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向東
字數:5676 加入書籤
當日王彌搶先攻進了洛陽城,劉曜地位最高,又身為主帥,竟然落後一步,心裏麵就很不爽。隨即王彌建議,說洛陽在天下的正中,四周有山河之險,城池、宮殿也都完整,應該向漢主劉聰進言,從平陽遷都到洛陽來。劉曜卻並不讚成,說天下尚未平定,洛陽四麵受敵,很難防守,目前還不適宜遷都啊。
到此為止,還都是正常的同僚間的政策爭論,但劉曜因為惱恨王彌,心說你要是隔過我去上奏,完了劉聰那傻小子聽了你的話,真遷都到洛陽來了,那我多沒麵子啊!幹脆,我把洛陽宮殿放一把火燒了,讓你們沒得遷!
於是縱火焚燒宮室,導致崇文院、東觀、石渠閣等處所藏大量圖書典籍也就此化為灰燼……王彌怒不可遏,咒罵道:“屠各子,豈有帝王之意邪?”——屠各是匈奴部族名,據說此部最貴重,曆代單於都出於此部——然後幹脆引兵東向,跑到項關去屯紮了,分裂之意極其明顯。
這些事裴該從前在史書上都讀到過,他心傷西晉永嘉年間的這場文化大浩劫,使得很多古代典籍就此失傳,後人隻能從別書中搜到些零星篇章——比方說《竹書紀年》的原簡,比方說《魯詩》,以及很多漢儒對儒經和《漢書》的疏注……有一種觀點,東晉南朝之所以清談之風大盛,除了政治黑暗,動輒得疚,學者不敢妄言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前代典籍大多亡佚,導致學者缺乏學術積澱,那就隻好空口白話去胡扯,或者專注於神神叨叨的老莊之學了……
這事兒雖然很令人痛心,但以裴該目前所處的位置,他根本就阻止不了浩劫的發生,而且來自後世的靈魂也告訴他,再往後還有唐末之劫、宋末之劫、明末之劫……然而中華文化始終頑強地千古相傳,並且逐步演進,真不至於劉曜放那一把火,就能把中國給燒沒了——就連蒙古人都辦不到的事情,他劉曜算老幾啊?
所以裴該根本就沒考慮過張賓會從火場裏搶出什麽書來,之所以著急地當麵詢問,然後又跳腳大罵,完全是別有考慮……不過聽張賓說他還真的搶出了三車典籍,倒真是意外之喜。等到進了石勒的大帳,仿佛怒不可遏,破口大罵“胡兒”,也純粹是在演戲——他又不是不會白話,也知道石勒是什麽文化水平,若真想讓石勒聽懂,哪會夾雜那麽多典故和文言啊?即便貌似矛頭不是專指石勒,你要真罵得他句句都懂,他也非當場躥了不可;可他若是聽不懂,還得去請張賓給解釋,就不那麽容易光火啦……
再說了,你不正高興我在許昌幫你做了不少事麽?不會那麽快便轉喜為怒吧。
裴該冷眼以向石勒,心說終究不是文化人,你這演技就差著檔次呢。你瞧我做戲,就連張賓都瞧不出來,你這一做戲,還裝模作樣什麽“竟然有這麽嚴重嗎”,就從骨子裏透出個“假”字來。你又不是小鮮肉,表演水平這麽拙劣,誰肯捧場啊?!不過呢,目前你是君,我等是臣,張賓肯定會捧你的場,還得接話碴兒幫你圓活兒,我也不得不假裝熱淚盈眶,好象從此真的對你心悅誠服了一般。
石勒想做中國人,這裴該是相信的。這年月中國文化輻射四夷,恐怕除了遠在北鄙的那些鮮卑蠻子,就沒幾個胡人不痛悔自己未生在中國的——就連最野蠻的拓跋鮮卑,後來入主中原沒幾代,北魏孝文帝不也上趕著施行漢化政策嗎?可是石勒做中國人的心,絕對沒有做君主的心來得大,倘若要在中國將軍和夷狄君主裏選一個,他肯定會選後者。張賓是想導石勒為中國之主的,問題這條道路太過艱難了,想做中國之主你能不識中國字嗎?劉邦和朱元璋出身再寒微,後來也都虔心向學,粗通文墨了吧?
然而根據史書所載,石勒一輩子全都是聽說書,從來就不肯自己去學學認字……
所以啊,你根本就做不成中國人,而我也不會輔佐一個自甘蠻夷,或者起碼有機會向學卻自甘文盲之輩!
雙方都是在演戲,區別是石勒和張賓以為裴該是真心光火,後來又真心臣服,裴該可知道,起碼石勒對於典籍的燒失,並沒怎麽放在心上,純是裝象。等到這出“君明臣賢”的戲文演完了,談話才始進入正題,石勒問咱們下一步該怎麽辦,裴該一開口就全都是廢話:
“此地不可久居,西不可往,北不可歸,南不能下,若不向東,還能往哪裏去?”
他對石勒說完這番話後,轉過身就懇求張賓,說你搶出來那三車典籍,能不能給我啊?我要好好整理一番。張賓連連點頭:“論起學問來,我等必然都不如裴郎,那些典籍,自當歸屬裴郎。”裴該搖頭道:“書籍傳承學問,怎可屬於一人?我不過暫時管理,期待將來有機會傳抄、廣布罷了。”
石勒還打算說什麽,卻被張賓暗中使個眼色給阻止了,隨即二人便向石勒告辭,退出帳外。張賓叫來部下,讓他們把那三車典籍交付裴該,裴該神情貌似有些興奮,忙不迭地就跟來人走了,張賓這才折返帳中。
就見石勒還跟那兒皺著眉頭,仰麵朝天,在想事兒呢。見到張賓回來,石勒趕緊招手,讓他靠近過來,就在案前坐下,然後低聲問道:“我方才態度很誠摯吧?我看裴郎怒氣也已盡消,還以為他真心臣服於我了呢,怎麽問他前途,他卻隻說‘向東’二字?他仍然不肯為我謀劃麽?”
張賓朝石勒一拱手,笑著說道:“臣為明公賀,明公已得裴郎之心矣!”
石勒一挑眉毛:“哦,何以見得?”
張賓說了:“人皆有欲,唯知其欲,然後可以得其心。臣之欲是什麽?願為張良、陳平,輔佐明君,做一番大事業,則明公氣概恢弘、英武能斷,自然便可使臣誠心輔佐。那麽裴郎之欲又是什麽呢?為救其姑母,隻能使裴郎留下,卻不能使裴郎真心為明公出謀建策,臣也一直在考慮,要怎樣才能贏得裴郎之心。想不到始安王一把大火,卻幫明公解決了這個難題……”
石勒似懂非懂:“請張先生再說得清楚明白一些。”
“聽裴郎從前的言辭,頗不值晉室,但也不喜歡胡人,這般心理,大概隻有歸鄉隱居一途吧。但他卻以身為中國人為榮,以身為讀書人為榮,絕不願中國的典章、聖人的言教毀於一旦。因此始安王焚宮燒書,才會使他如此憤怒。但等明公一說欲為中國人,欲保全和傳承典章、言教,裴郎之心,自然便與明公相貼近了……”
“原來如此,”石勒不禁喜上眉梢,“這也多虧了張先生搶出那三車書來。”
張賓淡淡一笑道:“我隻是因為喜歡讀書,而非世家出身,家中藏書本來不多,故而那日途經石渠閣,才臨時起意,拉了三車書出來而已……不想倒因此而能為明公收攏裴郎之心。這難道是天意在關照明公嗎?因此臣才為明公賀啊!”
“既然如此,”石勒笑容突然間一斂,“裴郎又為何隻說‘向東’二字呢?”
“這是臣的過錯,”張賓略一俯首,“出征前臣與裴郎相談過天下大勢,因為隻是隨口而言,故此並未詳細稟報明公。裴郎曾說,許昌四戰之地,抑且曆經兵燹,難以久據;向西去道路險狹,而且關中尚在晉人手中,巴蜀又為李氏竊據,輕易難得;北上不用提了,都城所在,哪裏還有發展的餘地呢?至於南下,此前明公謀據襄漢失利,已經證明了此路不通。因此隻有東進一途……”
“那他為何不肯細說,隻說什麽西不可往,北不可歸,南不能下,若不向東還能往哪裏去?”
張賓笑道:“許昌不可久據,西、北、南之不可去,裴郎既已對臣說過,必然以為臣稟報了明公,故而不願贅言——彼世家子,自然有些傲氣。至於向東,如今王讚、苟晞攔路,都是晉將,他曾說‘降石不降漢’,不肯設謀與晉軍交戰,才剛歸心明公,自然不便出爾反爾——假以時日,必肯明言。”
石勒聞言,不禁“哈哈”大笑:“世家子就是花花腸子多,我若沒有張先生,哪裏能領會他簡單一句話中,便有那麽多含義啊!”
——————————
張賓向石勒侃侃而談,貌似將裴該的心理摸了一個透。當然他也有所隱瞞,裴該曾說:“邯鄲、襄國,趙之舊都也,依山憑險,是真正形勝之國,可擇此二邑而都之。”這句重要的話,張賓就壓根兒提都沒有提。
為什麽呢?一則裴該這一“設想”,恰與張賓暗合,他不願把建言的功勞全都被裴該獲取,而想留待合適的機會,自己向石勒提出這一重要建議;其次,如今大軍尚在許昌,河北所在遙遠,當地形勢不明,也不是提議的好時機。否則若石勒問起來:你說去邯鄲、襄國,那該怎麽去啊?咱們先打誰後打誰啊?張賓又該如何作答?
當麵之敵還有王讚、苟晞,此外王彌動向不明——此時還尚未抵達項關——很可能從側翼威脅著石勒大軍的東進之路,等到真能殺出一條血路來開到河北,誰知道那會兒的形勢是怎樣的?即便張賓再如何老謀深算,他能算十步、二十步,那也算不到百步以外的棋局吧。
當日裴該也隻亮遠景,而不願具體謀劃,張賓又豈肯自攬麻煩上身呢?
然而,裴該之所以隻說了“向東”二字,那還真不是如同張賓所想的,是不欲與晉軍相敵對,所以不肯細說向東的步驟,以及最終要到哪裏去,純粹因為——他知道石勒最終是定都襄國,建基立業的,曆史若沿著原本的軌跡走,他還能利用“先知先覺”,從中取事;若是因為自己多幾句嘴,導致石勒的發展方向或途徑變了樣,那以後就徹底兩眼一抹黑了呀!
所以啊,故作高深,隻言片語可也——我說的話究竟是什麽用意,你們自己腦補去吧。
至於張賓和石勒究竟是怎麽腦補的,裴該就不在意了,他跟著張賓的部下從軍伍中找到了那三車書籍,大致掃了一眼,多少有點兒失望。本來一聽說“三車”書,感覺還挺多的,然而這年月沒有什麽八輪大卡,普通載貨的馬車一般也就能拉三五百斤東西,再加上張賓“搶”出來的全都是簡冊、牘版,那所能承載的字數就更加可憐——估計兩百卷頂天了。裴該前一世光手機裏存的電子書,論起字數來都要比這三車典籍多過好幾倍去。
當然啦,這年月書籍的數量本來就不多,但根據史書記載,西晉洛陽城中的皇家藏書,總量大概在三萬卷左右,經過“永嘉之亂”,泰半散佚,東晉初重新統計,不過存留下來十分之一二罷了。至於這回張賓送給裴該的,則還不到百分之一……
聊勝於無吧,於是裴該便押著這三車書返回居處。果然才剛進門,芸兒便來傳喚,裴該隻好先撇下書,入正室去拜見裴氏。不出所料,裴氏向他詳細打問了石勒召見的情況,聽到裴該說自己跳腳大罵“胡兒”,不禁麵色發青,急忙告誡他說:“文約,既在人幕下,豈可如此無禮、無狀?若觸胡……彼等之怒,隻恐首級難以保全啊!”
裴該知道裴氏在為自己擔心,很想要把自己真實的想法向對方合盤托出——一是勸慰裴氏,一切都在侄兒我計劃之中,掌控之內,姑母無須驚怕;同時他剛剛才近乎完美地演了一場好戲,也頗產生了一些表現欲、炫耀欲。隻可惜,如今隔牆有耳——那二老二少四名仆傭,不定誰就正趴在窗外竊聽哪!
往常裴該和裴氏對話,涉及到自己真實想法的時候,往往借用故典,或者話說一半,由得對方去猜,但這回的事情比較複雜,除非備悉說明,否則裴氏肯定聽不懂……無奈之下,隻好咬緊牙關,把滿肚子的話全都給咽了。
他隻是笑一笑,對裴氏說:“侄兒一時氣憤,導致口不擇言,幸好主公寬宏,又有張孟孫從旁緩頰,乃得無事。姑母教訓得是,侄兒今後當更謹言慎行,必不使姑母再為侄兒擔憂。”說著話,悄悄向裴氏拋了一個眼色。
正在此時,忽聽門外響起了裴熊的聲音:“小支將軍來拜。”