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1章 想吃口豆腐不容易

字數:2622   加入書籤

A+A-




    窮人的理想是每天都能吃上肉,富人因為有錢,他們頓頓吃肉,在某些時候他們會做一些特別的改變,他們改吃素,甚至是全素食,素食最好的材料其實是豆腐,豆腐可以為黑豆腐、綠豆腐、白豆腐,至於凍豆腐隻存在於北方人的食譜裏,要在春城大理流行起來,估計還要有些時日。

    豆腐存在的曆史悠久,相傳是在前164年,由中國漢高祖劉邦之孫淮南王劉安所發明。劉安在安徽省壽縣與淮南交界處的八公山上燒藥煉丹的時候,偶然以石膏點豆汁,從而發明了豆腐。漢代發明的豆腐未曾將豆漿加熱,乃是原始豆腐,其凝固性和口感都不如當前的豆腐,因此未能進入烹調主流。

    吳永麟在錫城的時候把這一秘密偷偷告訴了宋凝雪,這才讓豆腐這種食材在衛朝頓時大熱起來,能在異鄉再次看見這種後世再為普通不過的食材的時候,吳永麟忍不住感慨良多,豆腐今猶在,佳人攬何方?

    吳永麟第一次把那種綠色的豆腐放入口中之後,他想罵人的心都有了,這哪裏是豆腐,簡直是鍋盔,在口中大嚼一陣,簡直不知所謂。

    吳永麟敢肯定,這樣的豆腐絕對不是用石膏凝固的,相比較吐蕃流出來的已經變得非常便宜的食鹽,用鹽鹵作為凝固劑製得的豆腐估計成為了這些人的首選,而這樣做出來的豆腐含水量要偏少,普遍要比石膏點出來的豆腐要硬一點。

    當所有人在那裏胡吃海喝的時候,吳永麟才發現自己真的很挑,因為吃過更好的食材,他不願意敷衍了事,在這個世道上自己已經過得夠艱難了,在難得放鬆的時候再不能滿足一下口舌之欲,他覺得以後的人生就過得相對沒什麽意義了。

    在剛察城提取精鹽的時候,吳永麟便把沉降過程中獲得的“食用硫酸鈣”,俗稱“食用石膏”保留了下來,點豆腐的石膏粉不用太多,看著還在包袱裏保存完好的那一小塊石膏,吳永麟笑得很燦爛。

    黑豆生長在北方,綠豆產量並不高,現在大麵積種植的仍然是黃豆,當吳永麟汗流浹背的將一袋黃豆放到趙懷恩麵前的時候,趙懷恩恨不得拿把刀捅死他,這東西拿個鐵盤在火上炙烤,然後撒一把豆子上去,劈裏啪啦過後,從肚子中間裂開的豆子很美味,他在廚子那裏怎麽吃好像都吃不夠。現在他卻被告知將這些上好的黃豆被泡漲之後,將會借用他的石磨將這些豆子磨成黃豆糜。

    趙懷恩當驢子磨出來的是巴豆粉,為了照顧好馬廄裏的那幾匹好馬,他們照顧的很精細,一旦哪一天事情敗露,不得不開始逃命,沒有幾匹健壯的好馬,他們生存下來的機會幾乎微乎其微。趙懷恩想當然的認為這個和尚是拿這些豆子來喂那幾匹現在讓他妒忌的馬兒的,他現在唯一的想法是如果能當馬廄裏的一匹馬兒多好,這樣他就永遠有吃不完的豆糜了。

    對於和尚這個敗家子,趙懷恩找了一個由頭,氣咻咻的離開了,看著自己最鍾愛的豆子忍受粉身碎骨之痛,這種折磨他受不了。

    生活在春秋末期公輸般,也就是大名鼎鼎的魯班,在魯班生活的時代,人們要吃米粉、麥粉,都是把米麥放在石臼裏,用粗石棍來搗。用這種方法很費力,搗出來的粉有粗有細,而且一次搗得很少。魯班想找一種用力少收效大的方法,就用兩塊有一定厚度的扁圓柱形的石頭製成磨扇。下扇中間裝有一個短的立軸,用鐵製成,上扇中間有一個相應的空套,兩扇相合以後,下扇固定,上扇可以繞軸轉動。兩扇相對的一麵,留有一個空膛,叫磨膛,膛的外周製成一起一伏的磨齒。上扇有磨眼,磨麵的時候,穀物通過磨眼流入磨膛,均勻地分布在四周,被磨成粉末,從夾縫中流到磨盤上,過羅篩去麩皮等就得到麵粉。

    磨有用人力的、畜力的和水力的。用水力作為動力的磨,大約在晉代就發明了。水磨的動力部分是一個臥式水輪,在輪的立軸上安裝磨的上扇,流水衝動水輪帶動磨轉動,這種磨適合於安裝在水的衝動力比較大的地方。假如水的衝動力比較但是水量比較大,可以安裝另外一種形式的水磨:動力來至於一個立輪,在輪軸上安裝一個齒輪,和磨軸下部平裝的一個齒輪相銜接。水輪的轉動是通過齒輪使磨轉動的。

    吳永麟看著桶裏泡的差不多的豆子,再看看石磨旁早已逃得不見蹤影的那頭驢子,他忍不住哀歎了幾聲,生活在這樣的時代既是自己的悲愴,也是自己周圍人的悲哀,任何新奇的發明總會被某些愚昧的家夥不能理解。吳永麟對石磨這個東西並不陌生,宋凝雪之所以會喜歡上他,可能與他經常去幫她磨豆子有關,磨豆子的時候不可能兩個人都不說話,如果一直千篇一律的做同一件事情,再輕鬆的活,如果沒有一點可以調節的東西,你會發現會非常的累。

    吳永麟很會講故事,一段看似枯燥的石磨功夫,往往會在歡聲笑語中結束。作者君以前小時候其實並不喜歡往磨眼裏麵舀那些泡漲的豆子,看多了容易頭暈,所以更多的時候是讓自己先眼花。

    磨盤看起來似乎挺重,當往磨眼灌入一些清水之後,在水的潤滑作用下,其實用不了多大的力氣,便能將石磨運轉如飛,這樣做最終的目的其實是為了去掉石磨裏麵殘留的巴豆粉,那個東西人吃了容易鬧肚子,因為吳永麟對吃很講究,他清洗石磨的時間其實比磨豆子的時間都還要長。

    把濾漿布的四角係在木製吊漿四個頂端,使濾布呈深鍋形。然後將經過磨碎的豆漿置入濾漿袋內,吳永麟用兩手各扶著兩根吊架木棍的一端,運用杠杆原理推拉扭動,使豆漿通過濾布,豆渣則留在袋內。在此過濾的過程中,吳永麟不停的在往濾袋內加水,加水量為大豆重量的45倍,最後豆渣用清水清洗兩次,整個濾漿過程才算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