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五十九章 分裂

字數:6530   加入書籤

A+A-




    

    

    何物動人?二月杏花八月桂;有誰催我?三更燈火五更雞。

    這副對聯,算是最能描述出科舉考試製度對於渴求通過考試來改變命運,提高家族經濟、社會地位的讀書人們的內心想法。

    上聯當中提到的二月杏花,借以代指春闈,而八月桂花,毫無疑問,指的就是秋闈了。所謂的蟾宮折桂,杏林春宴,講得就是這兩樁盛事。而為了能夠達到蟾宮折桂,進而被人榜下捉婿,讀書士子們無不是“三更燈火五更雞”的埋頭苦讀。

    如今朝廷恩典,開出恩科,這無異於在三年大比的基礎上又給大家增加了一次機會。而且,這次恩科,除了在正常的八股製藝基礎上,更按照舊製,增加了明法、明算兩個科目的考試。這些科目的考試,非但不講究出身,甚至連是否為舉人身份也不曾提起,更要命、更具備誘惑力的是,考試期間,凡是參加這兩個科目考試的學子們,由大將軍幕府負擔,為學子們提供衣食住宿的津貼。考試通過的學子,立刻便是朝廷九品官員的身份!

    江南素來以文風鼎盛,人文薈萃而著稱。雖然在正兒八經的秀才舉人眼裏,所謂的明法、明算兩個科目不算是正途出身,但是,在另外一群人眼裏,這簡直就是為他們量身打造的進身之階!

    紹興,位於杭州灣南岸。包括山陰、會稽、蕭山、諸暨、餘姚、上虞、嵊縣、新昌八個縣,這裏的兩樣出產著稱於世。一是黃酒,二是師爺。黃酒在國人的飲食當中占據了重要地位,而師爺,則是一句“無紹不成衙”可以窺見其中一斑。到了晚清時期,四句話“無紹不成衙,無湘不成軍,無寧不成市,無徽不成鎮。”,其中,紹興師爺和湖南軍人,分別把控了中國的軍政兩界。各個衙門的基本日常行政事務,都由紹興師爺和當地的吏員俗稱書辦的聯手控製。

    而紹興能夠以一隅之地,不聲不響的控製了中國從縣一級一直到省部級衙門的基層行政事務,更成為無數封疆大吏的智囊顧問來源地,原因也是很多的。大體上,可以從以下幾個方向找到一些原因。

    一是文風熾盛,人才輩出。從五胡亂華,衣冠南渡開始,紹興因以“俗尚風流而多翰墨之士”,文風由此煥然,經濟益加興旺,出現了“今之會稽,昔之關中”的繁榮景象。隋唐時期,越窯越紙名聞天下,絲綢茶葉異軍突起,山水風光和美如昔,文人墨客紛至遝來,“俗好吟詠而多風騷之才”,人文由是更加興盛。形成了“好學篤誌,尊師擇友,弦誦之聲,比屋相聞”的動人局麵和上至士大夫,“下至蓬戶,恥不以詩書訓其子。”正是這種一脈相承的文風,使紹興成為了名人輩出的“名士鄉”。自唐朝開始正式將科舉製度作為選拔人才任用官吏的途徑以來,便是進士眾多。唐代十二名,五代七名,宋代六百一十八名,元代24名,明朝五百六十名。

    二是人地矛盾,生活艱辛。紹興曆史上堪稱“魚米之鄉”,但由於“永嘉之亂”、“安史之亂”、“靖康之難”期間中原漢民的三次大南遷,人口不斷增加,人地矛盾不斷加劇。宋時,“四方之民,雲集兩浙,百倍常時”,大大地加重了紹興耕地的承受負擔。根據王振忠先生的研究,“早在16世紀末,紹興府平原的開發就已經達到了極限。”晚明時紹興人祁彪佳說:“越中依山阻海,地窄民稠……以二人食一畝之粟,雖甚豐登,亦止供半年之食,是以每藉外販,方可卒歲。”到了清代,紹興的人口密度竟達每平方公裏579.55口,居全國人口密度的第三位,人地矛盾顯得更加突出起來,以至“水岸田畔,凡可資耕種者,幾無一隙之存”。窮則思變,在這樣一種困難的情況下,人們為了生計,便將視野轉向了耕種之外、地域之外,想起了手工業、商業、借貸救貧等辦法,動起了揚己之長、外出謀生、為人作幕等腦筋。

    三是科舉難就,功名誘人。崇尚讀書、追求功名,是紹興的傳統社會風尚;通過讀書,求得功名,是一代又一代紹興人的奮鬥目標。逮及清代,這一風尚和目標得到了進一步的強化。“城中子弟成童就傳舉業射策。約十家坐一塾師,四隅內外攻製,舉業者雲集別業,子弟發未蓄,便能開筆成文,輒采芹藻,或再試。童子不利即棄文就武,習韜鈐弓矢”,從而出現了“中式虎圍者每科多至十餘人,少亦不下五六人”的情形。據統計,從順治元年(1644)到宣統三年(1911),紹興“中舉人者二千三百六十一人次”。“從順治三年到乾隆三十九年(1646-1774),紹興府的舉人數達656人,占全省總數的15.5%”;本籍人本地考取的“進士數也多達505名”,“居全國科甲排行榜的第六位”。這些數字的背後,至少說明了幾個問題。第一,競爭激烈,一個紹興人要考中進士、舉人,比起其他地方來,要困難得多。第二,勵誌效應,如此眾多的人中進士、舉人,刺激了更多的人們去苦讀書。第三,官職有限,不少中進士、舉人者不得不做“後備幹部”,先為人作幕,再等待機遇。第四,另辟蹊徑,更大量的讀書人因過不了科舉這座“獨木橋”,而另辟其他的求生求名之道,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便是作幕、經商。其實,科舉不順,去而學幕的也不僅僅是紹興一地,晚清名臣當中的幾位,林則徐、左宗棠都有給別人做幕友的經曆。就連翰林出身的李鴻章,也曾經在他老師曾國藩的大營之中做幕友,充當文案。其中,最為有名的,就應該是揚威絕域萬裏之外,為我中華收複新疆,鎮壓陝甘回亂,殺得白彥虎一黨百餘年後都不敢向東望一眼的左宗棠左大人了。

    四是親緣認同,形成“聲氣”。紹興人特別講求包括鄉緣、血緣、師緣在內的親緣關係,它們大量地被記錄在師爺們的書牘當中,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著名師爺許葭村的229篇《秋水軒尺牘》與龔萼的186篇《雪鴻軒尺牘》。鄉緣除了老鄉之間的互相提攜推薦之外,很重要的,是還有遍布各地的紹興會館。這些會館不少具有“準師爺之鄉”的性質,有的還舉辦專門培養師爺的幕學訓練班。父死子繼,兄終弟及,兒女聯姻等血緣關係,自然是師爺群體中最重要、最親密、最有用的一種親緣關係了。這種“彼此各通聲氣,招呼便利”的親緣關係,是紹興師爺群體形成、興起、發展的重要原因。

    這是曆史。因為李守漢這頭夜梟(也就是貓頭鷹)的到來,情況有了很大的變化,特別是在杭州、寧波一帶設立了商貿區之後,紹興人敏銳的抓到了一個更大的商機,利用毗鄰杭州灣的優勢,和寧波鄉親一道大做特做各類生意。一時間,白花花的銀元,就像錢塘江的江水一樣流淌進了無數人家的庫房。

    國人有了錢,自然不外乎修祖墳,蓋祠堂,建園子幾件事。於是,伴隨著杭州寧波商貿區的不斷擴大,一水之隔的紹興,也是不停的大興土木,房價地價一漲再漲。但是,明堂豪宅,亭台水榭之間,卻總有人意猶未盡。

    富了想貴,是國人的另一個愛好。

    但是,科舉考試的名額就那麽多,都是從太祖皇帝就定下來的規矩,任憑是哪個也不敢造次,隻能從萬千人之中憑借著真材實料,外加風水運氣祖上陰德等等不可預知因素來拚。

    如今,一道朝廷旨意卻給了幾乎所有的紹興人一個寬闊的進身之階!

    紹興城中,一處三進三出五開間的院落裏,衣冠楚楚的站滿了一院子的青年男子。有人百無聊賴的看著大廳匾額上的“愛蓮堂”和“汝南郡”的泥金字體,腦子裏卻想著如何將手裏的存貨盡快的拋售出去,搶一頂帽子的好價錢回來。

    堂上,幾位須發皆白的老者,依次向祖宗牌位上香叩拜。

    儀式已畢,為首的老者這才轉過身來,淩厲的眼神向著院子裏的子侄們掃視了一番,看得那些神遊天外的年輕人們嚇了一跳,頓時打起十二萬分的精神來麵對著族長的訓示。

    “朝廷的旨意,你們大家都看得到吧?”族長,作為家族的領頭人,說出話來自然是言簡意賅。他手裏緊緊的捏著一份江南時報,那上麵用了整整一個版麵的篇幅刊登朝廷開恩科,擴大科舉考試範圍的消息。為了奪取讀者的注意力,吸引眼球,不但標題字體用了最大號的字,更是不惜工本的用了套紅。

    “我家自始祖德芳公,遷居紹興以來,便在這會稽山下開枝散葉,百餘年來也算是人丁興旺。奈何子孫不肖,雖然積攢下來了萬貫家財,可是,卻無人能超過德芳公的監察禦史官爵,非但不能強爺勝祖,連能夠與祖宗比肩、望其項背之人都都屈指可數!倒是大把的子弟去出任幕友,雖然人脈、銀錢、交情一樣不少,但是畢竟是愧對祖先!”

    說起來了傷心事,老者不由得兩行渾濁的老淚從眼眶裏奪眶而出,滑過麵龐,在花白的胡須叢中消失不見了。

    剛才還心中盤算著搶一頂帽子能夠賺多少銀元的人們頓時收起了那份心思,臉上現出了尷尬慚愧之色。雖然在場的人們個個都是衣冠楚楚,但是,也隻能是在服裝的材料和樣式上大做文章,搞些花樣出來。至於說代表什麽身份的冠,卻頂多不過是舉人,大多數都是秀才,還有不少人隻能很尷尬的戴著一頂儒冠,來標榜自己的讀書人身份。

    而在供奉著祖宗牌位的香案上,透過安裝在天棚上的玻璃窗,陽光很好的穿透下來,把如林的牌位用光線切割的斑駁紛斕。人們可以很清楚的看到,祖宗牌位上的功名,大多數也隻是舉人、秀才之類的。

    “富而不貴,我們連祖宗的牌位上都不能寫上些啥!沒有官爵,你們的房子修得再漂亮,敢逾製嗎?這也就是現在朝廷不怎麽願意管,也許是朝廷手上事體多,懶得管,這要是按照洪武爺在世時定的章程,一個房屋僭越,都要下大獄!吃官司!”族長有些氣急的用老藤鑲銀手杖敲打著地麵。

    “爹,您老切莫生氣,您說什麽,我們汝字輩和熙字輩、步字輩的一定盡力去辦就是了。請您老示下。”站在前排人群之中,他的兒子人稱七少爺的,開口代表眾人說話了。

    “這份朝廷旨意,都看過了吧?爵帥李大人向弘光皇爺進言,要開明法、明算兩科。這可是朝廷多少年來都不曾開過的科目了!而且,眼下朝廷正在用人之際,自當不拘一格選拔人才。所以,不論身份出身,隻要考試過關便可以授予朝廷至少正九品官身,為朝廷效力!”因為李守漢如今以梁國公的爵位,出任朝廷的大將軍,在五軍都督府開設幕府,朝野上下說起他,便以爵帥稱呼。談到爵帥的恩典,族長的臉興奮的呈現出一抹病態的嫣紅,他身邊的幾個弟弟都擔心他會因為興奮過度而一口氣上不來去見了祖宗。

    大明開國以來,曆來的科舉考試,明法科試律令,明算科試《九章》、《夏侯陽》、《周髀》等著,明書科試《說文》、《字林》等字書,但是,進士科組織的多,基本上每三年就來一次,可是,明法明算等科目,卻是多年不曾組織的。此次朝廷旨意下達,明言要考律例、考算術等朝廷各級衙門日常會用得到的這些門類,這對於紹興這些師爺世家來說,可謂是正撞到了槍口上!他們就是靠這些技藝行走天下各個衙門來謀生、發財的!

    當下,保佑橋大宅內,一眾子弟便在祖宗牌位前上香立誓,此番乙酉恩科科舉定當全力以赴,博取一個功名回來光大門楣,光宗耀祖!

    其實,如果有浮士德的簽約夥伴墨菲斯特的手段,可以揭開一個個屋頂來窺探裏麵所發生的一幕幕情景的話,或者是像《偷窺》、《國家公敵》等好萊塢電影裏描述的那樣,透過監視器鏡頭能夠窺探到人們的生活,大家就會發現,和這道開恩科、開明算、明法科舉旨意有關的情景,正在大江南北不同的地域、場合上演著。

    “兒啊,我們這一族世世代代都是吏員,但一直做到典吏就到頭了,你爹到死也是典吏。你最有出息,做到了令吏,不過還是不入流。為娘也很仔細的看了江南時報上登的恩旨了,隻要參加了明法、明算科考試,一旦考試通過,當即便是九品官身。雖然品級低些,但是,比起不入流的書辦吏員來可是天上地下的區別!就算是你以後升遷不利,仕途蹭蹬,隻有九品官職,但是,見了咱們本地的知縣大老爺,也可以換個稱呼了!為娘希望你拿回來個九品官身文書,供在佛堂上也是光宗耀祖,如此為娘就是去了,也可以安心見你爹了。”

    “你,在祖宗靈位前向列祖列宗給老子發誓!一定是要好生考試!拿個九品官回來!讓別人也知道知道,咱們家不是光會打板子、破案子、拿人的!一部大明律也是在肚子裏滾瓜爛熟的額!比起那些狗屁不通,隻會讀什麽子曰詩雲的官兒實用的多!”

    “咱們家祖上是追隨建文皇爺的。但是永樂爺起兵靖難,咱們就成了賤民,隻能幹些倡優皂隸的活計。但是,祖上留下來的讀書底子咱們卻是絲毫也不敢丟了。如今朝廷開恩科,不計較出身身份,你不妨去碰碰運氣。要是祖宗保佑,老天開眼,你能夠進得了考場,不管考得上考不上,那也是爵帥的恩典,從此以後咱們家就把這條命賣給爵帥了!”

    “孩子他爹,我算過了,把家裏的錢和能典當的衣服首飾啥的,湊到一處,夠你到南京的盤纏,考進士科的嚼裹花費也差不多。聽街上擺攤代寫書信的康先生說,他也準備去碰碰運氣,考考明法科。橫豎那個考試,朝廷給考生提供衣食住宿津貼,而且還是在進士科之後,可以重複的考試。我想既然康先生都能去考,那咱為啥不去?橫豎也是多出兩個機會來!說不定,你八股製藝不行,但是你算數律例比別人強呢?”

    於是,江南江北各地,各式各樣的讀書人們或是咒罵,或是興奮。咒罵的是那些科甲正途的舉子們,他們一輩子在研究八股文,四書五經,視算術,律令為小道,說起破題、承題、起講、入題等頭頭是道,但算學律法這些便是兩眼茫茫了。平白無故的多出了兩個科目的考試,讓那些不知道何等身份是何出身的人來和他們一起考試,這不是有辱斯文是什麽?興奮的則是各類屢試不第的,不能考試的讀書人。一時間,各地的《大誥》、《大明律》、《九章算術》等數賣得極好,銷售額直追金瓶梅等書,還有算盤也賣得很好。(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