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問仙
字數:1614 加入書籤
不知其歲,逾東至臨海之境,於大河交處,一邑高而立。此寒暖不季,多珠多魁魚,其珠潤而蕪雜,其魚鮮而肥美,又得海而利南北,故地雖遠而人之熙攘,耕雖罕而易之不絕,撈雖頻而舍之難求,繁茂之派日盛兮。
邑中之縣守,子一而十歲有六,其相如珠玉,貌勝潘安,柳眉鳳眼,生性灑脫,有怪病月圓而犯。日午而過,其後於母而歸祭祀,過橋而病起之柳下。母驚而不知所及,去人請醫者也。未至,子吐沫於嘴,其狀如羊之癲瘋,哀嚎之聲具起。過而不知其久,一青袍修士出於柳軀,揚揚白發,背劍,取一長柳之端於手,口念其詞,不時,丸成而至於其口,即化而開。其時,子顫抖其身,黑氣發於其口,盤於其頂,化蛇,飛射而出,死於劍下。蛇死而醒,病去也。未及子之邀謝,其言道:緣盡於此,好相為之。言畢,飄然而起,駕雲而去也,憾之久矣。
迷霧縈繞,一刻而散,子驚而危坐,問母於旁,甚是不解,不得。子欲究其事,及之走卒,眾人愕然而皆無之。車搖而直前,時而過其橋,不見其柳,若如煙霧飄散。為虛者,夢醒之時也。
子尋而不得,迷。入道而修,無師,憂思而病。一日,聞之北嶽深山有靈而見,大喜而去病,不辭而別也。
子心中之所向,道者也。何為道,苦極而得,悲極而感,怒極而獲,慘極而聞,樂極而為,喜極而了,如此而已。是以饑而食之以野,渴而飲之以露,乏而臥之以地,惑而明之以道,斯天地又豈能為之以大呼?
至北嶽深處,獨之而尋,五而不得,歸。出三百餘裏,遇樵於路。見子之憔悴如十日不息,子之相容與山之禽獸,子之精氣同百病纏身,其驚而問,何以為哉。
子曰:道也,無師而入,故至靈山而求也,不得而感之深也。
夫複曰:路聞極西之地有一靈潭,其深而不見底,其大而同天境,有靈而育千年神龜,通靈者也,可問之也。
子大喜而別,西去也。
涉水爬山,露宿風餐,曆二十餘載而過萬萬裏之遙,西而不可得,圖南也。
南去二十有七,終不可得,不知所向者也。夕日斜照,歸途而至堂庭山者也,山中小村,炊煙嫋嫋,房屋儼然,有耕而歸牛者也。子目而有所思,思而有觸,坐地而求,終不得也。
村中有婦人教子,孝道者也。曰:不得乎親,不能為人者也;不順乎親,不能為子者也。又曰:勿以不孝口,枉食人間穀也。
驚而涕淚交臨,悲而卒者也。
嗚呼!子風餐雨宿,為之苦極也;孝而不至其親,為之悲極也;孤而無所寄,為之慘極也,然何所得也?
人生不過百年春秋,曆五十餘載而求之虛無,黃粱一夢者也,不修道又何苦來哉?且將歲月孝之以父母,諧之以夫妻,教之以兒女,明之以得失,辨之以黑白,不成仙又何悲來哉?以凡人之力亦可翻江倒海,遨遊太空,潛如蛟龍,至道而不能至,至仙而不能達,雖須臾片刻又何求與天地共生乎?
莫問仙,不知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