用一年以上。還有攻城器械,如飛雲梯、炮車、轒轀車、衝撞車、車弩、壕橋、撞杆、飛鉤、狼牙拍等,也都一一備妥,相比軍中過去的配備而言,此次配備的攻城器械足為此前兩倍有餘。另外,在此次出兵征戰之時,軍械監將按照前方消耗,來安排晉陽後方生產,需要什麽,就生產或者加產什麽。”

    唐時攻城器械的發展已經進入一個高峰,各類器械十分完備,遠不是某些電影、電視劇裏那麽寥寥幾種。

    李曜提到的飛雲梯,也就是通常人們所說的雲梯,乃是以大木為床,下置六輪,上立雙牙,有栝。梯長一丈二尺,有四軸,相去三尺,勢微曲遞,互相栝。飛於雲間,以窺城中。其上城首冠雙轆轤,枕城而上。

    此物可稱之為攻城戰的功臣宿將,“生卒”年代不詳,史家有夏、商和西周三種觀點。但有一點史實是確定的:公元前11世紀處的周伐崇之戰是中國曆史上有史可考的第一次攻堅戰,當時商紂無道,崇為其臂助,周伯伐之。崇依城據守,周軍囤於城下月餘而一籌莫展,後文王得“鉤援”(一種原始的雲梯)、“臨衝”(一種原始的攻城塔)之法一舉破城而滅崇。所以說雲梯與攻城戰是密不可分的,如果沒有城池,沒有攻堅戰,即便存在雲梯之法也不過是一種“屠龍之術”,雲梯也就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雲梯了,所以伐崇之戰可以說是雲梯的第一聲“嬰啼”。

    如果說這段傳奇過於血腥,那另一段傳奇則更具高古君子之風。戰國時,魯班為楚造雲梯以攻宋。墨子率弟子晉見楚王以阻之。乃“解帶為城,以牒為械,公輸班九設攻城之機變,子墨子九拒之。公輸班之攻械盡,子墨子自守圉有餘。”使楚王放棄攻宋的企圖,免除了一場戰火。如果說魯班師爺的雲梯和我們日常爬上爬下的木梯是一個形製的話,那可就是對天下木匠的侮辱了。//..然魯班的雲梯終是無史可考,後人大體可從《武經總要》、《紀效新書》以及《墨子?備梯》的記載中來想象當年古人的智慧。

    雲梯和攻城塔畢竟是相對原始簡單的攻城戰具,有其致命弱點:《墨子?備梯》中就指出“雲梯者重器也,其移動甚難”所以雲梯的使用就毫無隱蔽性和突然性可言。無數士兵瘋狂地沿著雲梯向城上猛衝,直到殺死對方或被對方殺死。流血漂櫓、死屍盈城的例子並不鮮見。古人形象的稱之為“蟻附”。

    而所謂炮車者,自然不是火炮戰車,用現代語言來說,其實就是可以移動的投石機。其以大木為床,下安四輪,上建雙陛,陛間橫栝,中立獨竿,首如桔槔狀。其竿高下、長短、大小,以城為準。竿首以窠盛石,小大、多少隨竿力所製。人挽其端而投之。其車推轉,逐便而用之。亦可埋腳著地而用。其旋風四腳,亦隨事用之。

    衝撞車這東西,玩過三國誌係列遊戲的都見過,無須贅言,隻說轒輼車。

    轒輼車是一種有堅固防護的攻城作業車,春秋時轒輼就得到較普遍的使用。古代攻城作戰,經常需要抵近破壞城牆,城門,或者挖掘地道等。如果沒有相應的防護措施,進行這些作業就容易遭到來自城上的箭,石等武器的攻擊,十分危險。使用轒輼車就比較安全,轒輼車有一個多輪的車底座;兩側和頂部用木板做防護,外蒙堅硬的皮革;車內可容十多人。作業時,人在車內將車推到城下,然後人在城下作業。可避城上的箭,石。以外型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轒輼車,平頂的叫做“木牛車”——不是諸葛亮木牛流馬的那個木牛。而兩壁內傾成夾角的稱“尖頭轤”(也叫“尖頭木驢”),李克用的軍械監所產便是此物。

    李曜對此物異常關心,召集工匠對其作出過一些修正改進,並且生產也比較多,足有一百多輛,不過此番出征應該不會全部帶走。至於他格外關注的原因,此時除了他自己之外,沒有別的人知道。

    車弩也不必多說,大抵理解為“可以機動的床弩”就不會錯了。

    壕橋和撞杆則有必要略提一句:此二物乃是一對“冤家”,猶豫中國古代的大城多設有護城河,所以如何使“天塹變通途”就成為攻城的一方必須考慮的方麵,因此軍中出 ...   [本章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