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彌勒佛契此

字數:3170   加入書籤

A+A-


    因為內地經濟欠發達的原因,再加上政治上管得比較寬鬆,所以李子木一般換身份都是在內地換的,比如上一次的戶籍他就弄在了巴蜀。

    不過幸好現在已經可以異地bàn lǐ**了,所以李子木不用再回戶籍所在地派出所辦**,隨便找一個就近的就可以了。

    今天的人不算多,很快就排到了李子木,不過讓他頭疼的是從今年開始要實行指紋認證了,這對於他來說可是個dà má煩,如果二十年後他再bàn lǐ身份的話,困難程度就不像現在這樣了。

    但是二十年後的事情誰說的清楚呢?想了想李子木還是決定辦了,交了自己的護照戶口簿等證件,雖然說要tí gòng居住證,不過學籍證明還是可以的,恰好昨天上午的時候他拿到了閩海大學的錄取通知書。

    bàn lǐ加急隻需要十天的時間就可以拿到了,對於他來說不過是一眨眼的時間而已,花了半個小時左右就弄完了。

    無聊的走在大街上,李子木看了看時間,剛好五點鍾,思索了一下直接朝南普陀方向走去,自己好像很久都沒有去過寺廟了吧?他心裏想道,最近這幾百年他都在世界各地旅行,所以很少有機會逛逛寺廟。

    其實李子木不信佛,但是不代表他對這方麵不了解,怎麽說也當過好多年的和尚。曾經有一段時間,他一直流連於各地的寺廟吃齋念佛,原因很簡單,那地方清淨,基本上無人問津,有時候他還會自己在深山老林建一個寺廟,然後一呆就是好多年。

    不過現在再想找一個深山老林的寺廟,應該是不可能的事情了吧?看著拱門處人來人往的旅客,李子木心裏苦笑道,抬腳往裏麵走了進去。

    南普陀依山而建,算是一個比較有規模的名刹了,李子木對於它的認識還停留在四百年前那個斷壁殘垣的廢墟上。

    事實上據說南普陀早在五代十國的時候就有了,不過原來的舊址不在這裏,明朝末年的時候一個叫覺光的方丈帶著一百來個弟子遷過來的。

    然而好景不長,清初的時候兵荒馬亂又被大戰給打廢了,而李子木住在這裏的時候,正是它還沒有修複那段時間,所以對於他來說,這裏完全就是一個陌生的地方,以前的痕跡早就消失不再了。

    沒個幾百上千年曆史的寺廟都不敢叫做名刹,不過無論是哪裏的寺廟,裏麵供奉的菩薩都是大同小異的。

    拱門還是很氣派,不過一般僧人們叫做山門,原因嘛除了大多數寺廟都依山而建以外,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就是山門和三門同音。

    要想成僧,先入三門。三門在佛教中的專用語是三解脫門的意思,可細分為空門無相門無作門,無因緣造作,不取眾相,一切皆空,這是僧俗兩界的分界線。

    慢悠悠的隨著旅客大部隊朝裏麵走去,不用猜李子木都知道東麵那座高樓就是鍾樓,而西麵那座遙相呼應的,則是鼓樓無疑了。

    大多數寺廟的建築格局都是這個樣子的,晨鍾暮鼓這個詞起先就是從寺廟裏出來的,即早上先敲鍾,以鼓和之,晚上先擊鼓,再以鍾應之。這是全國各地的僧人普遍的作息規律。

    第一個大殿天王殿中央供的佛像絕對是彌勒佛,因為他是釋迦摩尼的繼承人,可見地位有多高。“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笑口常開笑世間顛倒之人”李子木看著麵前這尊大佛自言自語道。

    笑口大肚皮,用來形容契此這家夥再合適不過了吧?李子木心裏想道,他認識彌勒佛,而且兩人曾經是很好的朋友,這家夥完全沒有大家想象的那麽神通廣大。

    五代時期,李子木在吳越國認識了苦行僧契此,按照現在的話來講,這家夥就是一個典型的肥胖症患者,連喝水都能胖的那種,穿一件破破爛爛的袈裟,背著一個縫縫補補好多年的布袋,就這麽流連於各個鬧市之間。

    雖然說日子過得很是清貧,但是這家夥每天依舊是嘻嘻哈哈的樣子。他總是和李子木說,他的布袋裏麵有很多好東西,一副神神秘秘的樣子著實吊了李子木的一番胃口。

    不過後來李子木有一次恰好看到了,裏麵卻是連一本經書都沒有,除了幾個幹餅之外。李子木還經常笑話他,說他這個和尚當的不正經。

    世人都不知道契此多少歲,因為他總是瘋瘋癲癲的樣子一問三不知,不過李子木卻是知道,這家夥其實一點兒也不傻,因為隻有這樣,大家才會樂得把吃的施舍一些給他,在契此剛滿三十歲的時候,他就死了。

    說是天妒善才一點也不為過,還記得那天一大早,他早早的起床了,因為在這裏呆了太久了,所以他準備換一個地方,臨走的時候自然是要和契此打個招呼的。

    他向往常一樣進了嶽林寺直接朝東廊走去,因為那裏那個小房間是主持分給契此的,平常時候他都睡在那裏,但是當他推門進去的時候,卻發現人已經死了。

    至於死因,憑借李子木活了這麽多年的眼力勁卻也看不出來,看著那盤坐在蒲團上安詳的閉著雙眼嘴角依舊帶著笑容的契此,李子木心裏一陣抽痛。

    不知道為什麽,他心裏突然冒出來了彌勒佛這三個字。以善權方便安樂之行得致無上正真之道,這不就正是契此這一輩子的生平嗎?

    “彌勒真彌勒,分身百幹億,時時示世人,世人總不識。”這首詩是李子木寫的,他希望契此能夠像彌勒佛那樣,帶著安樂祥和死去。

    契此圓寂的消息很快就傳了出來,隨之傳出來的,還有那首詩。大家都認為平常瘋瘋癲癲的契此是絕對不會寫出這麽好看的字來的,而主持表示他們去的時候就有了。

    這件事情之後被傳得神乎其神,大家都認為契此是彌勒佛的一個化身,經過主持和眾多弟子的商量,決定把契此的像供奉起來,後來越來越多的寺廟都紛紛效仿,如今現在看到的大肚子彌勒佛像,其實就是契此而已。

    看著自己的老朋友能夠被這麽多人所供拜,李子木心裏的苦澀稍微淡了一些,留戀的看了一眼那個熟悉的笑容,轉身朝別處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