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清兵來襲(1)
字數:3749 加入書籤
何玄不是世代承襲的軍戶,在青山墩也沒有田地。水印廣告測試 水印廣告測試昨天用了強硬手段,把割豬草以及放牛的活計,交還給了梁同,讓他另外安排人。也就無事一身輕。吃完早飯後,幹脆就出門各處閑逛,順便看看,能不能由著青山墩的這些人這裏,刷一些負麵情緒值出來。
才走沒有多久,就碰到了青山墩裏麵的夜不收張黑子,他正在磨刀。
張黑子因為身手在青山墩裏麵最好,地位最是超然,連小旗梁同,平時也不去招惹他。
張黑子看到了何玄,抬起了頭:“你昨天的刀,很快,不錯。”
“有多快,比你還快?是不是你自己的刀太慢了。”何玄直接的反懟了一句,沒錯,自己現在就是懟天懟地懟空氣,不停的給自己增加負麵情緒。
張黑子發現這天聊不下去了。
“收到來自張黑子的負麵情緒值,7。”
看來這是一個產糧小頭,沒意思。
何玄見張黑子也沒有聊天的意思,繼續的往前走。
還沒有走多久,就見一對夫妻正在吃早餐。男的是青山墩的十個兵卒之一的石韋,女的是其妻李氏。
何玄看了看這兩人吃的東西,也與自己早餐吃得差不多,都是紅薯粥配鹹菜。整個青山墩也就梁同這個小旗吃得好些,其它都過著苦哈哈的日子。但是為了收集負麵情緒值,那不好意思了,隻能你們倒黴了:“這吃的是什麽,簡直是豬食,居然吃得下去,真是好胃口。”
“收到來自石韋的負麵情緒值,5。”
“收到來自石韋的妻子李氏負麵情緒值,5。”
順利的收割了十點負麵情緒值之後,何玄繼續的往前走。
看到了臘黃臉的守兵張帆,正拉著黑牛,黃牛往前走。
平時青山墩最好欺負的兩人,鐵定是張帆和何玄兩人,兩人同樣的身材不高大,而且不善言辭,老實巴交,也不會拍馬屁。不過何玄昨天發了下狠,翻身做主。張帆就一個人在底層。
張帆一見了何玄就叫苦:“唉,以後放牛和割豬草,全是我一個人做了,還要去給梁同去當幫工,唉,這日子苦啊。”
何玄踢了黃牛一腳,發現沒有收集到任何的負麵情緒值,看來這隻黃牛的負麵情緒值確實被自己收集到上限。那就收集老實孩子張帆的負麵情緒值:“因為你好欺負啊。這世道,善人被人欺。”
咦!沒反應,沒收集到張帆任何的負麵情緒值,失敗。
何玄在這裏懟天懟地,懟完這個懟那個,簡直像是被毒舌之王附了體,而收集到的負麵情緒值也飛速的攀增。
不過,青山墩的人,也好像漸漸的被自己給懟得麻木了,開始還能tí gòng多一些負麵情緒值,後麵tí gòng的多是1,2,3,真是讓人失望。
懟了七,八天的人,才收集到負麵情緒二百點,最後換了兩個初級全能果實。
一下子,就把自身各項屬性,都堆到了17之高。
……
這個時代東方最大的兩個國家,一個是明國,一個是清國。
公元1626年的寧遠之戰,影響深遠。
努爾哈赤因為進攻寧遠失利,抑鬱而逝世。
之後由黃台吉繼位,當然,後世滿清後人為了好聽,故意把黃台吉改成了皇太極,以彰顯其威武。
這黃台吉雖然隻是一個韃子,但是確確實實稱得上一代人傑,比起努爾哈赤本身要強得多。
他率先發動了寧錦之戰,結果大敗虧輸。黃台吉也能馬上醒悟過來,發現再這樣攻擊寧錦山海關這一道的防線,相當不智。
在公元1628年,滿清開始征討蒙古,讓蒙古諸部臣服於他旗下。
接著,滿清也並沒有急著征討明朝,而是在1636年,進攻大明的藩屬之國朝鮮王國,同一年,逼得朝鮮王朝俯首稱臣。從此清朝代替明朝把朝鮮變成了藩屬。朝鮮對清朝由以前的兄弟之稱,更執藩臣之禮。不久阿濟格領兵攻克皮島,斬明將沈世魁等,徹底解除了清朝攻向關內的後顧之憂。
此時的滿清,越來越強了。
而接著,滿清還是知道寧錦山海關那一道的防線,實在太難啃了。所以此時,滿清實行了一個戰略。
他悍然發動了入口之戰,入口之戰即是每次作戰都分出一部分兵力在關外,以為牽製。崇禎九年(1636年)五月,皇太極派阿濟格等領兵出戰,這是第一次入口之戰。俘人畜十七萬九千八百二十,生擒總兵巢丕昌。
這種入關之戰,一邊搶劫漢地的金銀財寶,一邊還把漢地的人給搶過去當奴隸,給他們生產東西。
而且,隻要是滿清經過的地方,繁華之地,盡化為焦土,對於大明朝的折損,相當的大。
1639年,也就是現在,滿清,又發動了第二次入口之戰。一部分兵力放在關外糾纏著關外的大戰,還有一部分兵力則直接的殺入關內,搶劫漢地的金銀財寶,還要把漢地的人給搶過去當奴隸。
一時間,宣府鎮這裏,所有的軍堡,小墩,都保持著高度警惕,嚴守大門。
青山墩,做為一個地理位置頗有些關鍵的小墩,此時也已經屯好了糧食,把小墩的吊門給吊了起來,有人隨時站在高處,盯著遠方。一旦有大規模的清兵來襲,馬上就點燃狼煙,通知遠近的其它小墩,軍堡,城池。
在這樣的大氣氛下,青山墩內部,氣氛也相當的緊張。
突然,站在高處望著風的石韋,突然心一驚。
隻見在遠方,一道狼煙升了起來。
狼煙,升也是有規律的。
一般一束狼煙,表示人數在百人以下。
二束狼煙,表示人在五百人以下。
三束狼煙,表示人在五百到一千之間。
四束以上的狼煙,表示人在一千以上。
他毫不猶豫,猛然的打響了梆子。
“梆梆梆梆”響聲傳遍全堡。
“韃子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