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四章 步步為營
字數:2820 加入書籤
太後笑意更濃,卻對陶陶顯得格外有耐心:一個能超指出金絲鐵線的人,定然不拘小節,不畏皇權,若是循規蹈矩,克己複禮,隻怕在瓷器追求完美而不是創新章家的瓷器的冰裂毫無規則,難以捉摸,是無意之創作而成,自然也是不是章老爺所能做的到。 w w w v w
可那也不一定是章夫人所製,民女還是不懂對於太後的明察秋毫陶陶隻覺得令人畏懼,可即便如此她還是想要聽下去,想知道自己的娘親究竟是什麽樣的人,也想知道當年是何處露出了破綻。
哈哈你這孩子倒是有趣的很,不過你考慮的也在理章家窯廠工人無數,算不是章老爺也很有可能是其他工人,可哀家看的非常清楚,當年何錦昕的手磨出的老繭是燒製瓷器的匠人身的特征。而她堂堂一個章家夫人若非對瓷器精通,又怎會參與其更何況,言行之讓哀家覺得那些瓷器與她渾然一體,像是她整個人的氣質與靈魂的寄托,難分彼此太後望向陶陶的眼神充滿挑釁,仿佛在說這種種跡象加在一起可是能證明了哀家的觀點。
陶陶一時汗顏,她從來不知道娘親的瓷器與她個人的品質甚至精神是渾然一體的,她隻是單純的以為娘親是因為父親才走燒製瓷器的道路,也是因為父親才對瓷器如此著迷和深愛,卻原來瓷器於她是一種情懷寄托,精神寄宿
當時哀家並沒有將此事說透,而是借故將她留在宮。當哀家說要留何錦昕小住數月,章老爺的錯愕之情,驚訝和慌張的模樣更加讓哀家肯定了自己的推測太後想起何錦昕當年安慰章老爺的神情,好像自己想為先帝排憂解難的心情是一樣的。盡管她們都是弱女子,可在男人露出軟弱一麵的時候,她們毅然決然的露出了柔帶剛的一麵
所以那時候開始,太後對何錦昕便高看一眼,與她亦敵亦友。
那後來呢章老爺和章夫人是如何死的聽太後的一席言語,陶陶隱約覺得她對自己的母親多少有些不同,可她為何又要殺了她。
這人世間的事變幻無常,有些事情連哀家也無能為力原本愉悅的談話因為陶陶的這個問題而陷入沉重之,而太後麵色凝重仿佛也不願提起此事。
所以當先帝知道何錦昕代替夫君燒製瓷器的時候,龍顏大怒,覺得自己受到了欺騙,這才下令殺了他們一家陶陶當然看得出太後不願意再提,可她做不到話說一半停止。
這隻是其一,若說導致章家滅門的真正原因,那是何錦昕這個女子過於聰明聰明且有主張,讓人難以控製而作為一個君王,一個統治者,不能被自己控製的人,隻能將她殺死提起何錦昕的死,太後露出惋惜之情。
太後您說她是您的一位故友,當時連您也無法阻止嗎陶陶深知這個問題問的過於愚蠢,瓷器寫的很清楚,幕後之人是太後,可她還是想問她一句,當年的太後可有替自己父母求情,還是說她臉的惋惜不過是作秀
哀家,阻止不了,誰也阻止不了太後有些乏累的靠在榻,這些記憶仿佛給她帶來了無的壓力,她想將一切卸下,卻又不知從何處開始丟棄。
談話此變得沉默,安靜的寢宮裏隻剩下偶爾啪嗒一聲蹦出的小火星,太後看著陶陶年輕漂亮的臉,不由又想起了何錦昕,她緩緩問道:陶陶好像對章家的事很關心據哀家所知當年章家下無一生還,你與他們可有關係
如此直白的問話倒像是對陶陶的審訊,她直了直身子說道:回太後陶陶自幼對瓷器著迷,整個汴梁都在傳拿到章家三件瓷器的人能找到等瓷土,而等瓷土的價值又是何其珍貴,陶陶也隻是俗人一個,免不了想知道些什麽。
哦這麽說你對瓷器是很了解了太後的視線停留在陶陶的身,讓人猜不透她的想法。
起太後您的故人,陶陶怎敢班門弄斧自稱自己對瓷器了解陶陶心早已有了對策,不管對方是試探也好,還是隻是單純的聊聊家常,對她來說一切隻要自然而然的去說去做行,不可過於刻意反而引起她的懷疑
自從她去世,哀家對瓷器便再提不起興趣,總覺得這宮裏燒製的瓷器少了點什麽
太後所說的,大概是少了些人情味吧。宮裏的瓷燒製時考慮的東西太多,官位晉升皇的喜好,大臣的意見,長期以為的下去,隻怕燒製的瓷器多數都一般無二,毫無新意。
對於陶陶的一針見血,太後雖驚愕卻也歡喜的很:你這丫頭倒是說得不無道理,這宮的製瓷匠人除了要考慮你說的那些,還要考慮他自己的腦袋。倒不像何錦昕那般,燒製瓷器是遵循自己的內心,追求平靜,追求民間之樂,純真之樂。
看來太後也是一個懂瓷之人,陶陶今日受教了。陶陶從榻下來,向太後行了禮。
而此時太後卻饒有興趣的打量著她,說了一句這樣的話,也不知道是何用意
哀家手裏倒是有一盞好瓷,如今已有二十餘年,不知陶陶姑娘可有興趣看看
不知為何太後越是不說明,陶陶越發肯定她堅信第三件瓷器八方碗在太後的手,而她方才說了那麽多,隻怕是為了引出這八方碗試探自己的真實身份
而她方才所說章家無一生還恐怕也是為了使自己放鬆警戒,陶陶的心跳得越發快了。看與不看對她來說都是一種煎熬可如今已經來到這裏,她不想輕易放棄,所以她的神情嚴肅且堅定
太後若是能讓陶陶看一眼您收藏的瓷器,對民女來說是莫大的恩賜
3939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